顧 軍 于海霞
文化生態學視野下的琉璃渠古村落研究
顧 軍 于海霞
北京市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背靠九龍山,東臨永定河,以燒制皇家琉璃聞名,是有著濃厚歷史底蘊的“琉璃之鄉”,2007年琉璃渠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其琉璃燒造技藝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歷史機遇造就了以琉璃燒造業為核心產業的琉璃渠古村落,圍繞著這一產業,形成了琉璃渠古村獨特的村落空間形態和琉璃燒造、農業、交通運輸業組成的產業鏈,而不同的業態的存在又形成了不同的地緣文化圈(移民)和民俗信仰文化圈,這一切構成了琉璃渠古村落獨特的文化生態。當前,琉璃燒造業的生存面臨著困境,如何保護琉璃渠琉璃燒造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修復該村文化生態,保護古村傳統文化的關鍵。
琉璃渠村 琉璃燒造業 文化生態學
琉璃渠村位于北京西部的門頭溝區,西臨太行山余脈——九龍山,東臨永定河,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處在永定河出山口的沖積平原上,是永定河沖積扇的頂點。整個村落西北高東南低,山區與平原的接合部,土壤較為肥沃,利于農耕,是北京地區人類最早活動的區域之一。該村以悠久的歷史及獨特的燒造琉璃技藝聞名于國內外。早在遼代之前,琉璃渠附近的龍泉務地區就已經燒造琉璃制品了,元朝開始朝廷在此設局燒窯,作為官窯也有700多年的歷史,琉璃渠村古村落的形成和發展與琉璃燒造業密不可分。
便捷的交通、豐富的礦藏、充足的燃料和水資源是琉璃渠村琉璃燒造業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一)便利的交通
琉璃村南北各有一條著名的大道,南邊為西山大道,北邊為妙峰山進香南道。
西山大道起于北京阜成門,在穿過三家店,越過永定河后,經琉璃渠向西進入深山區。古道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遠上山陜地區和內蒙古高原的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從古至今,西山大道上商旅活躍,人員來往頻繁,便利的運輸條件,為琉璃制品運往京城提供了重要的交通保障。過去村中有專門負責運輸琉璃制品的駱駝隊,持有工部發放的黃旗作為通行證,上面寫有工部和琉璃局的字樣,若遇天晚或雨雪天氣,可以免費住在周邊旅館,到年底統一結賬。為琉璃燒造業的運輸提供了便利。
妙峰山廟會進香道路主要有4條,其中從琉璃渠村經過的這條道路就是妙峰山廟會的進香南道。舊時香會多在琉璃渠村北部萬源同善茶棚落腳。清末琉璃窯主趙春宜在琉璃渠村村北出資重修萬緣同善茶棚,規模極大,不僅免費為來往香客提供茶水接待,而且在永定河投資修橋,使香客能夠有路可走。因此,許多香客們寧可繞路也要走這條進香道路,并使其逐漸成為妙峰山進香的正道。

圖1:琉璃渠村地理位置示意圖*熊忻愷:《歷史文化村落空間形態演變研究—以北京市門頭溝區琉璃渠村為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江蘇: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748頁。
(二)豐富的礦藏
琉璃渠村地處九龍山北麓的洪積階地,村西南部為山地淋溶褐土,東北為碳酸鹽褐土,周邊有豐富的頁巖、葉臘石等礦產資源。豐富的地貌類型和礦產資源,為琉璃渠土地資源利用的多樣性發展提供了基礎。
頁巖、葉臘石等礦產資源是琉璃燒造的重要坯料。琉璃渠村背靠的九龍山有得天獨厚的頁巖資源,當地人稱之為“坩子土”,其質優者含在口中,沒有砂質感覺,明代沈榜在其《宛署雜記》中記載:“對子槐山,生產甘子土,堪燒琉璃,本朝設有琉璃廠,內官一員主之”*(明)沈榜:《宛署雜記》第四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第28頁。。用它燒造的琉璃不易開裂,百年不掉釉色。
