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珊
這個自稱“真實”的人,和他號稱的“最完美的產業鏈”,正承受著來自外界的種種質疑
輝山事件爆發以來,身處輿論漩渦的楊凱一方面要不斷約見戰略投資者,另一面又要應付相關債權人。
在輝山乳業失控的200多個小時內,楊凱一如既往在媒體前保持了他的“隱秘”。

3月24日,輝山乳業股價跳水大跌直至停牌,公司市值蒸發320億港元,僅剩56億港元。當天,楊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司股價暴跌我也是一點準備都沒有。”對于外界質疑的挪用集團30億元投資房地產的行為,他聲稱“都是謠言”。這是輝山事件之后楊凱唯一一次應答媒體。此后,該公司的所有回應均來自公司本身的公告。
作為輝山乳業董事長,在面對媒體時,楊凱向來表現得很低調,他很少談個人的經歷,話題基本都圍繞輝山企業的發展上。在有限的公開信息里,公眾僅知道,楊凱從事糧食機械、糧食深加工、奶牛養殖及乳品加工等多項涉農產業近30年。2016年,他以260億元身家躋身胡潤榜第66位,一度位居遼寧首富。
唯一一次談到自己本身經歷,是在一個宣傳片中。在視頻里,楊凱說,“我是一個真實的人,輝山能走到今天也離不開真實。當別人為了搶占市場和資本不擇手段的時候,我創造了乳制品行業最完美的全產業鏈。”如今,這個自稱“真實”的人,和他號稱的“最完美的產業鏈”,正承受著來自外界的種種質疑。《中國新聞周刊》多次聯系楊凱本人,但他并沒有就相關問題進一步回應。
出身體制,一路綠燈
按照楊凱的說法,他的創業開始于30年前。根據公開資料,這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當時,楊凱曾擔任沈陽隆迪糧食制品有限公司的副董事長、董事兼總經理。沈陽隆迪糧食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由美國隆迪國際公司投資(以下簡稱“美國隆迪”)。
美國隆迪是一家涉足房地產、農業等領域的投資公司。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其開始關注中國的糧食食品加工業的發展,在華投資了以糧食為原料的食品精加工企業,其中就包括沈陽隆迪糧食制品有限公司。
據一位接近楊凱的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在進入沈陽隆迪前,楊凱在政府機關工作,“他在沈陽市比較典型,是官場混出來的人物。”
這恰恰是美國隆迪看重楊凱的地方。混跡于官場的楊凱強勢、熱情又善于周旋,是美國隆迪布局開拓中國市場的最佳人選。“跟他交流,你會覺得他熱情、大氣,但又很霸道。”一位曾經與楊凱打過交道的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楊凱也沒有讓他們失望。2002年,美國隆迪成功入主輝山乳業,就是一個證明。
當時,輝山乳業隸屬沈陽農墾總公司,被認為是當地最好的企業之一。沈陽市政府開始為輝山乳業招商引資的時候,外界一致認為,輝山乳業極有可能花落新希望奶業。彼時,新希望董事長劉永好對控股輝山也相當有把握,為商談合資的事情還親自專門趕赴沈陽。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出乎意料,美國隆迪獲得了輝山乳業52%的控股權。當時的美國隆迪公司執行總裁李安民在被問到政府在合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時表示:“政府起了關鍵的作用,如果政府不支持,沒有成功之說。”隨后,在后來的采訪中,美國隆迪也曾對媒體承認,在經營輝山乳業上,楊凱是合適的人選。在美國隆迪公司獲得輝山乳業控制權上,楊凱到底起了多大作用,對于這一點當時有不少議論。
一位接近楊凱的人士認為“楊凱時運很正”。上世紀90年代,中國吸引外資的速度迅猛發展。而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東北,更希望通過外資來為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根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2002年,沈陽確定要通過抓大項目、運作企業海外上市等方式,確保全年利用外資15億美元。為此,沈陽于當年舉行“日本周”以吸引日本投資;時任遼寧省副省長、沈陽市長陳政高甚至親自率團赴港,對IT產業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對外合資合作項目進行推介,一天之內,就簽約了18個項目。
