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主筆 季天也
紙巾紙和衛生紙區別大 衛生紙:怎樣讓馬桶溶下我?
◎本刊主筆 季天也

“廁紙到底該扔馬桶還是扔紙簍”這個世紀大難題,終于有解了!從今年6月起,我國臺灣地區將推動7.8萬多個公廁實施廁紙扔進馬桶的政策,并呼吁民眾從家里開始養成衛生紙直接扔進馬桶沖走的習慣。臺灣這一舉動是基于哪些考慮?廁紙到底會不會堵塞馬桶呢?
不管是自家衛生間還是公共廁所,大都會在馬桶邊放一個廢紙簍,而且有的公共廁所還會貼上標語,提醒大家把用過的廁紙扔進廢紙簍,以防堵塞馬桶。
臺灣《蘋果日報》引述臺灣“環保署署長”李應元的介紹說,過去臺灣民眾都習慣在如廁后將衛生紙丟進旁邊的廢紙簍,但這些紙簍基本沒有加蓋,容易產生異味,也容易孳生蚊蠅和病原菌,影響環境衛生。從今年6月起,臺灣將對7.8萬多個公廁實施一系列官方“紙意”,包括張貼衛生紙丟馬桶標語、男廁撤走廢紙簍等,鼓勵公眾養成衛生紙直接扔進馬桶沖走的習慣。
在環保方面無所不用其極的日本,廁紙扔進馬桶早就不是什么新聞。當地公廁和酒店客房衛生間里提供的廁紙幾乎入水即化,本身就是為了能扔進馬桶沖走而設計的。旁邊雖然也配一個帶蓋垃圾桶,但體積很小,是用來扔“姨媽巾”和其他衛生用品的。如此設計不僅方便,更能減少廁所異味,降低垃圾處理量和打掃負擔。
那么問題來了,這招搬到我國大陸,進入千家萬戶會不會水土不服呢?答案是否定的。和糞便的重量和性狀比起來,沒有什么衛生紙是一箱馬桶水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八成是因為用錯紙了。
說起來,人們對與人體親密接觸的生活用紙,了解并不深入。帶一包袖珍包裝的面巾紙上廁所,撕一截卷紙來擦嘴的大有人在,筆者以前也經常這么干。
生活用紙主要分為“衛生紙”和“紙巾紙”兩大類。它們的衛生標準、加工工藝和生產要求其實各有各的套路。
衛生紙的用途定位就一個——廁用紙,主要包括卷紙、平切紙、抽取式衛生紙等形式。紙巾紙則是用來擦臉和身體其他部位的,我們常用的手帕紙、面巾紙、餐巾紙都是這一類。
這兩種紙最大的不同,在于“濕抗張強度”的指標,也叫“濕韌強度”,說的是紙張在完全潤濕狀態下的耐撕性能。紙巾紙的濕韌強度是有具體參數要求的,如果它不耐撕,洗完臉后擦臉會擦出一臉碎紙渣,紙面還一戳就破。紙巾紙進入下水道以后,不僅很難被“消化”,還會吸附污水和油脂而變成黏糊糊的一團,很容易造成堵塞。
相反,作為廁用紙的衛生紙則不允許具有濕韌性,而且分子結構松散,纖維短,就是為了扔進馬桶后能很快破碎、溶解,以免堵塞排污管道和化糞池。廁紙投入水中,雖然理論上會提高原本生活污水中懸浮物的濃度,但相比糞便來說,這點濃度算不了什么,無需擔心增加污水處理廠的處理成本。

“廁紙到底扔馬桶還是扔紙簍”這個世紀大難題終于有解了!

