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志剛

“此前,中西部地區是承接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區域,等東南沿海淘汰的產業梯次轉移到西部。互聯網興起大數據熱后,我們迎來了轉機。互聯網打破了傳統地域空間的限制,以前求之不得的資源,將通過互聯網的整合為我所用。”
銀川市近幾年的發展引人注目。除了GDP增速大幅高于國家平均增速外,在城市治理及行政效率方面也頗為人稱道。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銀川市市長白尚成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中國新聞周刊: 銀川久處三線城市之列,但“十二五”以來,因為要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承擔面向阿拉伯國家開放的重任,城市定位有哪些變化?
白尚成:中國的城市可以按不同標準劃分很多種類,寧夏不靠海、不沿邊,地道的內陸省區,地理位置和發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銀川三線城市的現實。
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世界的格局在發生變化,中國的格局在發生變化,西北地區的格局在變化,寧夏的格局也在發生變化。
銀川不能視野狹窄,偏安一隅,要用全球的視野來看自身的位置。
2000年第一次西部大開發戰略提出后,銀川也只是西北地區重要的省會城市,隨后成為西北區域的中心城市。去年9月,國務院把銀川定位為西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這是對銀川市城市定位的一次提升。
此外,因寧夏被定位為國家“一帶一路”的重要戰略節點,加之此前寧夏承擔國家向西、面向阿拉伯國家和地區開放的重任,銀川被稱為國家面向阿拉伯國家開放的首位城市,毫不為過。
中國新聞周刊: 在定位發生變化后,銀川對城市發展如何布局?
白尚成:去年,《銀川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得到國務院批復同意。《銀川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是十年規劃,歷經局部微調,就是因應格局的變化。
我們在《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框架內,提出了“三縱兩橫”的空間規劃。“三縱兩橫”是以市域G6、G109、G20、G307高速公路、包蘭鐵路、省級S305和S201相稱的東西南北軸線做出的。
銀川確立打造重要的交通樞紐,在交通層面支撐未來布局。鐵路規劃方面,重點建設太中銀(太原-中衛-銀川)鐵路與包蘭鐵路接軌。建設銀川至西安和銀川至包頭客運高鐵,實現與全國客運專線鐵路聯網。
民航方面,逐步開通銀川至日本、韓國、中東、中亞等地區航線;遠期重點強化與附近區域樞紐機場的聯系,使銀川成為面向中東、中亞地區的區域性航空客貨運樞紐。
我們的著力點是優化發展布局,強化“全域銀川”理念,開辟濱河新區功能區;新建綜合保稅區、通航產業園和臨港經濟區,iBi和TMT育成中心融合發展。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等8大園區對GDP的貢獻率達到40%。
中國新聞周刊: 銀川與西北地區各大城市,以及與區內各市的關系如何擺放?
白尚成:過去,在西北五省的省會城市中,銀川工業增加值排名倒數第二,現在銀川工業增加值緊隨西安之后,排名躍升至第二。從省會城市GDP占全省的比重來看,銀川排名第一。不過,全國公布的100個實力較強的城市,GDP最低都在2200億元以上,銀川僅有1600億元左右,經濟總量仍偏低。
從全國而言,銀川的“智慧城市”去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31個創新工作亮點之一,行政體制改革也走在前列。今年2月20日,由國家統計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主辦《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2016-2017)》數據發布,銀川被推選為“中國十大幸福城市”之一。
省會(首府)城市首位度高與傳統定位有關。一般認為,省會城市作為所在省份中心城市,往往集中了全省(自治區)最好的資源,經濟發展也比較快。其實,政策對大家是一樣的,銀川并沒有多占一項資源。
在產業布局上,我們盡可能完善與區內其他城市在產業鏈層面的互補,避免同質化的競爭,資源浪費。
中國新聞周刊: 在產業布局和功能分區方面,銀川是如何考慮的?