在那個招引外資做得轟轟烈烈的年代,楊凱無疑是“搭上了順風車”。在輝山乳業與美國隆迪的合作儀式上,當時,沈陽市主管農業的原副市長李寶權親自到場剪彩,隨后,陳政高也現身接見與合資相關的英美人士。由此可見當時沈陽官方對美國隆迪投資的重視度。
楊凱的官方背景,也有助于輝山乳業的經營。“從營商環境上來說,可以說是一路綠燈。”上述接近楊凱的人士說。2015年,楊凱帶著西豐輝山乳業項目到遼寧鐵嶺時,當地政府表示要“全力支持”“盡最大努力幫助解決項目中遇到的問題”。而在與射陽縣就輝山全產業鏈建設進行交流時,當地政府更是提出了以“輝山所需、部門能為”為指導思想。
政府對輝山的支持也可以從此次輝山事件中可以窺見一二。2017年3月23日,在輝山乳業股價下跌的前一天,遼寧省政府金融辦已經組織輝山乳業的相關債權人進行商討,要求各金融機構對輝山乳業這次欠息作為特例,不上征信不保全不訴訟;同時宣布政府將通過花9000多萬元購買輝山的一塊土地來為輝山乳業注入資金,幫助輝山乳業渡過難關。“這是不正常的做法,起碼是不符合經濟學理論的。”當地的一名經濟學者向《中國新聞周刊》如此評價。
強勢的掌門人
輝山的迅速發展與楊凱對乳業市場的強勢而準確的掌控密不可分。
2014年,輝山乳業首席財務官蘇永海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楊凱的戰略眼光大加贊賞。
而早在2002年,楊凱就將打造乳業全產業鏈作為輝山的目標。這與當時多數乳品企業開始將大部分資金投入搶占奶業市場的局勢有點格格不入。董事局對這一提議進行了反對,并認為這是一條“龜速”發展的路線。而據報道,楊凱力排眾議,最終將其設定為輝山的發展目標。
輝山乳業真正崛起是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2008年之前的10年中,中國乳業高速發展,生鮮乳產量的年平均增長率是17.4%,而自2008年后,乳業發展速度明顯放緩,生鮮乳產量年均增長率驟降到1.29%。而與之相對的數據是,從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輝山乳品的銷售額比往年增長200%,沈陽市場的份額突破85%。“在當時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想著退出維穩,他卻敢異軍突起,這真的有魄力。他的很多想法跟土企業家不一樣。”這也是上述接近楊凱人士佩服他的地方。
2013年,國內原奶短缺引發的乳制品價格暴漲證明了楊凱決策的明智。與此同時,九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這被媒體解讀為“史上最嚴嬰幼兒奶粉政策”。這再次促使乳品行業大洗牌。“而這也再次證明了走全產業鏈經營的必要性,以及建立資源掌控型乳液創新經營模式的正確性。很多人認為上游投資過大,得不償失,但其實綜合下來,反而投資期更短,風險更低。”蘇永海說。
楊凱本人對全產業鏈的目標無疑是堅定的。當地的一家媒體曾經對其就此進行過采訪,“他侃侃而談,談論未來輝山將打造成什么樣子,別人根本插不進去話。”知情人回憶說。當時,楊凱信誓旦旦地表示, “企業能走多遠,品牌能否做成百年老字號,取決于企業是否能放棄短視、極目遠眺。現在中國乳業重要的是做品質,不是做規模。輝山的目標不是盲目做大,而是種好草、養好牛、做好奶,讓世界尊重中國乳業!”
然而,輝山近些年來的節奏不只是“養好牛”這么簡單,其在規模上的急速擴展令人瞠目。2009年, 輝山乳業先后在沈陽、撫順、錦州、阜新等地投資建設了良種奶牛繁育及乳品加工產業集群項目。2013年開始,輝山乳業又開始將目光鎖向華東地區,對山東、河北、四川等新區域市場進行初步布局,更在江蘇鹽城布置輝山的全產業鏈模式。這被外界視為輝山發出了大規模擴張、從區域品牌走向全國性乳品企業的信號。
不過,在前述人士的眼中,輝山的道路走得明顯“操之過急”。“雖然輝山自稱是全產業鏈模式,但是其支撐點是有限的,這種所謂的全產業鏈模式,使得盤子看起來很大,可能就有水分。”
這也是渾水機構質疑輝山乳業的地方。美國渾水公司報告聲稱,輝山乳業夸大奶牛養殖場的開支,資本開支造假,渾水估計夸大的程度在8.9億元到16億元之間,夸大的目的是為了掩蓋收入中造假行為,通過掩蓋財務造假行為,轉移公司資產。
輝山乳業在發布的公告中對這種說法進行了否認。不過,企業的急速擴張背后確實帶來了越發沉重的資金壓力。輝山事件發酵后,越來越多的債權人公布了輝山乳業的債權金額。除了銀行,輝山乳業的融資渠道還包括地方金融資產交易所、融資租賃企業和網絡借貸平臺等。據估計,輝山乳業有70多家債權人,其中23家銀行、十幾家融資租賃公司,金融債權預計至少在120億元以上。除此之外,據可靠消息源透露,楊凱本人還涉及40億元的個人債務,此外,輝山乳業還欠供貨商款項接近30億元。
即使如此,在3月23日遼寧省金融辦召開的輝山乳業債權工作會議上,雖然楊凱承認資金鏈斷裂,但他依然信心滿滿地表示,一個月內,輝山乳業就可以籌集150億元的資金,用于維護市值,恢復投資者信心,保護輝山品牌。