別把廁紙扔垃圾桶,應扔到馬桶里沖走。

比起衛生紙,真正令排污管路梗阻的,應該是把馬桶當垃圾桶的惡習。
實驗顯示,把合格的紙巾紙和衛生紙各自放進水里快速攪拌幾分鐘,會看到衛生紙碎成了渣,紙巾卻仍然完好。所以濕韌強度是紙張能不能扔進馬桶的關鍵。這也是臺灣“環保署”力推公廁外的紙販賣機改賣衛生紙的原因。
要區分這兩種紙,可以通過包裝上的“生產標準”來看。中國大陸衛生紙采用的國標代號是GB/T20810-2006,紙巾紙的國標代號是GB/T20808-2011。實在懶得分辨不妨搞“一刀切”:想把紙往馬桶里扔,只用卷紙就好了。
此外,紙巾紙的衛生標準是參考食品標準建立的,原料和菌落要求都高于衛生紙。衛生紙可以使用原生纖維、回收的紙張印刷品(需經過脫墨處理)、印刷廠切下的白紙邊作為原料。紙巾紙則不能用任何回收紙和回收纖維狀物質,只能用木材、草類、竹子等原生纖維原料,“可遷移性”熒光增白劑(一種會遷移到皮膚上并吸收進入人體的熒光染料,可漂白紙漿,成本比不可遷移性熒光劑低)也不允許出現,而衛生紙對此并無特殊規定。
控菌方面,國標對衛生紙的菌落總數要求是不得超過600cfu/克(cfu為菌落形成單位),而紙巾紙的細菌菌落總數則是200cfu/克封頂,并且還比衛生紙額外規定了“真菌菌落”總數不得超過100cfu/克,這比衛生紙的要求嚴格許多。
看到這兒,你還打算用衛生紙擦臉擦嘴嗎?
廁紙扔馬桶致堵的“經驗”之所以流傳甚廣,主要是國人被早期落后的排污設計和“不專業”的廁用紙坑出心理陰影了。
20世紀80年代,人們陸續住進樓房,用上了有下水管道的沖水廁所。但是一沖即化的專用衛生紙尚未普及,長期以來都是草紙、軟化的舊報紙、作業本等非主流手紙混雜使用。這些紙不乏粗糙、堅韌之流,難以被水“溶”納,還可能因為吸水吸油而腫脹。特別是在公共衛生間,這還能反映公德問題,所以手紙不往馬桶扔成為當年公民的基本素養之一。
另一方面,有些老舊建筑的排污系統可能存在設計缺陷、材料老化以及用戶自行改造廁所布局等問題,導致水壓不夠或管道因結垢而變窄,有時候連正常的糞便都無法一次沖干凈,再扔個紙無疑是雪上加霜。
如今,“專業”的衛生紙漸漸走進千家萬戶,但幾十年養成了“紙簍防堵”的習慣還是被很多人保留了。有不少人小時候還因為扔紙堵了馬桶而被家長一頓胖揍,這種觀念便更加深入人心了。
其實,只要你的房子不是老古董,用的是合格的衛生紙,大可放心地扔進馬桶,它們不會比便便更難對付。不過對公廁而言,放個紙簍防堵還是有必要的,畢竟衛生紙尚未成為標配,揣著面巾紙上廁所在所難免,更別說有的時候“便意來得急,找紙來不及”,不得已臨時用非專業廁紙救場了。

廁紙扔馬桶致堵的“經驗”之所以流傳甚廣,主要是國人被早期落后的排污設計和“不專業”的廁用紙坑出心理陰影了。


如廁后將衛生紙丟進旁邊的廢紙簍,容易產生異味,也容易孳生蚊蠅和病原菌。

沒有什么衛生紙是一箱馬桶水解決不了的。如果有,八成是因為用錯紙了。
比起衛生紙,真正令排污管路梗阻的,應該是把馬桶當垃圾桶的惡習。比如加拿大蒙特利爾市的污水處理站,每年就要人工打撈800多噸來自各家馬桶的異物。毛發、衛生巾、牙線、廚余垃圾、安全套、煙頭等本不該出現在馬桶里的雜物,才是下水道堵塞的“邪靈”。
人口稀少的發達國家加拿大尚且存在這樣的問題,更別說我們發展中國家了。本刊2013年7月刊報道的《超負荷運轉的污水處理廠》一文曾介紹,污水中衛生巾、頭發等固體垃圾讓北京市第三大污水處理廠——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清河再生水廠很頭痛,增加了污水的處理難度,還會堵塞設備。清河再生水廠有兩個格柵間,每個每天能打撈出2噸固體垃圾,這些垃圾原本只要居民順手扔到垃圾桶,就直接進入環衛系統,而現在它們的旅程包括馬桶、下水道、污水處理廠格柵間,再“勞煩”機器抓到專門的垃圾箱里,之后送往垃圾處理廠。想想看,這要多耗費多少人力物力?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