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
摘 要:風格多樣,作詩多變是趙秉文詩歌的顯著特色,他不囿于同一種體式同一種風格,而且其詩歌風格隨詩體變化而變。古體詩多學習效法前人,陶淵明、李白、杜甫等大家都是他學習的對象;律詩詩風壯麗放縱,語言工麗,用典豐富;絕句則清新自然,含蓄雋永,真實反映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大多寫得情思真切而又不流于言表,是趙秉文詩歌中成就最高的部分。
關鍵詞:趙秉文 詩歌 金代文學
趙秉文是金章宗后期文壇的金石巨擘,他的文論和作品在當時影響頗巨。元好問在《中州集》中將他的作品風格歸納為“七言長詩筆勢縱放,不拘一律。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至五言,則沉郁頓挫,似阮嗣宗,真淳古淡,似陶淵明”{1}。這一評價已十分精切,筆者在此基礎上略作補充,并結合閑閑趙公其詩來做具體闡釋。
風格多樣,作詩多變是趙秉文詩歌的顯著特色,他不囿于同一種體式同一種風格,而且其詩歌風格隨詩體變化而變,不一樣的詩歌體裁往往被趙秉文賦予相應的情感內涵和表現手法,可見趙秉文對于不同詩體的功能和運用是有自己明確的理解和劃分的。趙秉文詩歌創作數量頗豐,《閑閑老人滏水文集》所存趙秉文詩作就有六百多首。不同詩體風格各異,同一種體裁有時也能夠顯示出風格的多樣性。
一、古體詩 趙秉文作詩提倡學習和效法前人,他在《答李天莫書》中說:“為詩當師《三百首》《離騷》《文選》《古詩十九首》,下及李杜”“然后卓然自成一家,非有意于專師古人,亦非有意于專擯古人也?!彼倪@種創作理念在古體詩中表現最為直觀。
我從秦川來,遍歷終南游。暮行華陰道,清快明雙眸。/東風一夜橫作惡,塵埃咫尺迷巖幽。山神戲人亦薄相,一杯未盡陰霾收。/但見兩崖巨壁插劍戟,流泉夾道鳴琳。希夷石室綠蘿合,金仙鶴駕空悠悠。/石門劃斷一峰出,婆娑石上為遲留。上方可望不可到,崖傾路絕令人愁。/十盤九折羊角上,青柯平上得少休。三峰壁立五千仞,其下無址傍無儔。/巨靈仙掌在霄漢,銀河飛下青云頭?;蛟破鎰僭诟唔?,腳力未易供冥。/蒼龍嶺苔蘚滑,嵌空石磴誰雕鎪。每憐風自四山而下不見底,惟聞松聲萬壑寒颼颼。/捫參歷井到絕頂,下視塵世區中囚。酒酣蒼茫瞰無際,塊視五岳芥九州。/南望漢中山,碧玉簪亂抽。況復秦宮與漢闕,飄然聚散風中漚。/上有明星玉女之洞天,二十八宿環且周。又有千歲之玉蓮,花開十丈藕如舟。/五不朽之長松,流膏入地盤蛟虬。采根食實可羽化,方瞳綠發三千秋。/時聞笙簫月夜,芝羽蓋來瀛洲。乾坤不老青山色,日月萬古無停。/君且為我挽回六龍轡,我亦為君倒卻黃河流。終朝汗漫游八極,風更覓元丹丘。(游華山寄元裕之{2})
王錫九評價此詩說道:“此詩在趙秉文的七古里,確系雄放杰出,豪邁剛勁。但仔細吟味,覺得其仿制的痕跡太露,氣勢也不如李白詩歌出神入化,臻于妙境?!眥3}全詩刻畫雄奇瑰麗、變幻多姿的華山景象。先寫逶迤登上華山,后寫在山上縱目覽眺,進而描繪山上夢幻的神仙世界,末則表達汗漫遠游的興致。詩中景象紛呈,富于變幻,十分壯美奇特,又很清秀高逸,迷離惝,寫得盡興盡致,酣暢淋漓。詩人的筆觸舒展,收縱自如,變化多端,雄邁開闊,不僅實寫形勝,又創造虛境以使其更具有魅力,極盡比喻形容、想象夸張之能事。本詩雜言成篇,長短錯綜,行文跳脫,奇縱零落,句式上刻意仿效李白,還有許多句子直接引用或化用李白的詩句,它們是趙秉文從李白不同詩篇里擷取而來,組織在一起的,顯示出詩人極盡全力效法李白的努力。