上市雙刃劍
在遼寧社科院副院長梁啟東看來,輝山乳業事件對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鐘。“輝山企業的經歷反映了中國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和考驗。一個企業在上市的時候,要考慮是否已經做好應對上市風險的準備。”
一組數據對梁啟東的說法給予了支撐。2012年,《匹茲堡論壇報》查閱了逾125家目前仍在或曾經在納斯達克、紐約證券交易所以及全美證券交易所等美國證券交易市場上市的中國公司,發現其中的105家(有兩家重復,實為103家)公司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摘牌退市。
有研究者對中國企業在國外的頻繁退市進行了分析,并指出,部分中國公司本身存在的問題給了做空者以可乘之機。投資者從質疑某一家公司逐漸發展到質疑整個中國企業的質量及其真實性,公司的市值不斷下降,股價暴跌,最后不符合交易所要求而被交易所摘牌,或是主動尋求私有化。
上市又是一把雙刃劍。“上市相當于擰開了資金的水龍頭,但很多民營企業上市后,卻很難適應上市公司的規則,本身既有的戰略也不足以應對上市的發展需要。”前述接近楊凱的人士說,對于企業來說,上市就是雙刃劍,一方面幫助企業有更大的發展,一方面則將企業曝光在聚光燈下,不能有半點做假和差錯。然而,現實是,很多公司依然沿用原有的管理模式和發展思維。“就像習慣于玩5毛錢一把麻將的人,突然一下一把50元,乃至上百元,幾把就下去了。”
事實上,從2003年開始,楊凱就在謀求輝山乳業的上市,當時他還是隆迪公司的總經理。根據新加坡《星島日報》報道,楊凱表示,隆迪在部署將旗下的食品加工和乳類產品兩大業務陸續分拆到香港上市,而此舉是為了增加公司知名度,同時將募集的資金用來擴大內地的銷售網絡以及食品加工生產線。這符合國內企業上市的兩大目標:獲得融資和提升知名度。
輝山乳業首席財務官蘇永海也曾坦承上市對于輝山帶來的好處,包括“帶來很多靈活財務杠桿的便利,例如,在國際銀行的借貸,利息只有 3%,有效降低了財務成本”。而且,自從上市之后,政府與農民更主動將土地租給輝山乳業。企業知名度、美譽度不斷上升,相關的科技合作、國際合作以及行業管理水平都得到了推進。
一名不愿具名的經濟學者向《中國新聞周刊》分析認為,輝山乳業的股權結構存在問題。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在輝山股價大跌之前,楊凱持股量為73.56%,減去當日拋出的2.51億股,持股量依然有71.7%。“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股權結構。從結構分析,股權集中容易造成體制僵化,出現鐵腕人物。其他的董事層更像一個打工者,而不是合作方。強勢的性格有好處,但也會有不足。”
3月31日,輝山乳業在公告中聲稱,輝山乳業的4名獨立董事——宋昆岡、顧瑞霞、徐奇鵬及簡裕良已全部辭任,并即日起生效。這4名獨立董事給出的理由,基本都是要投入更多時間處理其他事務、繁忙等。公告稱,這4人確認,與董事會亦無意見分歧。“這個時候,獨立董事辭職是不正常的,可能是雙方之間對于輝山的處置有意見沖突。”上述學者表示。
該學者曾經問過一家日本的公司為何不上市,當時該公司的老板給了他三個理由,其中一個是“企業一旦上市,可能幾代人的努力會一夜之間被別人占有”。“這恰恰是很多上市公司沒有去考慮的。輝山現在的機制和策略應對不了香港的股票市場。”
有分析者認為,輝山乳業是中國部分上市企業的一個代表,在“大躍進”式的產業布局中,逐漸面臨現金流萎縮、資金鏈緊繃的窘境。為了自救,公司又往往不惜代價以巨大的杠桿融資,終因其中一環出錯而滿盤皆輸。
在輝山乳業出現資金鏈斷裂危機后,輝山乳業董事會主席楊凱多次表示將引入外部投資者以解決資金問題。前述不愿具名的人士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新的戰略合作伙伴的引進,會對整個企業的頂層設計和未來的發展進行布局和規劃。而這是輝山所需要的。”
在輝山的宣傳視頻中,楊凱曾說,“在一個比拼高品質奶源的時候,我們踏踏實實,埋頭苦干。我們走得很慢,是為了走得更遠。到現在,我已經實現了個人的夢想,但輝山還有它的夢想要實現,那是百萬頭牛的夢想,是百年老店的夢想。”如今,這家在沈陽耕作數十年的企業,卻陷入了危局。
“遼寧政府肯定不會讓輝山倒下去。遼寧現在重點打造輕工業,輕工業又以消費品產業為主,作為遼寧的支柱產業,政府拼了命也會去保住這個企業的。” 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士如此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