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讓澳門各界民眾了解中國文化藝術在當代新的歷史時期發展和探索的前景,從而更深層次地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
陽春三月,萬木吐春,“春和景明——海上名家四人書畫小品展”于近日在澳門基金會澳門科教文中心展覽廳舉行。這次展覽展出上海當代書畫家方攸敏、車鵬飛、張偉生、孫敏四人書畫小品五十余幅,是一次頗具意義的滬澳兩地書畫藝術交流的盛會。展覽通過展示書畫作品以及滬澳兩地書畫家面對面交流的方式,讓澳門各界民眾,尤其是青年人更直觀和實在地了解當代海派書畫家對傳統書畫藝術的思考、闡釋,了解中國文化藝術在當代新的歷史時期發展和探索的前景,從而更深層次地了解祖國的傳統文化藝術。
方攸敏先生是著名的花鳥畫家,在書畫界有“花王”之美譽。他筆下的花卉構圖簡逸,敷彩鮮潤,氣息高雅。方先生年輕時曾是一位“花匠”,由于工作的關系,經常需組織園藝活動,他癡迷花卉,對花寫生數十年,沉浸于斯,物我兩忘,于朝夕晦明,風晴雨露間,體察入微,深得花卉之神韻。他曾學過西畫,西畫的基礎素描使他打牢了寫生的基礎,有助于花卉寫生時對“形”的把握。對于古代繪畫先賢,方先生有選擇性地臨習,他不單純停留于古畫之道,而是融入寫生的花卉之姿態,楔入西畫色彩之變換,成就了其時而古淡清雅、時而濃烈醇厚之畫風,獨步于當今花卉畫壇。
車鵬飛先生是上海著名的山水畫家,曾任上海中國畫院副院長,上海書畫出版社《朵云》雜志主編,他的畫注重傳統筆墨,格調清新淡雅,意境深邃。車先生把他內心深處對大自然的眷戀用他特有的藝術手段表現出來,并賦予了傳統筆墨以新穎的形式感。他的畫作,峰巒疊翠氣象正大,江流浩蕩精神充沛,蒼松古柏傲骨崚嶒。從他的書畫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一種行云流水又抑揚頓挫的筆線節律,一種純化之極的筆墨韻味,一種生命的郁勃之氣,一種精神的深遠闊大。他的作品不張揚、不外露,也不出奇制勝,更不炫技取巧,而是用純凈的畫面滋潤觀者心靈,觸動觀者情感,在不斷實踐中追求完善,形成了自己清雄淡雅的風格。
張偉生先生現為上海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吳昌碩藝術研究協會常務副會長,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審。其書法格調儒雅溫潤,精致靈動,頗具“書卷氣”。他的書法,氣格清新,章法雅逸,楷書從晉唐入手,筆致緊密,氣韻生動,骨豐肉勻如綿里裹鐵。其行草雖脫胎于二王,但于宋元明清的文人尺牘中也汲取相當的養分,從而形成他恬淡靜穆、溫文爾雅一路的個人面目。無論是八尺中堂還是盈幅扇面,或是對聯、手卷等,他都能瀟灑落筆,輕松駕馭,或輕圓流潤、姿榮秀出,或跳躍奔騰、超逸自然。他講究的藝術是作者心靈本色的自然流露,是心手合契的產物,是作者文化修養和才藝審美的綜合體現。因此他所崇尚的肯定不是作品外在的招式,而是作品整體的氣度,書法內在的厚度以及外在所看不見的深度。
孫敏先生現為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上海吳昌碩藝術研究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嘉定區書法家協會會長,其書法筆勢豪邁,瀟灑飄逸,氣韻生動。孫先生的草書突顯出雍容大度,氣勢宏闊,變化多端的特點,其線條語言靈動而活潑,樸茂多姿,蘊涵豐富,頗具節奏感和沖擊力。讀他的草書,總會不知不覺地被一股不可名狀的力量,推近,拉遠,如是再三。他的隸書在取法漢碑的基礎上,更加入了漢簡隸書的爽利流暢,并摻用草書筆法,用筆率意,字態生動,既有漢碑之規整,又有漢間帛書之天成。他追求碑與帖的統一,力圖把碑鐫刻的刀藝還原為書寫,把刀痕變成墨線。孫先生曾經在大型央企做過17年的總經理,年輕時還做過音樂教師,豐富的人生經歷也成就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曾是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