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瑩
摘 要: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體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愈發凸顯,因此關于體育經濟發展的問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當前,榆林市的體育經濟發展形勢良好,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與政策法規體系的完善,在提高了當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時,更好地滿足了精神文明事業的建設需求。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需要客觀認識榆林市體育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實現榆林市體育經濟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體育經濟;市場經濟;榆林市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8-0043-02
體育經濟是和體育活動以及體育生活相關的生產與經營活動的總稱,與通常意義上的體育事業相比,體育經濟更加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實現,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就是體育經濟商業性質的直接體現。如今,體育經濟已經成為榆林市新的經濟增長點,體育經濟的發展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只有正確認知榆林市體育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才能因地制宜制定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促進榆林市體育經濟的穩定發展。
一、體育經濟概述
從經濟學角度出發的體育經濟,是以生產和經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將體育生活以及與之相關的產業進行有效融合,從而形成特有產業結構,并且逐漸成為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契機。在西方國家的經濟體系中,體育經濟占據的比重都相對較大,體育經濟為國家創造的產值并不低于石油、汽車等領域,由此也可以看出體育經濟的巨大發展空間。體育經濟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的重大作用,體現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洛杉磯奧運會的舉辦,改變了以往舉辦奧運會入不敷出的局面,成功地將體育事業與經濟發展相契合,在成功舉辦奧運會的同時,也為舉辦國家和城市帶來了豐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此體育經濟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體育經濟起步相對較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被譽為“朝陽產業”,而且已經初步形成了集銷售體系、體育競賽、體育健身服務等為一體的體育產業體系,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體育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形式,主要有三種表現:一是通過體育設施的建設以及體育服務的提供獲取相關的利益;二是積極參與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三是體育經濟衍生行業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的經濟效益,如體育彩票、體育旅游等等。
體育經濟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由于人們對體育經濟的認知仍然存在一定偏差,使得體育經濟的作用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地從榆林市的經濟發展角度來說,需要對當前體育經濟發展的形勢以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客觀分析,積極調整相關發展策略,才能更有效地推動榆林市的體育經濟快速發展。
二、榆林市體育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
(一)體育消費需求的匱乏
人口體育素質的培養在榆林市體育經濟發展過程中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此在大多數群眾心目中對于體育事業以及體育經濟的認知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忽視體育鍛煉以及體育事業的開展,對當地的體育消費需求自然也會產生嚴重影響。正是由于民眾的體育價值觀念的滯后造成了體育消費需求的匱乏,這也是當前榆林市體育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二)體育經濟方面的投資有限
榆林市的群眾對體育消費方面的需求匱乏也從另一個角度影響了政府在體育經濟方面的投資力度,而投資正是榆林市體育經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從當前榆林市投資的渠道來看,主要是政府投資和企業投資兩個方面,政府對于體育經濟發展的忽視使得政府投資渠道變得狹窄,間接影響了企業對于體育經濟投資的認知。在沒有獲得政府足夠重視的條件下,企業自然也不會在體育經濟方面投入過多。
(三)管理體制因素的影響
體育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善的政府管理體制作為保障,政府部門對于體育經濟的發展是否給予正確、積極的支持是影響相關政策和管理體制建設的主要原因,如果政府沒有將體育經濟的發展作為一項重要戰略納入到發展體系中,那么就無法形成完善的體育經濟運轉機制。如果政府對于體育經濟的發展給予較多的支持,就會積極地開展相應的部門設置、機構設置以及工作責任劃分等等,可以為體育經濟的發展提供相應的保證。
(四)專業人才隊伍的影響
體育經濟的發展與專業的管理人才密切相關,現代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是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既要懂得體育與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知識,又要具有相關的管理技能以及工作經驗,才能在體育經濟活動的開展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能力。體育經濟管理人員通常需要具備一定的經營水平和管理能力,而當前榆林市的人才管理體系中,這方面的人才數量較少,無法滿足體育經濟管理的發展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當地體育經濟的發展。
(五)缺乏完善的市場體系
