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繼紅
摘要:作為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菊花很早就因其雋美多姿的形態、經霜不凋的品格、延年益壽的功用而為國人所認識和喜愛。千百年來,人們栽培菊花、欣賞菊花、歌詠菊花、食用菊花,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內涵豐富的菊花文化。近年來,我國各地雖然成功舉辦了很多菊花節慶活動,但對菊花文化的展示和挖掘卻還遠遠不夠,所以有必要從菊花的審美意蘊入手,探討菊花文化在現代花會節慶活動中的開發應用。
關鍵詞:菊花;審美意蘊;花會節慶
菊花原產中國,早在3000多年前就被中國古人所認識和喜愛,從屈原的“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到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再到元稹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無不折射出詩人們對菊花的贊賞和偏愛。正如宋人范成大在《范村菊譜》中所言:“名勝之士未有不愛菊者。”菊花是中國傳統名花,從古至今沒有一種花卉像菊花這樣能夠融審美價值、道德價值和使用價值于一身。千百年來,人們在種菊、賞菊、畫菊、頌菊的過程中,構建起了獨具內涵的菊花文化。作為花卉文化的精粹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將這種源遠流長的菊花文化加以開發利用,豐富我們的審美體驗,涵養我們的民族精神,是當前花卉節慶舉辦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菊花及其資源分布
菊花,又名秋菊、延年、更生、帝女花、治薔、節花、女節、黃花,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最早是由多種野生菊雜交而成的,后經幾千年的培養、馴化,已發展成擁有3 000多個品種的花卉。菊花有多種分類方法,按花期分,有夏菊、秋菊和寒菊;按花朵的大小分,有大菊、中菊和小菊;按花形分,有5個類別30種花形;按顏色分,則有紅、黃、紫、白、墨、綠等,但以黃色為正宗。菊花在中國各地都有分布,野菊花除新疆外,各省區廣為分布;巖香菊分布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省、四川、云南等地;紫花野菊(又稱札菊)分布于浙江、安徽、河北、山西、內蒙古及東北諸省;小紅菊分布于甘肅、內蒙古、河北及東北三省。
自晉代起,菊花在陶淵明的反復歌詠下成為人們觀賞對象;至唐代(公元618~907年),人們開始培植菊花,并出現幾個不同花色的品種;到了宋代,菊花由室外露地栽培發展到盆栽,并能用其他植物作砧木嫁接菊花,品種有了較大的發展。藝菊專著也相繼問世,有劉蒙的《菊譜》、史正志的《菊譜》、范成大的《范村菊譜》,沈競的《菊譜》,史鑄的《百菊集譜》(1242年),黃省曾的《菊譜》,陳溴子的《花鏡》,陸廷粲的《藝菊說》等。在眾多的花卉中,中國人對菊花情有獨鐘,早在秦代,都城咸陽便形成了大范圍交易菊花的市場。至漢代起有重陽賞菊、飲菊花酒之說嘲。從宋朝起,民間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會。《東京夢華錄》記載道:“重九都下賞菊,菊有數種,無處無之,酒家皆以菊花縛成洞戶。”可見賞菊之盛況。
二、菊花的審美意蘊
菊花的美在于它的色、形、德、操、功。正如三國·魏·鐘會在《菊花賦》中所言:“菊有五美焉,圓華高懸準天極也,純黃不雜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穎象勁直也,流中輕體神仙食也”。
1.菊花的花型多為球形,它那高懸于莖端的圓形花苞,象征著天圓地方以及天道自然的終極界限,即鐘會所謂“圓華高懸,準天極也”。“天極”指天之正中,《太玄經·太玄瑩》:天圓地方,極植中央。菊花于天地之間傲然挺立,正象征著古代君子“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孟子·滕文公下》)的道德追求,因而成為高潔人格和不屈風骨的象征。
