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作為強化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最新成果,《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下稱《存管指引》)歷經半年的集思廣益與精心打造后,前段時間終于響亮落地。在厘清與界定了委托人和存管人各自身份與職責的基礎上,《存管指引》從業務定義、操作流程、辦理條件等方面對網貸資金存管進行了全面規定。對于控制P2P網貸風險而言,《存管指引》可起一劍封喉之效。
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的翅膀,傳統金融得以華麗轉身與開疆拓土,但不少新業態卻在飛行過程中迷失了方向。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P2P網貸平臺多達4856家,在這種快速繁衍中又難免泥沙俱下和魚龍混雜。本來只是一個信息中介,平臺卻私設資金池變相吸儲,繼而便能隨意挪用出借人的資金;有的平臺以虛假標的和高額回報率為誘餌,誆騙投資人上鉤,資金忽悠到手后,就出現立馬跑路的情況。
負面新聞傾軋之下,網貸平臺也開始洗牌瘦身,其中目前能夠正常運營的僅2388家,占比不到一半。據《中國互聯網金融安全發展報告2016》數據顯示,盡管正常運營的網貸平臺數量越來越少,但交易量越來越多,去年全年P2P成交額近19544億元,這也充分說明,作為普惠金融的一個落地平臺,P2P仍有較大的市場需求,顯然不可將其一棒打死,而必須通過有效監管將其導入正途。
吸收了證券資金第三方存管的經驗和現行做法,根據《存管指引》的規定,P2P平臺在賬戶體系設置上采用了分賬管理模式,即由委托人在存管人處開立網貸資金存管專用賬戶,同時為委托人的客戶(包括出借人、借款人及其他網貸業務參與方等)在存管專用賬戶下分別開立子賬戶,這樣做就可以從物理意義上防止網貸機構非法觸碰客戶資金,確保網貸機構“見錢不摸錢”。不僅如此,銀行作為存管人,還在客戶充值、提現、繳費等資金清算環節設置交易密碼,或通過其他有效的指令驗證方式,通過履行表面一致性的形式審核義務對客戶資金及業務授權指令的真實性進行認證,在此基礎上,每一筆資金的劃轉都由用戶授權操作完成,從而杜絕了委托人非法挪用客戶資金的可能。
在《存管指引》發布前,除了少數銀行參與P2P網貸資金存款業務外,部分投資人的資金是放在作為非銀金融機構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中接受存管的,這就是所謂的“聯合存管”模式。但根據《存管指引》的規定,如今商業銀行是作為唯一存管人的身份出現,第三方支付機構顯然將退出存管市場。畢竟相對于第三方支付機構而言,商業銀行具有國家或地方政府的隱性信用背書,至少一定時間內不會出現像前者那樣可能破產倒閉的結果;同時,明確商業銀行作為唯一的存管人,也有效切斷了委托人與第三方支付結構利益合謀與勾兌的風險,從而進一步鎖定了投資人的資金權益安全。
為了調動商業銀行參與存管業務的積極性,《存管指引》明確提出了商業銀行的免責條款,即存款人開展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不對網絡借貸交易行為提供保證或擔保,不承擔借貸違約責任,不承擔借款項目及借貸交易信息真實性的審核責任,不對網絡借貸信息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負責??梢灶A見,出于業務創新的需要,會有更多銀行打消之前的顧慮,并加速推進網貸存管業務,而隨著網貸存管的快速普及,P2P客戶尤其是投資人的利益也將得到更為廣泛的保護。
當然,基于先前網貸平臺所演繹出的系列風險事件,加之為期一年的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銀行也會對網貸存管保持相對謹慎的態度,那些無法達到一定的合規水平、資金體量和技術實力脆弱的平臺定然不會進入銀行存管業務合作的法眼。進一步說,即便是網貸平臺有幸被銀行挑中,動輒2‰-3‰的存管費用也是自己不得不充分掂量的,如果再加上通道費用,接近5‰的綜合存管成本也不是任何網貸平臺所能持續承受的。正是如此,雖然《存管指引》為委托人進行整改提供了不超過6個月的過渡期,但不是任何P2P都可以在銀行存管市場落地站穩的??梢哉f,《存管指引》的發布代表著網貸平臺淘汰的開始,留下來的只有優質平臺,網貸行業也可以借此加速出清,從而回歸中介本質,進而切實有效地實現與保護投資者的權益。
最后還要強調的是,銀行作為存管人走到了P2P平臺的前列,也為投資人判別網貸平臺是否合規提供了一個重要標準。同時,《存管指引》明確規定,委托人不得用存管銀行做公開營銷宣傳,這將有效減少部分網貸機構利用銀行存管進行過度宣傳和夸大安全性的現象,降低銀行可能面臨的輿論風險,同時促進投資者對風險進行獨立識別。但是,由于銀行只履行存管業務,以不被網貸平臺挪用,至于平臺項目是否真實,回報率有多大,借款人信用以及償還能力如何,平臺的系統是否安全等這些外部風險,銀行并沒有承擔兜底的責任,所有的風險識別與控制還是有賴于投資人自己的火眼金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