體育經濟是一項新興的經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傳統體育事業。因此,要適應新時期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就要構建與之相配合的市場管理體系,這樣才能完成諸如體育賽事的舉辦、體育經濟活動的開展以及相關衍生產業的發展等等。在體育經濟發展的初期構建完善的市場管理體系是十分困難的,而隨著體育經濟的不斷發展,面臨的市場環境逐漸發生變化,雖然獲得了一些發展空間,但是體育經濟發展的主導權仍然是由政府控制,所以市場在體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并沒有完全發揮其調節作用,也間接打擊了企業參與體育經濟投資的積極性。
三、促進榆林市體育經濟發展的策略
(一)體育消費結構的優化
群眾消費需求的增長是拉動體育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需要充分調動群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才能促進體育消費結構的優化。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可以積極組織集體健身活動,將體育經濟活動深入到社區體育、農村體育、青少年體育等不同形式的活動中,不斷增加群眾人口中體育人口的比例,加快體育經濟消費結構的變化,并且引導和促進消費結構的優化。另外,在體育經濟消費的形式方面,可以引入更多集體項目,如滑雪、足球夏令營、體育旅游等等,增強體育消費結構的多元化,促進體育消費結構的優化。
(二)政府對體育經濟發展給予的扶植
為了促進榆林市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政府部門需要給予更多的扶植,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適當傾斜。首先,政府部門需要從榆林市的實際情況出發,制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在政策和制度方面可以效仿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比如在稅收方面給予一定的減免,在體育賽事舉辦方面給予更多投資渠道的支持等等,都可以體現政府對體育經濟發展的重視。其次,要重視政府職能部門的作用,通過政府職能部門與企業和社會組織之間的協調,可以拓寬體育經濟的發展空間,因此政府要將權利適當下放,賦予企業更多自主權,充分發揮市場在體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調節作用,激發企業參與體育經濟活動的積極性,為體育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多力量。最后,政府對于投資者的利益應當給予保護,通過法制和財務等方面的規范化建設,形成一個良性、公平的運行環境,為投資者創造更大利益空間。
(三)促進體育經濟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
體育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在法律法規體系的保障下才能實現健康的運轉。要促進榆林市體育經濟的健康發展,必須要對現有的體育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規范化治理,通過法律法規體系的構建不僅可以促進體育經濟產業經營的法制化,而且可以實現有效的保護。要分別從立法、執法、守法、法律監督等幾個方面著手,對現有的體育經濟面臨的法治環境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政府也要對體育經濟的發展給予更多政策導向和扶持,才能保證體育經濟的健康發展。另外,國家對于體育經濟發展給予的各項支持政策應當積極落實,從榆林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出發,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政策環境,對體育經濟的發展歸于積極的監督和引導,確保其穩定發展。
(四)加強體育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
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體育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隊伍的支撐,所以要促進榆林市體育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要重視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一批既懂得體育經濟發展理論知識、又具備經營管理實踐經驗的人才。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在現有的體育經濟管理人才隊伍中選拔一批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人進行專項培養,包括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并且鼓勵其他領域中具有較強管理才能和業務素質的人才積極加入到體育經濟產業的發展中,從事相關的開發工作。另一方面,與高等院校合作加強人才的培養,在高校中開設關于體育經濟發展的相關專業,如體育經營管理、體育MBA課程等等。通過系統的學習可以促進人才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通過校企合作為高校學生創造實踐平臺,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五)市場體系的建設與完善
市場體系的建立可以為體育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并且為體育經濟提供必要的導向和載體,從而促進體育經濟的健康與穩定。市場體系的多元化功能可以加快體育經濟的市場化進程,在體育消費結構的優化以及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都可以形成系統的指導結構,確立體育產業的主體產業并重點發展,以體育健身服務產業為重點,帶動體育用品市場、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勞務、體育文化、體育技術、體育觀眾的全面發展,逐步形成結構完善、重點突出、功能互補的體育產業市場,為體育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體育經濟在現代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從榆林市的發展角度出發,通過大力推進體育經濟的發展,可以實現榆林市經濟產業結構的優化、促進榆林市區域經濟的快速增長。因此,文章對榆林市體育經濟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關的改進建議,以期通過不斷調整與完善,建立起完善的體育經濟發展體系,推動榆林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平.體育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及其應對[J].當代體育科技,2013,(4).
[2] 袁廣鋒,張水順.我國小城鎮社區體育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4,(2).
[3] 曾鳴.省域經濟發展水平對競技體育實力的影響[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6).
[4] 王永祥.淺析我國體育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和解決對策[J].生產力研究,2013,(9).
[責任編輯 興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