琉璃燒造當中充當輔料的葉臘石在琉璃渠周邊也相當豐富。葉臘石,呈白色微帶淺黃或淺綠,玻璃光澤,質地較軟,具有油脂感。產地在九龍山向斜南,門頭溝地區是全國重要的葉臘石產地。
豐富的坩子土和葉臘石的礦藏,是琉璃渠琉璃燒造業最重要的資源保障。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才使得元代初年朝廷遷大批工匠入此地,就地取材,建立琉璃窯,并派專人管理,從此開始了琉璃渠作為北京最重要的琉璃官窯的歷史。
(三)充足的燃料
琉璃渠村森林資源較為豐富,草灌坡主要以荊條、酸棗,白草為主,林木覆蓋率達82%,豐富的森林資源為早期的琉璃燒造提供了必需的燃料。早期琉璃燒造時使用木柴,舊時朝廷對木柴的使用數量有嚴格的規定,而當地窯廠所使用的木材都在附近砍伐。使用木材做燃料所燒制的琉璃制品較為細膩,顏色純正,但是對燒窯匠的技術要求較高,而且燒窯時所需木柴數量較多。
為保護林木,窯廠逐漸放棄使用木柴,開始使用山西的煙煤來燒窯,山西所產的煙煤爆發力強,燃燒時間較短,比門頭溝地區所產的無煙煤更適合琉璃燒造。煤炭取代木材,雖然解決了燃料問題,但燒制效果卻稍遜于柴燒。
(四)豐沛的水源
永定河自官廳山峽進入西山,劈山成峽,順流成谷,出于三家店,琉璃渠村緊鄰永定河,是永定河出山前所經的最后一個村莊,擁有豐富的工業和生活用水資源。
琉璃渠村地下水資源也很豐富,村內古井星羅棋布,隨處可見,多達40余口,平均不到0.1平方公里就有一口水井,能夠滿足當地農業和琉璃燒造所需的用水量。
琉璃渠的村落空間形態不同于傳統的純粹的農業村落和商業村落,它是圍繞著琉璃燒造業而逐漸形成的。它的村落功能分區、街巷布局,以及村內重要的地標性、功能性建筑無不體現了這一點。
(一)街巷格局與功能分區
琉璃渠村的舊時格局主要沿三條南北向大道兩側展開,大致可以分為手工業區、居住區、商業區三大功能區。

圖2:琉璃渠村的功能分區
1.手工業區
琉璃渠村手工業區由村內琉璃燒造廠和琉璃制品原材料產地所組成。琉璃渠村北、西、南三面環山,東臨永定河。燒制琉璃所需的重要原料——“坩子土”都采集自臨近山地的山麓地帶,故元、明、清時期,琉璃廠在選址時依據原材料產地就近原則,將燒造琉璃的窯址設在“坩子土”資源豐富的山麓地帶,清代之時,琉璃燒造窯已遍布村落北、西、南三面山地與平地交匯的山麓地帶,形成“半個圈都是窯”的產業功能區,如月牙一般包圍著村落,但主要的窯區是安排在村落下風向的東南和西南的山麓地帶。
2.居住區
琉璃渠村街巷以兩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前街、后街)為主,以穿插其中的南北向街巷為輔,沿著主要街道分出了多條次要街道和通往各家各戶的巷道,可以用當地一句民諺來概括:“大街后街南北廠,東西彎子南北巷(jiang三聲)”*來源于居民口述訪談錄音整理。。大街和后街是琉璃渠村的主街道,大街也稱前街,即通往黃土高原和塞上草原的西山大道,全長1公里。琉璃渠村后街全長0.5公里,后街的兩側至妙峰山進香正道之間為村中最主要的居住區,亦是琉璃渠村的主體。北廠和南廠附近也是居民較為集中居住的地區。琉璃渠村后街一帶的居民以李姓為主,然李姓又分為外遷至此的李姓和原住于此的李姓,以今日村民委員會為分界線,分為南北兩片。北片為從山東遷來的李姓的住所,以燒磚瓦為主;南片為原住民李姓人士的住所,主要以務農為主。窯廠周邊的居民以山西移民過來的工匠為主,其中以趙氏家族的廠商宅院為代表。
3.商業區
琉璃渠村舊時的商業區集中分布在前街(西山大道)兩側。琉璃渠村是西山大道的進山口,來往于京城與山陜地區之間的商旅的必經此地,村落同時也是進入太行山深山區的起點,是京西大道的第一村。因而與西山大道重合的琉璃渠村前街自古以來都是商賈繁華之地。第二,村落前街是山里與城里交換農產品和生活日用品的通道,過了琉璃渠,往東走就是出山,往西走就是進山。第三,前街更是琉璃窯向京城運輸琉璃原材料和琉璃瓦件的重要通道,琉璃窯廠商宅院就是位于這條街上。這條街上分布著大成店、永隆店、泰和店、天和永、利成功、天盛油店、世值店、宋鞍鋪、鄧掌班、義元泰、廣慶永、田鐵鋪、增和廠、永盛肉鋪等。*參見琉璃渠村《重修西山大路碑》碑文。
