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學,湖北武漢)
支持京津冀一體化的區域金融協作研究
王紅婕
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這標志著京津冀地區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研究金融協作在京津冀發展中的支持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分別從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結構三大方面指出京津冀協同發展亟須金融支持,通過“引力模型”分析得出京津冀存在各地之間聯系不緊密、金融資源分配不均、監管不善等缺乏協調與合作的問題。要想充分發揮金融的作用,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也要發揮市場作用,在建立頂層設計的基礎之上,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發揮信貸市場、證券交易市場以及金融創新產品的作用,加強監管并規避風險,使金融協作多視角、寬領域地發揮為京津冀一體化支持作用。
京津冀一體化;金融協作;區域聯系
隨著京津冀地區近幾年的飛速發展,京津冀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第三大增長極將是必然趨勢。“十三五規劃”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等重點領域率先取得突破。京津冀地區在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和經濟崛起中擔負著重大使命,其發展直接關乎未來華北區域的整體競爭實力。
1、縮小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差距的需要
京津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一個歷史遺留下的重大協調問題。多年來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一直呈現擴張式發展,而河北反而因京津的虹吸作用過大,形成了“環京津貧困帶”。2015年北京人均GDP為106847.86元,天津為109032.71元,而河北僅有40367.16元,不到京津人均GDP的1/2,可見河北與北京天津的經濟水平差距巨大。金融的中介功能與服務功能夠促進生產資料逆向流動,從京津流向落后的河北,對解決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的差距引發的公共資源配置不均、產業轉移出現斷層的問題有顯著作用。
2、優化京津冀區域產業結構的需要
通過統計可以看出,北京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超過了50%,呈現“三二一”型產業結構;河北省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京津而言較大,第二產業在地區產值中所占比例最大產值是天津的2倍,北京的4倍,而且其中工業產值就占了將近90%;天津市與河北省呈現“二三一”型產業結構。農業占比大及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較多不僅造成經濟落后,而且給環境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可見第三產業對經濟發展重要性。
3、解決京津冀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需要
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污染嚴重。以大氣污染為例,2014年北京污染天數是175天,河北石家莊高達264天,嚴重阻礙了人民的日常生活、生產及社會的發展。同時,隨著人口的增加,水資源出現短缺,土地資源使用分配也是矛盾重重。京津冀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嚴重阻礙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以及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需要金融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淘汰落后產能,引導資金支持綠色產業建設緩解資源問題和大氣污染問題。
4、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推動公共服務建設的需要
金融業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門的資金投入存在著眾多的不足和時滯性,而金融業的信貸支持是快速提供所需資金的重要途徑。這需要金融市場加大對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快醫療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建設的推進,縮短河北與北京天津的差距。
1、城市間聯系不緊密導致金融協作乏力
區域內城市間的相互作用強度是確定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重要指標,也是最終確定區域經濟空間結構的重要依據。區域經濟學中通常使用“引力模型”對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的密切程度進行量化,所以本文選取了三地人口數、距離以及金融業產業增加值計算三地的金融聯系程度,將數據代入“引力模型”公式。具體過程如下:

通過查詢《中國統計年鑒》《國家數據庫》《中國知網統計數據》我們篩選出以下數據:

表1 2014年京津冀金融業增加值及人口統計

表2 京津冀任意兩地之間的距離(單位:千米,其中河北按照地理中心位置計算)
將兩個表格中的數據對應帶入上述引力模型公式,我們得出以下結果:

