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英麗
[摘 要]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和“切實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指示,表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課程建設正處在重要的關節點上。但是原理課的重要性與實效性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師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生活理論為基礎,使教學面向生活,以理服人、以情動人、實踐育人,才能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真學、真信、真懂,充分實現教學的實效性和價值目標。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生活化;境遇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2-0109-03
2014年12月29日,習近平在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1]這是我黨在新時期對高校宣傳思想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課)提出的新要求。隨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初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意見》第三部分“要切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強調“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切實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是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提出的明確要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的這個重要的關節點上,探索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改革,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仰入耳、入腦、入心是用實際行動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切實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及現實意義。
一、原理課的重要性與實效性之間的落差呼吁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一)原理課課程建設面臨新的境遇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2] “兩個鞏固”在明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定位的同時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特別是原理課的性質和定位做出了明確的闡釋。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是中國共產黨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習近平強調“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三個事關”進一步凸顯了意識形態工作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原理課主要是面向當代大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原理,是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核心課程,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而言,原理課的教學實效性對于做好“兩個鞏固”和“三個事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二)原理課課程建設遭遇的現實困境
在實際教學中,原理課教學的實效性與重要性之間存在一定的落差。由于授課教師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用老思路、老觀點來應對和解釋當今世界和中國的新情況、新問題的狀況,這就必然會導致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當代世界和中國的新變化相脫節、與90后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相脫節的現象。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日益強烈,當今大學生的道德意識、價值取向等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相當一部分大學生認為原理課的政治性、理論性太強,與現實生活聯系不緊密,對其并不感興趣,甚至有的學生對其產生厭惡情緒。究其根源,原理課的教學實效性差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教學與時代發展呈現的新情況和大學生生活、思想、學習和成才的實際疏遠了。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當今時代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現實價值,仍符合當今大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基于這樣的機遇和挑戰,原理課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生活于世界之中的每一個主體,都在各自的生活世界中追尋著各自的意義和價值,體現和發揮著各自的主體性。原理課教學只有立足于生活世界,才能實現教育人、培養人的價值與功能。
二、原理課教學生活化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然地就是生活的、實踐的理性,只有將教學面向生活,將其在生活中理解和踐行才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實現應有的教學效果。原理課教學的生活化就是讓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關注現實、關心生活,培養學生用所學理論認識和解釋生活世界,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教學理念講,生活化教學方式由以往的單向主體性教育轉變為交互主體或主體際性的對話式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尊重了學習主體的生活經驗與自主精神,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原理課教學的生活化是對我國當前意識形態建設新境遇的深刻把握和對原理課教學的現狀與教學效果進行深入反思的結果,更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
(一)教育與生活的關系
根據教育與生活的關系,英國教育學家斯賓塞提出了快樂教育的理念,他指出教育應該關注兒童的情感與興趣,教育是兒童適應當下社會和未來生活的訓練場。同樣,高等教育也應該針對學生的專業特征和情感需求設計教學,以期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和職業的需求。針對19世紀末美國工業化進程中引發的政治腐敗、貧富分化加劇、極端個人主義等精神文化衰落現象,杜威將教育看作是實現理想的民主社會的重要工具,并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論斷。杜威認為教育是一個有計劃的生活過程,良好的教育能夠使人不斷地從生活中學習,從生活經驗中獲取知識。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針對當時中國教育過于注重書本,與生活缺少聯系的現實情況,提出了著名的“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論,陶先生認為 “有生命的東西,在一個環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3]由此可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既是教育者和學習者,同時也是生活者,教育本身就是這樣一種生活的過程。
(二)馬克思主義生活理論是原理課教學生活化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哲學在本體論維度上把哲學研究的重心從“先驗世界”拉回到了“現實世界”。馬克思在其著作《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第十一條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4]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立的初衷就是想將哲學從傳統的思辨哲學遺忘生活、摒棄生活的泥潭中拉出來,把西方傳統的“本體思維方式”轉變為“實踐思維方式”,凸顯了哲學與現實生活的辯證關系。他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種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5]馬克思這里所說的實踐就是感性的人所生活在其中的現實的生活實踐。以往的理論哲學往往是通過抽象的概念遮蔽了人的真實的生活狀態,而馬克思認為“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現實生活”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也表明只有關注人的現實生活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能充分發揮其對現實社會的指導作用。毛澤東說過:“我們說的馬克思主義,是要在群眾生活群眾斗爭里實際發生作用的馬克思主義,不是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要把口頭上的馬克思主義變成實際生活里的馬克思主義。”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做出“讓哲學從哲學家的課堂和書本里解放出來,成為人民群眾手中的銳利的斗爭武器”的重要指示,并結合革命時期進行深入思考,寫出了著名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科學地指引中國革命取得了最終勝利。