(二)地標性建筑
琉璃渠村雖三面臨山,但其建筑大部分位于平地,總體建筑布局高差變化小,多為平房合院,只有北部和南部有少量宅院依山而建,沿山勢由低向高錯落分布。村里的街道主要有橫向沿前街與后街這兩條主干道,居址高度自東向西沿緩坡起升,而東側入口處的過街樓、西側的關帝廟和北側的萬緣同善茶棚在整體布局中構成一個三角形,起到限定邊界和劃分空間領域的作用。
過街樓過街樓位于琉璃渠村的東南部,修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乾隆二十一年《三官文昌東閣碑記》碑對過街樓的創建有詳細記載:“神京西五十里許,有琉璃局者,以燒琉璃著名者也。由王朝景、趙邦慶等首昌集局民共儀,眾人踴躍稱善,捐資鴆工,庇材壘石為臺,構木為門,下辟洞門便行人也,不數月厥工。閣之上,東向供奉文昌、三官足以消除災禍也?!保步小叭匍w”或者“燈閣”,供奉天地水三官和文昌帝君,是村落東側的邊界點,舊時人們從東邊過來看見過街樓,就表示著即將要進入山區。

圖3:琉璃渠村標志性建筑示意圖*(明)沈榜:《宛署雜記》第四卷,第52頁。
1.關帝廟
關帝廟,又稱老爺廟,位于村落的西南角,前街的西端,是進入太行深山區的起點,是村落空間結構的另一個重要支點,關帝被民間奉為武財神,來往商旅希望能夠得到他的保佑,財源茂盛。此外,這個廟也具有商會會館的功能,關帝廟的配殿即為會議室,一是商旅商討事務,為商人做買賣祈福;二是為九龍山廟會的一個聚集點。過去琉璃渠水茶老會、桌子會都在此集會。
2.萬緣同善茶棚
萬緣同善茶棚位于琉璃渠村北部,是琉璃渠村北部的重要支點,也是琉璃渠村妙峰山進香正道的標志性建筑。此茶棚為前往妙峰山進香的香客免費提供飲食。在顯示財力的同時也為琉璃渠村帶來人氣,拉動了村落經濟的發展。
在特有的自然生態的影響下,琉璃渠村也形成了極具特點的文化生態。
(一)琉璃燒造業的核心文化圈
1.琉璃燒造業的工種及工匠傳承
琉璃,古已有之,后被廣泛應用于建筑當中,是以氧化鉛、石英等為主要原料的建筑陶釉。琉璃燒造技藝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到元朝時期已經較為成熟,發展到明清之時,更是達到一個高峰。琉璃渠村的官式琉璃燒造技藝經過七百余年的長期發展,形成了包括選料、配料、塑形、素燒、上色、色燒等工藝流程。
琉璃行業中分“上三作”、“下三作”,“上三作”主要是指穩作、窯作和釉作,雖然人數較少,但是掌握技術核心:穩作的主要負責設計和制模,他需要掌握“捏、鏟、摳、畫”的技巧。窯作負責燒窯,從事窯作的工人被稱作“燒窯匠”,負責掌握燒窯的火候。釉作主要負責配制釉料?!跋氯鳌敝饕秦撠煼鬯?、洇泡、裝窯、出窯、燒火等等。
琉璃燒造業的技藝傳承舊時主要是依靠地緣和血緣為紐帶,首先是同鄉之間手藝的傳承和學習。窯廠內的工匠多數為山西人,他們的技藝大都在同鄉之間傳承。其次是家族傳承,民間甚至有“傳子不傳女”的說法。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受國家政策影響,有了“獻技術”之說,講究無私奉獻,將所有的技術都教給徒弟,規定一個師傅帶兩三個徒弟,打破了同鄉之間、家族之間的傳承關系,傳承的方式主要是徒弟給隨師傅打下手,十年或八年以后,就能基本上掌握所學技能。
2.琉璃燒造業的組織與管理
(1)管理機構
琉璃渠村的窯廠從元朝起就屬于官窯。元朝時期管理琉璃窯的機構隸屬少府監,《元史·百官志》記載:“大都四窯場,秩從六品……隸少府監。至元十三年置?!钡街猎拍?1282年)“置大都留守司,兼本路都總管,知少府監事。”琉璃窯歸大都留守司總管轄,大都留守司有“兼理營繕內府諸邸,都宮原廟”之職。*(明)宋濂等撰:《元史》,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1300頁。明朝時期琉璃局由內官管理,清朝琉璃窯局歸工部營繕司管轄,由工部專員董理。到民國時期,琉璃窯廠由官辦改為民辦,取名為“北平趙家琉璃窯廠”。解放后,琉璃窯廠被政府收購,成為國營企業,1962年被劃歸故宮博物院管轄,改名為“故宮琉璃瓦廠”。20世紀70年代琉璃瓦廠被北京市建材工業局接管,1977年改名為“北京市琉璃制品廠”;20世紀70年代后村內主要有四家瓦廠,現在為三家琉璃瓦廠,即北京明珠琉璃瓦廠,西山琉璃瓦廠,古建瓦廠,它們分別為股份制企業和鄉鎮企業。
