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霞+劉紅偉

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杭州這位國內最頂尖的醫學插畫師,畫了一顆最真的心》的80后主角火了,作為一名獨特的網紅,這位主角更是被廣大網友戲虐的調侃為“被醫學事業耽誤的靈魂畫家”。
這位主角便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胃腸外科的醫生周舒揚。這段時間,周舒揚的電話幾乎被打爆,隨身攜帶充電器成為了每天必備的“工作”。他先后接受了8家紙媒、兩家電視臺、兩家網絡,以及一家新媒體的采訪。
“當網紅真心不容易啊!”周舒揚笑著說。
當網紅可不是每個醫生都可以的,周舒揚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國內頂尖的醫學插畫師。大概你從未聽說過這個職業,大多數人很難把醫生和畫家聯系到一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周舒揚通過一幅幅質感非常好的醫學插畫來告訴你。
看到那些逼真的醫學插畫,即便不是醫生和畫家,也忍不住想要徹徹底底探尋周舒揚走上醫學插畫師的背后的故事。
周舒揚從小就很喜歡畫畫,但因為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好,父母更喜歡他走‘好好學學,天天向上這條路。漸漸地,他放棄了畫畫,一門心思學習了。
周舒揚指出,在浙大讀研究生的時候之所以重新開始畫畫,是因為數字繪畫板的出現。那時,數字繪畫板和我們平時用的鼠標、鍵盤一樣,是個輸入設備,你在上面畫什么,顯示屏上就會出現什么,上色也可以在電腦上解決。畫完之后,也不用洗畫板,很方便,也很干凈。
一開始,周舒揚更多是隨便畫,畫畫對他來說是一種重新構建世界的方式。看到一個場景,他會經常思考光的反射、散射,物體之間的相互影響,他很享受這個過程。他畫過悉尼歌劇院、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這些逼真的作品使他成為了系里的名人。
接觸醫學插畫是個偶然的機會,周舒揚的師兄要給論文配圖,需要一張手術示意圖,找來找去找不到合適的,便來尋求周舒揚的幫助。
由于受版權等方面的限制,最后他根據師兄要求畫了一張,那是他第一次接觸醫學插畫。有了這一次,周舒揚發現醫學插畫生動有趣,但他也明顯感覺教科書上的插圖和真實人體差距太大。
為此,他曾跑到各大書店,翻閱各種醫學圖譜。發現國內醫學出版物里的圖片質量良莠不齊,他甚至看到一本書標的是“手術圖譜”,屬于專業的醫學書,里面卻是醫生用鉛筆隨意畫的符號圖案,就成書了。
由于國內外大部分醫學插畫師并沒有臨床一線工作經驗,絕大部分圖譜是參考經過防腐處理的標本,甚至一些醫學插畫師只是在前人的圖譜的基礎上修改,繪圖前并沒有參與手術或做詳盡的臨床調研,畫得不僅很容易失去色澤和質感,而且越來越結構化、模型化。
“特別是在手術室里親眼看到和觸碰真實血與肉時,這種反差感更加明顯。”周舒揚強調,一些初出茅廬的醫學生即使把解剖圖譜背得滾瓜爛熟,一上了手術臺就會發現,在臨床中很難找到與書里一模一樣的,如果沒有主刀醫生與老師的現場講解,他們根本不知道眼前的這個部位是什么。
作為一線的臨床外科醫生的周舒揚,能在第一時間看到最鮮活的人體內部組成結構。他認為自己可以借助自己的工作優勢,把這些人體內部組成結構畫出來,來供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
一些醫生稱贊道:“周舒揚畫的組織能滴出水來。”
“醫學插畫和其他繪畫作品不同,不僅需要藝術天賦,更需要醫學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把人體組織更真實地展現出來。”周舒揚說,
有人會不禁心生疑問,現在科技這么發達,為什么不直接拍攝下來?
子非魚,焉知魚之難。像骨科手術或者其他一些手術,為了減少患者麻醉風險,手術的時間速度比較快,止血不是很徹底,肌肉和骨頭上出血多,拍攝出來的照片是血肉模糊的。
目前,國內外醫學插畫師都是非常冷門的專業。據悉,國內從事醫學插畫師的大多數人處于兼職狀態,職業醫學插畫師不足20人。盡管我國有一些小的工作室或個人在投資,但不成規模和產業。
不過,現在國內有不少的醫學生或者科研工作者想從事這個行業。周舒揚也會經常碰到有人來問他:“周老師,我以后不想當醫生了,能不能從事這個行業,它的前景怎么樣?”
周舒揚的回答很簡單:“如果你非常喜歡這個專業,我建議你可以嘗試,但如果你只是覺得不想做醫生轉而學醫學插畫,那很遺憾,你會失望。”
雖說醫學插畫過程并不復雜,大致經過五個步驟:繪制草圖→大體鋪色→色調處理→細節刻畫→完工。復雜的也就需要10個小時左右,但關鍵的是后期需要不停修改,這就離不開喜歡,背后更是對這份喜愛的堅守。因為每一幅醫學插畫都有需要特別突出的地方,同樣是胃,做胃鏡要突出的地方和做胃切除手術時要突出的地方是不一樣的,這也是醫學插畫和其他繪畫作品不同的地方。
周舒揚本職是外科醫生,他不得不利用業余時間完成作品,經常為一幅畫要到深夜一兩點才睡。6年時間,他先后繪制了醫學教材5本,各類核心期刊文獻配圖幾十幅。向他約稿的既有國內院士教授,也有國外專家學者。
如今,周舒揚在醫學插畫方面從已經獨樹一幟。他始終堅信“醫生就是個藝術家”,從開始畫醫學插畫到至今,一幅幅逼真的插畫下,不僅是他繪畫技術的嫻熟和他對醫學的熱愛與不懈追求,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