朱明變氣候,大火向西流。/六龍整征轡,倏忽夏巳秋。/閶闔來悲風,霜棱被九州。/豈不念時節,歲律聿其周。/精衛填溟海,木石安所投。/獨攜羨門子,步登昆丘。/千秋長不老,永謝區中囚。(雜擬其一)
這首詩仿擬阮籍《詠懷詩》而作,感情基調悲慨沉郁。由絕望哀傷引發出對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感嘆可以說是《詠懷詩》的一個主題,這個主題不僅體現在趙秉文的《雜擬》詩中,在其他多首古體詩里如《花下墓》“今人看花昔人墓,昔人栽花待邀賓”“今年花盡復明年,今人復為后人憐”等詩句中也感慨人世變遷,時光流逝,十分痛切。趙秉文仿擬阮籍的情感內蘊作詩,表現手法上卻不似阮籍平淡質樸,語言精麗,用典頗多。善于用典也是其古體詩的普遍特征。
嚴霜枯百草,蕩鴻鵠心。翩翩萬里翼,隨云落西南。/涇水東流不到燕,送君落日孤云邊。聲名一日天下白,還作南樓坐中客。/西州自古多豪英,作者凜凜氣猶生。太尉清風邁萬古,不勞折笞此虜。/男兒生不功名死無益,莫言簿領卑凡職。君不見當時髯張一尉耳,至今雙廟令人起。(送雷希顏赴涇州錄事李君美治中公廨南樓坐中作)
此詩學習蘇軾豪肆疏縱、清健奇峭的詩風,多用比喻和典故的表現方法,且有以文為詩的韻致,并且在詩歌內容上勸勉友人為國立功消滅強虜,反映出作者對金國嚴峻現實的關懷和考量。
陶淵明是金代文人推崇的詩人,金朝式微,許多詩作都追慕陶詩有歸隱之嘆。趙詩也不例外,其《和淵明擬古》與《和淵明飲酒》組詩均有意效仿陶詩或抒歸隱之愿或發人生感慨,可謂陶詩之形神俱有,但又有不同。其思想內涵不若陶淵明通達,常有“壯年不再得”“榮華不相待”的哀傷;語言也不似陶詩沖和古淡,有“日月為我,天地為我廬”“登高望九疑”等豪壯之語,體現了女真民族豪邁之氣。
趙秉文擬古詩中有的擬體,有的擬意,有的二者兼備,可以說各體皆工,得原詩神韻,而又能融入己意,即內容和形式完好結合在一起,是趙詩中成就較高的部分。不足之處前人也早有論斷,李純甫曰:“不免有失支墮節處,蓋學東坡而不成者”{4},即是說趙秉文有意無意地仿效一些著名詩人的體格,很多詩句是幾乎搬用前人成句,未能融會成自己獨創的新意境,在“自成一家”方面火候不到。
二、律詩 趙秉文律詩涉及題材范圍較廣,登臨、紀行、詠物、應制等都包括,內容上多懷古或抒發人生感慨,感情基調沉郁深刻,形式上語言工麗,典故豐富精恰,詩風壯麗縱放。
寄語雪溪王處士,年來多病復何如。/浮云世態紛紛變,秋草人情日日疏。/李白一杯人影月,鄭虔三絕畫詩書。/情知不得文章力,乞與黃華作隱居。
(寄王學士子端)
此詩作于趙秉文尚未及第時,秉文幼年書法學王庭筠,少嘗寄此詩給王,王稱曰:“非作詩千首,其功夫不至是也。”{5}此詩可說是趙秉文的成名之作,結構渾然緊湊,句式工整,用典準確卻并未流俗,自然流露出作者對王黃華的真摯仰慕。可見閑閑趙公少時即聰穎過人,富于文采。
獨坐幽林下,談玄復觀易。/西日半峰,返照林間石。/石上多古苔,山花間紅碧。/花落人不知,山空水流出。(效王右丞獨坐幽篁里)