(2)管理人員
元朝時期琉璃窯的管理人員有:大使1名、副使1名,秩從六品。*(明)宋濂等撰:《元史》,湖南:岳麓書社1998年版,第1303頁。明朝時期琉璃窯的主管的官員為內官1名,這一點記載在《宛署雜記》當中:“本朝設有琉璃廠,內官一員主之。”劉敦楨在其《琉璃窯軼聞》中引清人《倚晴閣雜鈔》:“明時各廠以內官司之”*劉敦楨:《劉敦楨文集》,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2版,第59頁。
清朝初期,琉璃局的主管官員為漢官,任期一年,康熙年間,改為滿族官員1名,漢族官員1名,筆帖式2名。滿漢官員共同管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實行官督民辦的政策*門頭溝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龍泉鎮琉璃渠村黨支部村委會:《京西古村琉璃渠》,香港:香港銀河出版社2005年版,第176頁。,由各窯廠主直接負責,琉璃渠村當時有南窯廠和北窯廠,南窯廠的廠主由王氏家族擔任,北窯廠的廠主由趙氏家族擔任,趙邦慶是北窯廠的第一任廠主。他們必須按照戶部所頒布的標準進行生產,產品要符合工部的要求。時至今日,琉璃渠村的窯廠主要有鄉鎮企業、村辦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窯廠主要由廠長或董事長負責管理。

(二)琉璃燒造業的周邊文化圈
1.琉璃燒造業與農業、商業之間的聯系與互動
琉璃燒造業是琉璃渠的支柱產業,是該村的主要經濟來源。而村中仍保留有一定的農業人口,他們的生產勞動為其他行業的從業人員提供了充足的口糧,是他們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以京西大道為依托的發達的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為琉璃燒造業的原料和產品的供銷、運輸提供了保障。舊時燒制成功的琉璃制品則主要通過駱駝運往京城,村中有專門負責運輸的駱駝隊將琉璃制品運往京城。此外,在琉璃燒造過程中釉料的配置較為嚴格,因此設有專門從事收集釉料原料的人員,主要由山西人經營,他們往往到各地去購置質量上乘的原料,然后由配色匠將這些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配色。因此,琉璃渠村的各個行業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和諧共生的行業生態鏈。
2.信仰的差異與共生
在中國,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行業神,行業神又分行業保護神和行業祖先神,后者多與各行業首創者的神話傳說有關。琉璃渠村各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神信仰,有各具特色的祭祀儀式,同時也有共同信奉的具有普世價值的神祇,各個信仰文化圈之間既各自獨立,又相互交融,和諧共處。
第一,琉璃渠村因為其特有的琉璃燒造業,村內老君神信仰極具代表性。中國傳統的冶煉燒造業普遍奉太上老君為行業神,且民間傳說琉璃是在煉丹的過程中偶然所得,而太上老君是煉丹的鼻祖。琉璃渠村修建了老君堂,祭祀的儀式主要有三種:開窯祭祀、背窯祭祀和窯神生日祭祀。
開窯祭祀、背窯祭祀:
在窯廠裝窯和閉窯的時候,要在窯前點上三炷香,祈求祖師爺太上老君保佑,燒窯順利,不出廢品。也就是民諺所說的“點窯閉窯三炷香,老君保佑滿堂彩”
琉璃窯點火之前須祭拜。主要是殺豬宰羊,祈求太上老君保佑。燒制成功,等到要滅火的時候,一般要宰一只羊,特別是宰綿羊,因為刀子一捅,他要“咩咩”的叫,諧音為滅。如果此窯燒造的不錯,可以把羊吃了。清末以后,廟祭逐漸蕭條,老君堂荒廢,工人們就把老君神請到琉璃廠的“柜上”,也就是請到結賬的柜臺處,常年供奉。