2.菊花的顏色雖然繁多,但以黃色為正色。《禮記·月令篇》云:“季秋之月,鞠(菊)有黃華。”說明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秋天黃菊盛開的現象。李煜有詩日:“菊是去年依舊黃”(《翰府名談》);齊己也在《對菊》中寫道:“無艷無妖別有香,載多不為待重陽。莫嫌醒眼相看過,卻是真心愛澹黃。”古代以五方配五行,中央表土,土色黃,故以中央代表黃色。所以鐘會說“純黃不雜,后土色也”,這種明艷的黃色,給人以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深得人們的喜愛。所以陶淵明說“秋菊有佳色”,林少穎在《和洪教菊》中也說“況茲中央色,獨許此君占”。所以后世也稱菊花為黃花,如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菊花最為人稱道的是它“早植晚登”,具有不與百花爭艷、恬然自處、傲然不屈、與世無爭的高尚品德。所以,菊與梅、蘭、竹并稱花中四君子,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愛。正如明朝·賈如魯《愛菊論》中所言:紅粉笑風,桃李茂于春矣,菊不與之爭艷;朱錦映日,葵榴暢于夏矣,菊不與之競芳;唯恬淡以自居,鎮靜以侯時而已矣……不爭艷而未嘗不艷,不競芳而未嘗不芳,德足于己,富貴可也,貧賤可也……認為“人之愛菊,非愛之可愛之容,實以其可愛之德”。故而很多文人與菊花惺惺相惜,引為佳友。
4.菊花在農歷九月重陽節前后開放,被看做一種侯時文草,因此也叫節花。蘇軾被貶嶺南期間曾說“嶺南氣候不常,吾意菊花開日乃重陽”。即因為嶺南一帶的氣候變幻無常,所以看到菊花開放即可預知重陽節的到來。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百花凋敝,唯獨菊花傲霜開放,因此被賦予剛強正直,傲風霜、耐歲寒的節操,所以鐘會說它“傲霜吐穎,象勁直也。”宋之問有詩日“秋菊迎霜序”(《早入清遠峽》),韋應物也說“霜露悴百草,時菊獨妍華”(《效陶彭譯》),杜甫“寒花開已盡,菊蕊獨盈枝”(《云安九日鄭十八攜酒陪諸公宴》),元稹也說“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于是,重陽節賞菊成為一種代代相傳的文化習俗。
5.人們很早就發現,菊花有延年益壽的功效,稱其為“延壽客”。《神農書》云:菊為養性上藥,能輕身延年。《風俗通》記載,漢朝的時候,河南南陽酈縣甘谷村的一股山泉因從菊花叢中流過而使人長壽。漢武帝時期,人們開始形成在重陽節飲菊花酒的習俗。曹丕因見秋日只有“芳菊”獨榮,而發出“非夫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的疑問,并推測“屈平悲冉冉之將老,思飧秋菊之落英,輔體延年,莫斯之貴。”到了唐代,菊花酒可以輕身延年的功效成為共識,從初唐楊炯的“菊花宜泛酒”(《和酬虢州李司法》),到宰相張九齡、崔浞的“且泛籬下菊”(《九月九日登龍山》)“獻壽菊傳杯”(《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大將郭元振的“延年菊花酒”(《子夜四時秋歌二》),以及詩仙李白的“笑酌黃花菊”(《九日登山》)、詩圣杜甫的“季月當泛菊”(《課伐木》)都說明了菊花酒已經成為當時的流行的季節功能性飲料。南宋胡少淪曾概述了菊花的七大功效,謂之“七美”:一壽考,二芳香,三黃中,四后凋,五入藥,六可釀,七以為枕,明目而益腦,功用甚博舊。史正志《史氏菊譜》記載其:苗可以菜,花可以藥,囊可以枕,釀可以飲,所以高人隱士籬落畦圃之間,不可一日無此花也。
三、菊花文化在花卉節慶中的應用
觀花賞木是中國古代休閑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緊張忙碌的現代人休閑旅游的一大樂事。近年來,各地紛紛以花為媒、以節會友,舉辦各種花卉節慶活動。菊花作為中國傳統花卉,以其迎風傲雪的氣節、吉祥長壽的寓意和獨特的實用價值深得人們的喜愛,成為人們賞玩游宴的對象。在現代的北京、上海、開封、十堰等地甚至連年舉辦規模盛大的菊花文化節,在人們休閑娛樂的同時,傳播菊花文化,推動花卉產業的發展,拉動旅游經濟增長。然而,這些花事節慶活動雖然熱鬧繁多,卻存在著花卉展覽形式單一、對傳統菊花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不夠等問題。為了更好地展現菊花豐富的文化內涵,促進花卉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1.在花卉節慶活動中普及菊花文化。花卉觀賞活動是一種休閑娛樂活動,更是一種文化審美活動。舉辦者除了要讓游客得到審美體驗的滿足之外,還應擔負起普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在節慶活動策劃中,應考慮將花卉展覽活動和以花卉為內容的書法、繪畫、詩歌等作品的欣賞活動等相結合,讓游客通過現場觀花、欣賞書畫作品,吟誦詩歌,品嘗花茶,了解與花有關的文人典故等一系列體驗式活動,了解花卉文化知識,提高審美趣味,涵養追求氣節和高尚情操的民族精神。以中國開封菊花文化節為例,除了舉辦大型花展之外,開封市還舉辦了以菊花為題材的插花藝術展、攝影展、書畫展、民俗藝術展、詠菊詩詞大賽等,既普及了菊花文化知識,又豐富了菊會活動內容,讓市民感受到菊花的堅貞品質。