(三)人的全面發展是原理課教學生活化的旨歸
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馬克思生活理論的價值旨歸。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對未來社會是這樣描述的:“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6]他也曾在《資本論》中闡明過:“未來社會將是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植根于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基礎上的科學的結論。教學的生活化關注的是如何通過教育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如何促使人步入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狀態。真正好的教育一定是對人的自由、個性與心靈的關注,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完善和促進。原理課教學生活化就是要從整體上關懷學生的成長、叩問心靈,追求學生的自由與全面發展。
三、原理課教學生活化的實現路徑
原理課教學面向生活世界就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基本理論的教學與現實生活世界實現有機融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生動活潑的語言講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深奧道理,立足原理,解釋生活,使原理課的教學真正落到實處,對大學生產生強烈的感召力,使大學生對社會規范及理論產生信任感和歸屬感。
(一)立足理論,以理服人
原理課教學面向生活世界并不是脫離原理,而是要在透徹把握原理的基礎上,深入淺出、簡單明了地用原理解釋現實生活世界,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說明理論的徹底性,使學生從心底里接受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喜愛及認真對待原理課。立足理論,以理服人,首先,教師必須熟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透徹把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脈絡,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理論。其次,原理課教師應該具備較高的理論修養,除了精通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還應該對教育學、心理學、歷史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領域廣泛涉獵,融會貫通,才能把原理講透,充分展現理論魅力,以理服人。另外,教師應該注重以科研處教學,加大理論研究力度、開闊視野,促進研究成果向教學轉化,推進教學的實效性。
(二)立足生活,以情動人
“思想政治教育是發生在主體間(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活動。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作為交互影響的雙方,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們之間是一種平等共生的關系,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都不存在霸權、支配和中心地位。”[7]在原理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性,變主客二元對立為主體間平等交流。2014 年9 月9 日,習近平在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講道: “老師還要具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的品質。離開了尊重、理解、寬容,同樣談不上教育。”這是對全國廣大教師的殷切希望,也是對原理課教師的殷切期望。現實的生活世界是由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構成的,走入生活世界就要體現出對人的生命個體的關注。在原理課教學中,應關注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當前大學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學生的人格,成為他們的朋友,關心他們的學習與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困惑,化解他們的矛盾;引導學生關注個人心理健康,正確對待挫折、壓力,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文體活動,找到學習的樂趣,努力提高綜合素質,關注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社會,撥開與掃清大學生前進道路上的思想迷霧與障礙,使他們樹立起更加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理想與信念。
(三)立足生活,生成原理
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大量感性材料,引導學生主動歸納推導出原理是一種探究式學習方式,是一種基于問題、案例的學習方式。通過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透過感性現象,主動思考,把大量的感性材料進行思維的加工整理,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推導出基本原理。這種生成原理的教學方式既體現了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本性,又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生活世界根源。通過倒推原理,使學生自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轉化為思考的工具,培養了學生馬克思主義思維方式和獨立思考的精神。
(四)立足生活,實踐育人
實踐教學是原理課教學生活化的直接展現方式,實踐教學是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以提高主體能力、培育主體素質為目標的一種實踐化的教學活動,是提高原理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環節。在原理課面向生活世界教學改革的實踐過程中,筆者主要選取了學生自講互評和文本閱讀小組兩種實踐教學模式進行試驗,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學生自講互評
通過變主客二元對立為主體間互動的學生自講互評教學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操作辦法:1.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選取適合學生進行自講互評的章節;2.將學生分成一個個小組,每組選出口頭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同學的幫助和教師的指導下制作PPT、撰寫講稿;3.全體學生對講課學生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和評價;4.教師對講課學生的教學情況進行點評,并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 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自主學生,在講課過程中發現自己理論的匱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2.經典閱讀小組
經典文本是經過實踐長期反復驗證過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源地,是“歷經最糟糕的野蠻攻擊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庫切語)。經典文本的權威是在實踐中賦予的,不僅擁有理論的權威性,更具有歷史和實踐的合理性。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通過講述經典文本解釋基本原理的方式學生認可度較高,但是學生中只有極少數人閱讀過經典文本,于是筆者萌生了指導學生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想法。但是由于目前思想政治理論課幾乎都是大班教學,所以筆者通過指導學生自愿結成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閱讀小組,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文本。具體操作辦法:1.學生自愿結成小組并推選組長,教師指定文本閱讀范圍,每組選取相同文本進行閱讀;2.小組成員每人完成不少于兩千字的讀書筆記,由每組組長組織召開讀書沙龍,交流讀書心得,教師參加并一一點評。經典閱讀小組在深化課內理論教學內容的同時能夠很好地鍛煉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 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N].人民日報,2014-12-30.
[2]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 努力把宣傳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
[3] 華中師范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主編.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180.
[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 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9.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