窯神生日祭祀:
傳說農歷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的生日,故窯工們選擇在這一天祭祀祖師爺火神,因為在當天有禁止屠宰的傳統,祭祀使用的貢品需提前準備好。祭祀當天上午,窯主和工人齊聚老君堂中,獻上三牲貢品,磕頭叩拜,宣讀祭文大表,頌揚祖師爺的功德,祈求祖師爺保佑窯廠爐火旺盛、行業興旺發達,人口平安。
琉璃燒造業和煤炭業還崇拜窯神,他們在拜祭窯神的時候去九龍山、圈門或涿州,琉璃渠村雖然緊鄰進香大道,但村民并不參拜妙峰山的娘娘廟。俗語稱“妙峰山的娘娘照遠不照近,九龍山的娘娘照近不照遠”,說的就是妙峰山的神靈保佑的是遠方的香客,而九龍山的神靈保佑附近居民的安定。居民為祭拜窯神,成立了五虎少林會和水茶老會等花會組織,水茶老會主要是為九龍山廟會提供茶水服務的,。
第二,商業與交通運輸業主奉的關公。
關帝信仰在明清時期發展到鼎盛,與孔子并稱文武二圣,他身兼戰神、辟邪神、武財神、行業神等數職。琉璃渠村在西山大道的東口建有關帝廟,在當地俗稱“老爺廟”。主要功能是保佑過往商旅的安全和生意興隆。老爺廟還是當地商會的活動場所,因此,在琉璃渠村,關公的神性主要還是體現為行業神,也就是財神。
第三,村中農業人口主奉的龍神
在農業社會中,尤其是經常發生干旱和洪澇的地區,龍王都備受推崇。龍王信仰在門頭溝地區就十分普遍,幾乎村村都有,琉璃渠村也曾建有供奉龍王的龍王廟,祈求風調雨順。
第四,村民們共同信奉的佛教、道教諸神。
村民共同供奉的佛教和道教神祇主要有三官、文昌帝君以及觀音,都建有廟宇供奉。反映了居民祈求村內平安,人才輩出的美好愿望。
傳統的琉璃渠村是一個和諧共生的文化生態系統,組成這個系統的每一部分都是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的,任何一個環節的改變都會帶來總體的改變。在琉璃渠村文化生態鏈中,從原料到人、技術、市場、政策等環節的改變限制了以琉璃燒造業為核心的琉璃渠村的發展。
(一)琉璃渠村文化生態系統的破壞
琉璃渠村文化生態鏈是環環相扣的,每一環的改變都可能對文化生態造成一定的影響,其中琉璃燒造業的變化更是限制了琉璃渠村的發展。
1.琉璃燒造原料的變化制約整個行業的發展
第一,燒造琉璃的主要坯料是琉璃渠村周邊山上所產的坩子土,但是,根據北京市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的要求,門頭溝地區為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區,為了區內環境保護,政府禁止開采坩子土,現在使用的坩子土都是以前存儲下來的。長久看來,如果一直禁止坩子土的開采,勢必會破壞琉璃燒造業的基礎,如果用其它的原料代替則會降低琉璃的質量。
第二,從釉料來看,傳統琉璃釉料含鉛量較高,工人容易發生鉛中毒,對工人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但是它的特點是燒制出來的釉色較為穩定,不易掉色。20世紀70年代以后,不再允許煉鉛配色,用其他原料代替了鉛,這就極大地降低了工人的中毒率,但是這些釉料當中雜質較高,導致燒制出來的琉璃的純度大大降低,許多綠琉璃件經過日照之后會出現爆釉或變色的情況。

圖5:傳統綠釉(左圖)與現代綠釉(右圖)對比
2.琉璃燒造行業出現較為嚴重的人才流失,傳承斷層問題。
人是琉璃燒造業的主體,是琉璃燒造技藝得以傳承的重要保障,但是隨著各窯廠技術工人年齡的不斷增長,琉璃燒造行業的人才出現后繼乏力的現象。現在各廠的老藝人大都已年過五十,年齡偏大。而年輕人大多不愿意繼承琉璃燒造技藝,琉璃燒造技藝面臨傳承危機。其原因主要是窯廠環境較差,工作繁重,但是工資偏低,導致許多人才跳槽或者改行,現在的年輕人多選擇外出打工而不愿到琉璃窯廠上班,這使得許多技藝很難傳承下去。
3.生產工藝的改變影響其產品質量
從模具的使用來看,以前使用木質模具,雕塑出來的琉璃制品較為精致,藝術性較高。現在為了提高生產的效率大都使用石膏模具,石膏模的優點是出活率高、保存時間長,但是它在層次感和藝術性上不如木質模具。使得許多琉璃制品較傳統制品粗糙,不美觀。