2.在花卉節慶活動中融入節日文化。節日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最能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特點。中國自古就有以花慶祝節日的習俗。在我國,每年菊花開放的時節恰逢九九重陽節。這個節日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唐代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后沿襲至今。古人這天有登高、賞菊、吃菊花糕、飲菊花酒的習俗。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節因與“久久”諧音,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我國1989年將其定為老人節,2006年該民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菊花本身就有時令的象征意義,然而在各地舉辦的菊花文化節中,較少將重陽文化納人菊花節慶文化中。因而在花卉節慶活動中可以考慮開發菊花糕、菊花酒等產品,恢復傳承傳統文化習俗;另外,可以對60歲以上老人出臺免票等各種優待條件,喚起對老年人的關注,創造尊老、敬老、愛老、助老,和諧同樂的人文氛圍。
3.創新花文化的載體,豐富花卉節慶產品。我國的菊花文化雖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菊花節慶活動也取得了空前的發展,但在花卉文化內涵的深層挖掘和花文化載體的開發利用上還相對比較滯后。一般來說,當花卉進入到產業化發展的階段,花卉產品會越來越多地承載文化屬性,開發花卉節慶產品不僅可以更好地傳播花卉文化,還能極大地激發游客的興趣、帶動當地旅游消費、塑造良好的花卉品牌和城市形象。比如,基于菊花的藥用、飲用、釀用等價值,可以開發諸如“菊花酒”、“菊花茶”、“菊花枕”“菊花糕”、“菊花精油”等相關產品,讓菊花節慶活動的內涵不斷豐富、特色更加明顯、吸引力更強。
4.給花卉節慶活動注入更多的科技與時代內涵。花卉節慶活動的發展需要花卉產業作為支撐,這就需要花卉產業轉變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加強科技隊伍建設,不斷提高花卉的科技含量,實現更大的發展空間。如深圳市今年8月份舉辦的太空花卉展就吸引了無數游客的眼球。在花卉審美上,給花卉更多地注入科技與時代內涵就是將一些聲、光、電等新技術、新手段運用到菊花景組的設計和展示中來。如2叭3年的廣州菊花展就將彩燈的動感技術運用到了到菊花景組的設計中,讓優雅靜謐的菊花以及“花鳥蟲魚”景組的毛毛蟲、蝴蝶、螞蟻的頭、眼睛、觸角動了起來,營造了惟妙惟肖的昆蟲趣景,深受市民的喜愛。
5.花卉節慶活動的設計彰顯地方特色。目前,全國各地都在舉辦大大小小的菊花文化節,但這些菊花節慶活動普遍存在著展出活動形式單一且雷同的特點,缺乏地方特色。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各地都有其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花卉節慶活動的舉辦也應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區的氣候地理條件以及歷史文化發展特點,將菊花文化與地域文化進行整合創新,形成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身、具有地方特色的花卉節慶品牌。比如,各地菊花的栽培歷史、人文典故不同,栽培的菊花風格迥異,或以瘦為貴,或以豐為美,因此各地都可以從自身出發將菊花文化融入當地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宗教文化之中,并在此基礎上開發出獨具特色的花卉文化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