這又是一首仿古之作,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十分類似于王維在《辛夷塢》《竹里館》等詩中所構建的“禪境”,王維“詩中有畫”的風格特色也被趙秉文很好地借鑒吸收,在此詩中有所體現。
三、絕句 七絕在趙秉文諸體詩中的數量是最多的,《中州集》所收的趙氏七絕詩均十分精美,即元好問所謂“小詩精絕”。趙秉文主張多師古人,兼學諸體,七絕偏重學習盛唐詩風,含蓄蘊藉,意境淡遠,對李純甫提倡的奇怪峭硬之詩風深致不滿。這種含蓄雋永的風格在七言絕句中表現得極為明顯,趙秉文的七絕詩都似信手拈來,一氣呵成,情境渾然,意蘊深長。
無數飛花送小舟,蜻蜓款立釣絲頭。一溪春水關何事,皺作風前萬疊愁?!螛洳匦拗裰癫亻T,門外清流幾股分。行過小橋人不見,背陰花氣隔墻聞。∥煙外絲絲風柳斜,春光也自到天涯。太平有象村村酒,寒食無家處處花。(春游三首)
既能準確捕捉轉瞬即逝的有意義的景象,又能跳出這些景象,展開豐富的聯想,抒發獨特的感受。意象跳脫,情思連綿,言有盡而意無窮。
病來杯酒懶重持,強為花殘折一枝。/人老易悲花易落,東風休近鬢邊吹。(戴花)
玉堂睡起苦思茶,別院銅輪碾露芽。/紅日轉階簾影薄,一雙蝴蝶上葵花。(夏至)
樓頭不見暮山重,遙認青林雨意濃。/一陣風來忽吹散,斷云還補兩三峰。(即事)
這幾首絕句融入更多的個人情感,感觸雖多,卻并不直言,而是把對人生的感悟和淡淡的憂傷縈繞在平凡的意象之后,讀來或閑適或疏淡或悲摧,十分動人。語言不求典雅華麗,平實自然,質樸純真,深得盛唐詩風含蓄蘊藉之氣象。
趙秉文畢生從仕,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儒者,同時他也是一位佛家、道家的欣賞者,他對于佛教的熱忱從深戒殺生、中年即斷葷腥的行為中可見一斑,道教思想在其詩歌中的滲透也處處可見。因此趙秉文詩中的情感基調既立足于當時社會現實,關心疾苦,不乏現實主義情懷,但閑閑趙公又始終向往得道隱逸的佛、道之精神歸宿,追求閑淡自適的人生態度。
趙秉文的詩歌風格多變,善于師古,能得前人之長為我所用,這一點在所有詩體中都有體現。此外,趙秉文讀書穎悟文采復麗,其詩語詞華美,文典精切,這一點在擬古詩和律詩中體現得更加突出。絕句在趙詩中數量最大,含蓄雋永,意境精絕,最能反映趙秉文的創作心態和精神追求,可以說絕句詩是趙秉文詩中藝術成就最高的部分。
{1} 元好問:《中州集》,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152頁。
{2} 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附補遺》,中華書局1985年版。本文所引趙秉文詩文均出于此,后文不贅注。
{3} 王錫九:《論趙秉文的七言古詩》,《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4}{5} 劉祁:《歸潛志》,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87頁,第8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