4.琉璃瓦件變為商品后的尷尬局面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琉璃瓦件作為皇權的象征,屬于非賣品,朝廷為燒造琉璃瓦件是不惜工本和勞力的。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琉璃瓦件進入尋常百姓家,就必須參與市場競爭,很多時候為了降低成本,使質量大打折扣,缺乏精品意識,不利于琉璃燒造技藝的傳承。
(二)琉璃渠村文化生態系統的保護與修復
1.定量供應原料,保證技藝傳承
首先,琉璃燒造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對原料無法開采的問題,可以借鑒其它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保護過程中所采取的措施,政府可以制定單獨的原料供應計劃,允許琉璃窯廠每年在適合的地方開采一定量的坩子土,滿足其制作需要,既保障其技藝的傳承,又不過度破壞環境。
其次,針對釉料問題,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科學研究,開發出一種對人體沒有危害的,對琉璃釉色沒有影響的材料。
2.加大扶植力度,培養專業人才
首先,應加大政府對琉璃燒造業的扶持力度,助力琉璃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應做到三點:第一,投入資金扶植,第二,加大宣傳力度,第三,政策引導鼓勵,保護琉璃燒造傳承人的利益,保證技藝的有效傳承。只有政府在琉璃渠村文化生態保護中發揮積極作用,才能在當今社會推動琉璃燒造產業與市場接軌,使其真正可持續發展。
其次,形成琉璃燒造行業的有序競爭,延續歷史傳統,發揮商業行會的作用,制定銷售計劃,開拓銷售市場,保證良性競爭,使得整個行業健康向上發展。
3.集體傳承,整體保護
琉璃燒造業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接,從原料的篩選一直到最后的出窯入庫,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可或缺的,保護琉璃燒造技藝必須保護整個生產環節,因此指定代表性傳承人時以各個主要環節都有代表為好,而不是僅僅就某一環節指定傳承人進行保護。
4.樹立精品意識
傳承人不僅要關注經濟利益,更應該重視技藝的傳承,樹立精品意識和國寶意識。傳承點應嘗試走高端產品路線,將琉璃制作技藝發揚光大。而政府應在稅收、補貼等方面給與適當的支持。
5.緊扣琉璃文化,發展文創產業,以新養就,以衍生品補原生態
可以在傳承好非遺項目本身的前提下,依托琉璃制作技藝,開發文創旅游產品,打造特色旅游,使得文化與琉璃產業有機結合起來,以產業保文化,以文化促產業,達到共贏的局面。琉璃渠村自2004年以來舉辦琉璃文化節和琉璃之鄉過大年的活動,取得了較大的成功,就是一種比較好的嘗試。
綜上所述,傳統的琉璃渠村是一個和諧共生的文化生態系統,組成這個系統的每一部分各自獨立又相互影響,任何一個環節的改變都會影響文化生態的平衡。而琉璃燒造業是這個系統中最重要的環節。因此,如何保護琉璃燒造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修復該村文化生態,保護古村傳統文化的關鍵,這一命題已經迫切地擺在了我們面前。
[責任編輯]王霄冰
顧軍(1963-),女,北京人,歷史學碩士,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歷史文博系教授。于海霞(1989-),同等貢獻作者,女,山東人,歷史學碩士,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黨史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北京,100101)
G122
A
1674-0890(2017)02-1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