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梅
提起高福記,或許很多人都不太了解,但說起“飯掃光”,相信大家就不陌生了,這瓶盛滿四川味道的下飯菜,如今已經走出國門,熱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作為方便川味系列產品的開山鼻祖,高福記董事長高銀江欣然接受了我們的采訪。
創業,沒有選擇的選擇
18歲時,作為家中學習成績最好的高銀江因為高考前的一場意外導致高考失利,這可以說是她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是她開啟調味品事業的起點。當記者問她,年輕時為什么會選擇做調味品這個行業時,高銀江嘴角掠過一彎淺笑:“那個時候,那個年代,每個人說什么選擇,其實選擇就是沒有選擇,沒有選擇的時候才有選擇。現在回想起來,感覺一切都像是命中注定的使命。”當時一門心思要考大學,立志要改變家族命運的高銀江,面對高考失利的現實,一邊在親戚介紹的一個企業做著文職工作,另一邊,一顆創業的心蠢蠢欲動,促使她開始著手一些小生意。“創業那個時候,就是因為沒有選擇,又沒考上大學,然后又覺得不能這樣在家里待著。要么很早出去,要么很晚回來,我就是不想待在家里,覺得不好意思。也可能跟自己從小就特別要強的性格有關,覺得自己被憋得沒路可走了,只有往外走。”高銀江回憶講起年輕時的想法,足見當時那個年紀輕輕的川妹子身上的一股倔氣。
20歲,她讓母親幫忙借了4000塊錢,跟自家兄弟到成都開了一個門市,開啟了自己的創業之路。由于老家盛產豆瓣,于是她們這個門市就以郫縣豆瓣、芽菜等為主要產品。“我覺得是這樣子,我做事情這么久,真的還是蠻順的,可能還是因為情商比較高,我到成都來開門店,是因為當時我朋友說那兒有一個檔口要轉讓,我們都不太清楚具體的情況,就覺得說這算是一個機會,就來了。”記者本以為創業的開始應該是一個尤為艱難的過程,高銀江的起步,仿佛印證了她自己的話,“可以說是叫機緣,就仿佛命中注定你應該干這樣事情。”
從副食店到高福記
“很簡單,我覺得就是遵循一種規律,從小到大嘛。你這個小事情做好了,只要你有一顆不斷努力的、不斷要去提升的上進的心,你做任何一個事情都會從小變大,由弱變強,慢慢上到一個平臺之后,你自然而然想法就不一樣了。就像我們看山一樣,我們去爬山,你在山腳看到的是山谷的景色,當你爬到山腰和登上山頂看到的風景又不一樣,你的視野不一樣了,你的規劃,萌生的目標或新的追求就不一樣了。”
對自己的事業所以能夠從小到大,不斷發展,高銀江有自己做事得感悟:“其實從根本來講,我對賺多少錢是沒有概念的。到現在我都這樣想,盡人事,知天命。倒是可以給自己一些看得到、感覺得到的目標,然后你不斷去實現它,我覺得這種成就感會更能給自己力量。不要非得給自己好大的壓力,做多大的事情才算好。我一直認為做人,一定要心念正,要不斷上進,天道酬勤嘛。如果非要說明確的目標,還不如說責任,這么多年我都有不同的責任在激勵著我去不斷的努力:第一就是改變我們家族的命運,不要讓我媽他們太累。再有就是后來老家出現留守兒童、家庭離散這些問題,我就想,我要回去,回到郫縣辦個企業,讓我們身邊的那些親人不要再出去遠走他鄉了,就在當地就業。今天,我又想讓乳酸菌服務人類健康。”
飯掃光——好產品是滿足客戶的需求
既然要辦企業,有過多年做生意的經驗,了解很多行業的高銀江依然選擇自己做了十年的調味品行業。“民以食為天,調味品不會過時。”但要做,就要做方便的、復合的調味品。她們立足豆瓣,開創了郫縣幾十年都沒有的先例,做起了復合調味品。后來發現復合調味品也不能達到完全方便這個要求,干脆直接開發“方便川味下飯菜——飯掃光”。“我們在研發這款產品的時候,就是想要做一款讓大家吃起來方便的下飯菜,達到便捷的目的,不要讓大家想吃川菜還要自己去動手,結果很多人還做不好。我們翻來覆去地想,我們生產的產品要解決什么問題,今天來講,就是解決消費者的痛點——方便、地道。”
