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
摘要:會計全球化是隨著國際貿易發展的歷史,會計全球化路徑從意大利啟程,由英國完成現代會計的全球傳播。之后美國的崛起持續帶動全球化浪潮,會計走向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并被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受或趨同。金融危機打破了國際平衡,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引起了去全球化的討論,會計可能面臨去全球化挑戰。去全球化路徑可能始于美國,終于歐盟。中國應大力發展會計史研究,建設適合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強化在國際準則制定機構的話語權。
關鍵詞:會計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去全球化
當前世界各國都在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進行準則國際趨同,未來的目標是建立全球統一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2007年開始中國與國際準則逐步趨同,但不是完全采用國際準則,最終目標是實現完全等效。美國和歐盟對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參與比較早,歐盟在2005年全面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美國原計劃2017年廣泛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目前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主要包括日本,墨西哥,荷蘭,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俄羅斯,印度,巴西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6年英國經過全民公投,宣布脫離歐盟。美國總統大選,當選總統特朗普宣布將廢除一些國際貿易協定,進而采取單邊貿易形式。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去全球化趨勢逐漸顯現。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不確定性,包括: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能否進一步被更多的國家采用,特別是美國會不會繼續推動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替代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更加嚴峻的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建設是否會發生倒退,甚或出現一些國家或地區退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前景不甚明朗。
在這樣復雜的形式下,分析會計準則的發展趨勢,特別是關于去全球化的路徑安排,未雨綢繆,就成為當前會計準則建設的顧慮之一。通過對會計史的研究,我們發現會計準則或制度的全球化歷史較短,其中波折不斷。在此以史為鑒,分析會計史框架下的去全球化路徑。
一、歷史背景和會計準則全球化路徑
13世紀十字軍東征發動歐洲對東方的擴張,打通了歐亞大陸的陸上商路,現代資本主義因此萌芽,產生了新興的商人階層。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城市阿馬爾菲、比薩、熱那亞和威尼斯成為了國際貿易的中心城市,貿易全球化由此發源。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帕喬利發表《算術、幾何、比與比例概要》一書(帕喬利,2009),其中的簿記論總結了當時的會計實務中廣泛使用的借貸記賬法,形成了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人類歷史上第一本有關現代會計的論著(利特爾頓,2014)。會計隨著貿易環境的發展逐漸完善,借貸記賬法由意大利開始向歐洲大陸其他地方傳播(郭道揚,2008)。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拜占庭帝國,此事件導致連接歐亞兩洲的主要陸上貿易路線中斷,歐洲人開始認真考慮經海路到達亞洲的可行性。在此之前,復式簿記體系由意大利向北傳入法國和德國(郭道揚,2008),簿記與大陸法系相結合,出現了涉及簿記的法律條文,復式簿記成為立法機關所考慮的內容(普雷維茨,2015)。16世紀,英國也開始出現英文印制的復式記賬的書籍,160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先是引入收支表記錄資產和盈余,后來公司內部采用復式記賬方法進行會計記錄(普雷維茨,2015)。由此,復式記賬法通過貿易路徑在歐洲主要國家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工業革命后,世界經濟得到高速發展,英國制定的《1844年合股公司法案》包含會計要求,公司必須保存恰當的帳簿,每年結平賬目。《1856年合股公司法案》規定了一套公司章程的范例,涉及公司會計記錄、年度資產負債表和收益開支報表的編制,還規定了這些報表的審計和股東大會的批準(普雷維茨,2015)。因此,19世紀出現的普遍接受的公司會計實務不但使簿記進化成了現代會計,而且隨著英國的海外貿易的發展,制度化、法律化的會計形式開始全球傳播。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現代會計發展的全球化路徑是貿易為基礎,國家法律制度為支撐,從意大利開始,沿著歐洲大陸、英國、全球這樣一個路徑傳播的。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全球經濟的復蘇和高速發展,會計全球化路徑發展到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普雷維茨,2006),在不久前人們還普遍預期將出現全球統一的財務報告準則。
二、去全球化路徑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結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60多年的經濟繁榮,全球主要發達經濟實體陷入了衰退。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基于謹慎性原則設計的公允價值下金融資產會計處理準則首先受到詬病,并一度被認為是引發國際金融危機的元兇。美國眾議院共和黨領袖約翰·博波納的聲明集中體現了這樣的觀點:“對那些沒有市場價值的金融資產而言,繁重的公允價值計量規則已經惡化了信貸危機,改變這些規則已經成為眾議院共和黨的首要任務。”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達經濟體的貿易壁壘日益增長。在此情況下,會計可能會出現去全球化趨勢。會計全球化是始于意大利,英國推動了會計的全球傳播,美國則一直堅持國內的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并搖擺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與國內原則之間。現在的去全球化趨勢,則可能路徑相反。
可能的去全球化路徑,首先是美國放緩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采納,甚至可能放棄考慮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其次是英國脫離歐盟后,可能對國內會計準則進行較大的修訂,特別是關于金融資產的會計處理;最后,意大利和歐洲大陸國家在歐盟范圍內雖然堅持采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但不排除后續的政治和貿易風險對會計準則的影響。
總之,會計的去全球化路徑可能始于美國而終于歐盟。
三、對策
中國會計歷史源遠流長,但會計準則建設歷史只有二十幾年,受到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影響較大。2007年宣布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后,近年來不斷公布新的中國會計準則,以保持與國際準則的同步。如果會計準則的去全球化進入實質性階段,對中國的影響是比較大的,必須提前建立對策。
首先要根據國情加強中國會計史的研究,孵化會計歷史研究成果,用以解決當代中國自己的會計問題。其次強化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中的話語權,帶動其他國家堅持國際準則。最后,更加開放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增進貿易,以貿易穩固在會計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參考文獻:
[1]郭道揚.會計史研究(第三卷)[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2]加里·J·普雷維茨,皮特·沃頓,皮特·沃尼澤著.陳秧秧,林志軍譯.世界會計史[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5.
[3]盧卡.帕喬利著.常勛,葛家澍,林志軍譯.簿記論[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9.
[4]加里·J·普雷維茨,巴巴拉·達比斯·莫里諾著.杜興強,于竹麗等譯.美國會計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A·C·利特爾頓.宋小明等譯.1900年前會計的演進[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