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艦
摘 要: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都將進一步調整,農業經濟發展同時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文章通過分析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出現的新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在新常態下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新常態;農業經濟;發展;措施
隨著我國進入了“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新時期,農業產業發展中一些不合理現象也將更加凸顯。對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要適應新常態,樹立全新的發展理念,積極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將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征融入到農業經濟發展之中,實現農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一、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
1.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更加注重,突出差異化發展
新常態下,人們更加關注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市場對農產品需求呈現出多元化、高質量和品牌化趨勢,主流消費者開始追求多樣、個性化的消費。農產品消費方式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從過去的吃飽、吃好,向著營養、健康轉變,更加注重農產品品質和健康。電子商務對農產品消費、生產引領作用越來越大,成為農產品流通新業態并迅速發展。農產品市場開始細化,產品品質受到重視,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變成了差異化和質量本身。
2.科技創新逐漸成為農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農業新常態下,在生產要素投入方面,傳統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投入依賴程度呈現出遞減趨勢,科技創新將成為農業經濟發展新引擎。農業經濟發展對資本、科學技術、企業家才能、現代信息技術等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卻呈現出遞增趨勢。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將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成為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的根本動力。
3.發展方式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轉變,更加注重質量效益
以往的發展模式依賴于高消費和高投入,新的發展形勢下,生產組織方式向著專業化、規模化轉變。新的經營主體隨之出現,即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合作社,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將進一步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生產手段方式更注重標準化、設施化、智能化。生產過程更注重資源循環利用和生態化,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普遍追求。
4.農業產業結構將更加優化,呈現多樣化、特色化
新常態下,農業產品結構將逐步得到優化,農業生產活動主體演變為現代農業園區、糧食生產功能區,農業休閑觀光業發展良好,農產品加工業持續深入,二者占比穩步提高,農業發展大趨勢表現為差異化、區域化。農業產業鏈將加快向縱向延伸和橫向聯接,全產業鏈基礎上的價值鏈將進一步拓展。
二、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業產業鏈不完整,農業經營模式單一
在新時期,重視種植環節,輕視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觀念沒有發生變化,農業經濟產業鏈有待完善。忽略了加工生產和營銷環節。整體農業產品結構中多是未經加工生產的農產品直接進行銷售,缺少特色產品、高附加值產品,導致農業增長慢且品質不高。農業生產經營模式較為分散,在面對市場變化和資源調配時,難以保持競爭力。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規模生產的進程,然而受制于耕地的分散特點,不同生產方式的差異度很大,要想做到統一管理,并非易事,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市場化的進程。
2.農業生產者素質有待提高,勞動力不足
農民長期依靠種地謀生,主要生活來源靠勞動力,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所從事的勞動機械而單調,難以掌握先進的生產技能,很難適應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農民總體的知識水平比較低,掌握的關于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很有限,難以適應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現代化農業建設需要。在勞動力數量上,目前農村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狀況嚴重,農村土地撂荒問題非常突出,農業勞動力嚴重不足,將成為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的一個制約因素。
3.波動的農產品價格加大了農業生產的風險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市場經濟主導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變化的快速性極易引起農產品價格波動,這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市場風險。近年來,農產品貿易呈現出國際自由化趨勢,這使得國內市場不得不面臨來自海外市場的挑戰。新常態下,政府不再對大多數農產品實行指導定價機制,農產品直接面對競爭充分的自由市場,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給農業生產的布局工作增加了難度。
4.農業發展缺乏科技創新
農業發展依賴于農業科技水平的進步,它直接影響著發展的步伐與質量。面對經濟新常態的到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還面臨著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缺乏,農業科技的發展缺乏創新力,這限制了農業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時大量的農業科技創新成果未能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僅僅停留在紙面報告中,這阻礙了高新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工作。轉化速度過慢,未能在農業實際操作中得到很好轉化,未能將農業技術落到實處。多數農業科技創新不具備實踐操作性,過于注重總量和規模的擴大,沒有將精力真正投入到高新技術、應用技術的開發和推廣工作中。
三、新常態下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1.新常態下,發展農業經濟,做好農業保障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工作
切實做好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的落實工作,穩定農業生產,同時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財政支出數量、比例和增速。擴大農業支持保護領域,不局限于傳統的糧食安全,肉蛋奶、水果、蔬菜、水產品等都應該在該領域內。持續優化農業支持保護生態格局,加強對農業生態補償和資源養護投入力度,加大對生產領域及生產者農民的支持保護,做好生產方式的引導工作,實現優質、安全、綠色、生態的可持續化發展。持續細化、優化農業支持保護辦法,增強其可實施性,確保支農政策的針對性、有效性。
2.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注重農業質量效益
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的發展要堅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主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將經濟利益的提高擺在中心位置,依照價值規律推動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符合多層次的市場需求。新的經濟形勢下,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內容,一方面調整產品結構,另一方面拓展農業生態產業鏈,打造農產品生產與加工、營銷、倉儲的一體化產業經營平臺,培育農業旅游、文化生態圈。各地政府應依據各地特點發展具有區域優勢的農業產業,推動農業合理健康發展。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著農產品的價格,調控應遵循市場機制,依據市場變化,預測市場動向,以此為基礎,制定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及內容。
3.加強農業技術創新,堅持科技引領農業
新常態下,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將為經濟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必須堅持農業技術的創新和農業科技發展,發揮農業技術創新帶領作用,堅持科技引領農業。積極探索研究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技術等高新技術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結合,促進農業發展步入高質、高量、高效益階段。做好農業技術服務和指導工作,發揮農業技術對生產的推動作用。落實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確保高效種植、養殖等創新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經濟效益。
4.加強農業生產者培訓,培養新型職業農民
新常態下,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現代化建設依賴于農業生產者培訓水平的提高和業務能力的提升。結合各地區的優勢農業產業,確定培訓人選、培訓目標和內容,增加農業生產實踐環節的占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要加強農民技能培訓,邀請有資質的農業技師定期對農民進行專業的技術指導。規劃并落實農業科技推廣應用體系建設工作,讓更多的科研教育機構參與進來。
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中要調整好農業產業結構,更加注重農業的效益,提升農業的增值增效空間。將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到依靠科技引領上來,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和品質。創新農業支持政策和財政支持,培養新型農民,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同時,注重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和改善,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參考文獻:
[1]馮曉明.經濟新常態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6(2):57-58.
[2]汪傳敬.經濟新常態下的農業發展問題探析[J].中國統計,2015(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