為了保證每一瓶飯掃光的口感一流、鮮脆可口、風味一致,需要改變產品的制作工藝,利用好現代微生物發酵技術。高銀江心里清楚,要把這個產品做好,一定要找到最專業的人才,開發出最好的技術。當時許多郫縣的工廠都是憑老師傅的經驗做泡菜,高銀江不惜重金請來溫江發酵研究院的專家,從產品工藝,到生產原料、設備、包裝,前后耗時兩年,產品才初步成型。“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我們不斷優化和精進,你要問今天飯掃光產品定型沒有,真沒定型,真還沒定型。它不可預見的東西很多,它不是一個純粹的工業機械化產品,是相對的,需要我們不斷去創新,從品質和安全、營養等維度去創新,它是會不斷提升和變化的。”
傳承與創新,讓乳酸菌造福國人
起初,為了做郫縣最好的豆瓣和泡菜,高銀江決定把傳統不可控的自然發酵,變為高技術含量的直投式乳酸菌發酵過程,利用微生物技術,助力產業升級。到今天,他們已經上升到利用中國的原生乳酸菌菌種來改善國人的身體健康這個層面,“讓乳酸菌服務人類健康”是高銀江給自己也是給企業樹立的目標。在中國,尤其是四川,是最早擁有發酵食品的地方,川酒、川菜,其核心就是發酵。對乳酸菌的探索,起始于發酵劑,而今天,她們更自信腳下走的這條路。高銀江從容談到:“第一,追根,最好的,最有歷史的原生菌種就在我們四川。第二,從健康角度來講,原生的植物源菌種更符合我們中國人自己腸道微生物菌群的適應性。”現在,她和自己的團隊致力于研究怎么把原生的功能性健康菌種的功能性因子植入到歷史悠久的、傳統的美味里,或者傳統的食品產業里。從2003年到2007年,整整花了四年時間,他們終于把原生植物源乳酸菌技術研發出來,同時還能保證乳酸菌的活性和穩定性。但一直到2010年,國家才出臺相關標準,允許乳酸菌添加在一些食品里。高福記也成為了全中國第一家獲得國家“乳酸菌生產許可證”的企業。目前,高福記已經取得了乳酸菌相關的十余項國家技術專利,并且在乳酸菌技術的應用方面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在人體保健、動物保健、食品發酵等三大領域創新研發出了許多得到市場認可的終端產品。乳酸菌技術與應用的創新,高福記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企業就是學校,德行天下
企業作為社會的經營組織,它首先是一所學校,然后才是就某個領域更加深入鉆研的技術學校。在這所學校,不僅要創造出好的技術和好的產品,更是要塑造好的人格與品德;高銀江喜歡向員工傳達一些利他的思想,也組織和鼓勵大家真正去參與一些社會公益行動。“讓他們從小事上把善心公德心激發出來,這樣點點滴滴就形成一種企業氛圍,讓員工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中不迷失,讓他們有一顆敬畏之心。用良知的利他心去成就匠心!”高銀江認為,未來企業的監管措施不管如何到位,做事的人心不正,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所以她一直向員工傳達,“我們是在做造福的事情,我們只有給別人造了福,我們自己才有福氣,有高福。我們高福記,就是要福澤萬家,為了人們的健康去奮斗,讓更多人都能享福,當然我們自己也是其中一員。”高福記還致力于打造和發展人才的培養機制,與四川大學、中國農大、四川農大、西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體系,同時把公司打造成為高等院校的實踐教學基地,源源不斷地發掘和培養優秀人才。
有些道理聽上去簡單,但是對一個做食品的企業家來說,對于產品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每一環她都不能松懈。圍繞健康做食品,高銀江認為,良心只是基本,公德心才是更高層次的擔當。言語中不難看出,她特別希望自己的這些想法能引起員工的共鳴。因為只有這樣,才是食品安全之根本。
在社會追求質量的時代,大力倡導工匠精神的今天,一個企業的掌舵者,她的思想意念,可以說是決定產品品質的重要一環。與高銀江近兩個小時的對話中,能感受到她那顆純粹的做健康良心產品的決心,當然,不止食品行業,各行業都需要這種追求極致的心,正如高銀江所言,只有人心更高了,產品品牌才能更高。
責編/宋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