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霞霞,王明慧,李日莉,陳昌麗
(北海市衛生學校,廣西 北海 536000)
中職護理學基礎“原真性”實踐教學與臨床接軌的探索和研究
鄧霞霞,王明慧,李日莉,陳昌麗
(北海市衛生學校,廣西 北海 536000)
創新護理實踐教學方法,在中職護理學基礎課程中運用“原真性”實踐教學,搭建三位一體校院評價平臺,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原真性”;實踐教學;護理學基礎
“原真性”一詞起源于中世紀歐洲具有深遠影響的著名文獻《威尼斯憲章》,主要用于歐洲文物古跡的保護與修復,意為真實性、可靠性、確實性。目前,“原真性”作為術語,所涉及的領域已不僅是有關文物建筑、自然與人工環境、藝術與創作等,隨著21世紀中職教育的興起與對其的重視,“原真性”也逐步進入中職教育實踐教學中。據近五年文獻檢索顯示:通過構建“原真性”實踐教學體系,以培養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的實用型護理人才的教育研究課題及相關論文較少。“原真性”實踐教學具有3個核心:臨床背景、真實情景、真實病例,實踐教學過程以臨床為背景,以真實的情景、病例為依據組織教學。
本課題以實驗研究法為主,結合我校的課程設置及教學安排,選取2013級護理專業兩個班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每班學生50人,學制3年,均為女生,年齡在15~ 18歲。兩個班學生已修課程、成績、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將每個班隨機分成4個大組,每個大組均由固定的4名教師(理論教師+實驗教師)進行教學,實驗班在本校二級甲等附屬醫院按“原真性”實踐教案組織教學,對照班在校內模擬病房采用仿真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3.1 依托附屬醫院優勢確立“原真性”實踐教學項目
“原真性”實踐教學項目包括:(1)臥有病人床更換床單法;(2)口腔護理技術;(3)生命體征的測量技術;(4)口服給藥法;(5)肌內注射法。
3.1.1 準備案例 授課教師在課前一天根據學生學情、知識結構等特點,結合實踐內容,有計劃選擇病例、創設情景、呈現教學案例。提前通知學生做好準備,指導學生對案例材料進行閱讀、分析并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
3.1.2 “原真性”實踐教學方法(見表1)
3.1.3 間歇性強化 以校院結合的方式完成理論與實踐的融合,班干部按臨床實踐安排表組織學生到相應病區,在臨床帶教教師指導下完成以護理程序為主線的項目實踐活動,每位學生負責1~2位病人,可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表1 “原真性”實踐教學方法
3.2 醫院為主,兼顧學校教育
根據素質、知識、能力相統一的原則,形成護士素質養成、護理技能培養、就業能力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護理專業的技術性、實踐性和職業性,將能力訓練貫穿于實踐教學全過程,工學結合,做到3年不間斷。
3.2.1 實習前集中強化臨床見習 在第4學期末進入臨床實習前,安排學生在本校附屬醫院規范化集中培訓2周,明確規定培訓的項目、標準,培訓結束考核合格者可進入臨床實習,否則需重新培訓。
3.2.2 有別于傳統形式的實習 在第5到第6學期,學生在完成各臨床科室實習任務同時增加教育者、管理者、健康咨詢者等多元化角色的實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舉辦特定病區專業知識講座1~2次,要求做到內容新、重點突出、聯系實際;參與病區管理2周,熟悉護士長的工作日程,并在結束時結合病區實際寫一份設想或建議書,實現對護理管理的嘗試;深入老年公寓、居委會進行護理查體和健康咨詢,并自己撰寫宣教材料。
4.1 兩班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兩班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比較
實驗班、對照班閉卷理論考試2次。考試在以國家統一規劃教材為中心、教師講授內容為主,難度系數適宜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定比例的臨床護理病例,綜合考核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結果顯示,實驗班理論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班(P<0.05)。
4.2 兩班學生技能操作考試成績比較(見表3)

表3 兩班學生技能操作考試成績比較
以案例形式進行技能操作考試2次,統一安排在本校附屬醫院病區進行,通過真實的病區環境、設置相符的案例情景、引入貼切的臨床問題、使用標準化的技能考卷等方式進行考核。結果表明,實驗班的技能操作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班(P<0.05)。
4.3 問卷調查結果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對“原真性”實踐教學模式的認可情況進行調查,共3次。調查者現場講解,說明要求和注意事項。
4.3.1 實驗班學生對“原真性”實踐教學的評價(見表4)共發放問卷50份,回收有效問卷5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4.3.2 臨床帶教教師對“原真性”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5)共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4.3.3 臨床帶教教師對“原真性”實踐教學及傳統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見表6)共發放問卷40份,回收有效問卷4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表4 實驗班學生對“原真性”實踐教學的評價[n(%)]

表5 臨床帶教教師對“原真性”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n(%)]

表6 臨床帶教教師對“原真性”實踐教學及傳統實踐教學效果的評價[n(%)]
5.1 建立臨床思維,促使知識轉移,提高了理論、技能操作考試成績
表2~3中的數據表明,實驗班的理論、技能操作考試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班(P<0.05)。“原真性”實踐教學突破傳統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組織形式,優化實踐教學環境,讓學生置身于“原真性”的環境、情景、問題中學習,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機械操作學習為主動探索學習,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對策,建立臨床思維,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在遵循操作原則下開拓創新,并達到知識轉移,提高了理論、技能操作考試成績。
5.2 置身真實情景,體會病人感受,提升綜合素養
“原真性”實踐教學以臨床背景、真實情景、真實病例及三位一體評價來組織實施教學。針對護理職業目標,讓學生置身于“原真性”的環境、情景、問題中學習,真正感受了“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教師通過有目的、系統化地引導學生分析學習任務,指導其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探討和解決職業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并在教學中注重人性化的細節護理,注重語言的表達,注重人文關懷的滲透,促使學生在“做”中體驗,在體驗中反思學習過程,從而獲得完成護理職業活動所需的知識、技能;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臨床適應能力,并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等。從表4~6中均可以看出,“原真性”實踐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專業情感,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技能學習能力,有效幫助學生真正與醫院臨床“零距離”對接。
5.3 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提高綜合教學能力
“原真性”實踐教學對教師綜合能力要求很高,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臨床經驗,嫻熟的實踐操作能力、處理問題能力、應變能力。為了更好地駕馭“原真性”臨床教學課堂,教師迫使自己刻苦鉆研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定期或不定期到臨床一線參加實踐學習,及時了解臨床護理技術的新進展、新理念,使自己的教學實踐與臨床護理發展相適應,以滿足“原真性”護理實踐教學需要。這也使得教師的臨床觀察能力、實踐操作能力、臨床診斷評價能力等綜合能力大大提高。
G526.5
B
1671-1246(2017)08-01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