白尚成:按照城市發展空間規劃,主要分為四條產業帶:東部是能源化工產業帶,依托寧東化工產業園區,以煤炭、電力生產為基礎,以化工產業為主導,以新材料、建材為補充,發展規模經濟、技術先進、清潔生產的現代工業體系。
中部是綜合產業帶,以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德勝、望遠工業區為主體,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酵及生物制藥產業、清真食品及保健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機械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產業,并形成區域性物流配送中心、現代服務業中心、特色旅游區。
西部沿山旅游休閑生態產業帶,則是依托賀蘭山東麓,重點發展旅游文化休閑及相關服務業,適度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環境友好型產業。
在功能分區上,城區主要強化總部經濟,以傳統產業、現代服務業為主,特別是發展金融、法律、知識產權、創意文化等服務業,形成閱海灣金融中心。
濱河新區則以機械裝備制造、天然氣化工、新材料、特色醫藥、信息技術為主。
“現代紡織產業示范園”,是國家發改委批準建立的全國第一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3月11日,我們與中國紡織工業企業管理協會、山東如意投資控股集團,簽訂了創建國家智慧型紡織基地協議。
在產業結構方面,我們也不平衡。第二產業比重過大,寧東化工基地一家獨大的局面客觀存在,第三產業占比提升很難,但也沒必要刻意去改變,可以通過提升如金融、設計、包裝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的質量,做大第三產業。
中國新聞周刊:你很推崇 “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給銀川帶來了什么?
白尚成:智慧城市是銀川謀求突破、與發達省區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抓手。
此前,中西部地區是承接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產業梯度轉移的區域,等東南沿海淘汰的產業梯次轉移到西部后,使原本落后于東南沿海區域的西部就更加落后,差距越來越大。
我們看得很清楚,但苦于資源、人才、基礎設施的掣肘,很難走出跟在發達省區后面跑的死循環,因此對突圍路徑、時機非常渴望,不強求領跑,但至少要并行。
互聯網興起大數據熱后,我們迎來了轉機。互聯網最公平,打破了傳統地域空間的限制,以前求之不得的資源,將通過互聯網的整合為我所用。

白尚成。
2014年,我們聯手中興公司成立智慧城市研究院,成為全國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以城市為單位進行頂層設計的智慧城市,并建設了國內首個城市級數據運營中心。最終,銀川的智慧城市,與浙江烏鎮互聯網、貴州大數據,形成數據產業三足鼎立的格局。
現在銀川已形成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環保、智慧社區等10大子系統,我們通過數據指引,來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城市立體化管理水平、民生服務以及產業融合。
TMF以銀川為藍本的智慧城市成熟度模型,作為智慧城市評估基準,被美國白宮采納,并在美國亞特蘭大等5個城市推廣;印度提出要在總理莫迪家鄉古吉拉特邦,締造印度版“銀川智慧城市”。
中國新聞周刊:行政效率是衡量城市治理水平的標志。銀川在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這是基于哪些考慮?
白尚成:銀川市審批權相對集中,改革兩年來,打出簡政放權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組合拳,經歷了“七輪瘦身”。
為解決行政審批部門林立、職權分散而導致的權力碎片化,我們將26個部門負責行政審批的“人、編、事”,劃轉到新成立的行政審批服務局,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
為將數據價值最大化,我們新成立大數據服務局,為全區首家,主要采集、分析、挖掘大數據價值,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社會治理提供決策依據。
在“放管服”方面,我們“放”的力度很大,審批改備案我們一下放開了103項,比首開“審改備”先河的上海多了近一倍。同時在“管”的方面,我們很嚴厲,備案時采用“雙告知”制度,明確告知對方應注意哪些問題,在監管上以“雙隨機一公開”為手段,杜絕監管難題。
在服務層面,我們想法設法為來銀川興業創業的人群提供便利。特別是文化動漫創意領域的知識產權保護,我們在公安局專門成立了知識產權保護隊,專門負責知識產權領域的侵權案件,這在全國也是首家。
中國新聞周刊:銀川市把城市的宜居功能放在了主要位置,這對生態環境提出了很高要求。發展和生態有時會發生矛盾,如何破解這一難題?
白尚成:這確實是個難題,但并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生態紅線,《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中,哪些區域能開發、哪些區域限制開發、哪些區域禁止開發,都規定得清清楚楚。為了確保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和穩定性,自治區通過人大立法,確定了《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的法律地位。
今年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藍天保衛戰,銀川2015年就開始“碧水藍天攻堅戰”。我們提出寧可發展慢一點,也要保住藍天、綠水、凈土。
“碧水藍天,明媚銀川”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決定城市吸附能力的重要方面。我們總在談城市吸納和輻射的關系,省會城市本身就具備一定的吸納輻射能力,如同宇宙“黑洞”,只有質量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具備強的吸附能力,進而體現輻射能力。
銀川現在吸納能力強,人口凈流入。去年房地產去庫存數據顯示,60%的庫存被市外人口消化,其中有30%是自治區外的。
我們現在實實在在地在抓質量,生態環境好不好,政務、商務環境好不好,生活工作在這里的人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