表3 京津冀區域金融聯系程度
從表3我們得出,京冀和津冀的密切程度遠遠低于京津的密切程度。聯系程度越差,金融資源在大范圍、長距離內的跨區域流動的障礙也就越大,這直接導致經濟之間得聯系程度系數也就越小。所以京津冀區域金融協作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區域協同發展還任重而道遠。
2、京津冀發展差距過大且金融資源分配不均
通過選取三個指標:金融業法人單位數量、金融業就業人口及人均工資,反映三地金融資源的分布狀況。從中可看出金融業之間的差距很大。總體趨勢上,京津冀三地的金融均有發展,但是北京市金融從業人數及平均工資水平增長最快,天津次之,河北最慢;北京雖然僅為一個市,但是金融從業人口最多,河北地廣人多,平均工資水平遠遠低于京津,可見金融資源的嚴重分配不均。
3、行政區劃阻礙金融協作
區域金融合作必然有金融資源的跨區域流動,但是目前京津冀三地金融機構仍各自為戰,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行政規劃設置所造成的行政壁壘給金融資源的跨區流動與協調整合帶來了較大的阻礙。從博弈論的角度而言,如果兩地政府均選擇合作,才能從中獲益,否則均不能或獲益,兩地政府選擇合作和不合作的概率相等,兩地政府都選擇合作的概率為1/4,至少有一個不合作的概率為3/4,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政府為了自己的利益更傾向于不積極地進行區域合作。
4、金融監管不完善
第一,監管機構監管制度不統一。不同地區甚至同一地區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目標和監管手段存在差異,所用的指標體系和參照標準也各不相同,對機構設立分支或者產業轉移帶來困難。第二,多頭監管導致交叉監管和真空監管的存在。第三,對于新興的金融創新企業和開發的金融創新工具未及時跟進配套的監管措施。第四,當前金融監管試行按行政規劃屬地分地監管,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跨區金融監管協調難度大、成本高,阻礙了區域內的協調監管。
1、建立統一發展規劃并完善配套經濟政策
京津冀發展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分析各地的比較優勢合理定位,制訂統一的發展規劃。北京應該強化自身政治、金融、文化、科教的核心地位,將落后產業遷出北京;天津各開發區依據本區的特點承接相應的產業;河北首先應對各地未來產業發展建立全局性的科學謀劃,此外要制訂一個持續的針對人才、管理、招商等的培育規劃,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后勤保障。
2、建立完善的證券交易所市場
應建立多層次的融資市場。首先相較于深圳、上海,北京已經具有建立中國第三大證券交易所的實力,建立場內交易市場,規范京津冀區域證券市場,同時與國際接軌,促進國際資金的融通;其次應完善場外交易市場如新三板、創業板,建設三板股權市場,積極支持“新三板”擴容,鼓勵京津冀各類企業,特別是科技、文化企業在“新三板”、四板市場掛牌交易,公開轉讓股份,進行股權融資、資產重組等,鼓勵風險資本投資;充分利用地方國有金融資源,通過融資市場發揮國有金融資源杠桿作用和資金引領作用。
3、加快區域金融創新
當前“互聯網+”理念的提出為京津冀金融創新提供了契機。京津冀三地市場應建立專門的互聯網信息交流平臺。三地根據自己的資源、人才以及信息優勢,通過網絡平臺進行融合,形成一個完整流通的產業鏈;其次,金融機構應加快金融創新產品的研發,尤其是找到適合京津冀區域產業特點的網絡金融創新產品。
4、建立統一的金融風險防控機制及監管制度
(1)建立京津冀區域統一的監管機制。首先由地方政府、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和京津冀三地龍頭金融企業探索適合京津冀區域特色的金融制度,統一京津冀的金融行業標準和產品;加快金融企業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的審批進程,降低不同區域間企業并購重組以及金融企業跨區域建設的成本。
(2)加強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面對互聯網金融日漸繁榮的現狀,加強互聯網監管也變成了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必要措施。應成立專門的京津冀網絡金融監管機構,實時監控互聯網金融企業的運營狀況,嚴厲打擊涉嫌不規范交易、不誠信經營的金融企業;加大對大型實體企業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支持力度,在滿足生態圈普惠金融需求的同時,發揮互聯網金融支持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的積極作用。
[1]Masahisa Fujita,Tomoya Mori.Frontiers of the New Economic Geography[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5,84(3):377-406.
[2]鄭志丹: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金融聚集的溢出效應——基于長三角、珠三角空間面板的對比分析[J].經濟管理,2016,(3):33-44.
[3]張娟娟:京津冀協同區趨同類型探索[J].中國流通經濟,2015,29 (12):12-17.
(責任編輯:王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