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青蓮
摘 要:賈平凹是20世紀鄉土作家的重要代表之一,作為一個出身農民的作家,他不僅對自己的身份毫不避諱,還將農村生活作為創作的繆斯,以農村為題材的小說作品不僅獲獎頗豐,也受到了廣大讀者的歡迎。賈平凹通過自己的感觸和寫作展示了中國農村的變化,不僅表達了作者對農村生活的贊美和農村變革的思考,同時也看到了作者對農村現狀、農民境遇的關切之情,本文將通過對賈平凹鄉村題材作品的特點的解讀,挖掘賈平凹鄉村題材小說的創作原因。
關鍵詞:賈平凹 作品 農村生活
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文學從過去的沉寂中走出來,呈現了井噴式發展,鄉土文學這種重要的文學題材在當代文壇中占有重要地位,鄉土文學主要以農村生活為背景,通過人物和故事情節的發展講述鄉村故事,這種寫作題材不僅表現了農村發展變化的縮影,同時也展現了鄉土作家對農村生活的深厚感情,這感情既是作家們寫作的靈感來源,同時也左右著鄉土題材的文學作品的寫作手法和藝術追求。賈平凹作為鄉土文學的代表,不僅因其農民的身份,更因他的坦誠,他用他的筆向大眾展示了豐滿的農村生活和不斷發展變化、充滿無限魅力的農村生活。他從寫作之初就確立了描寫鄉村生活的立場,他的大量作品都展示了農村的生活和農民在發展變化的農村生活中的心路歷程,展現了他對農村生活的殷切關注和獨特的文學視角。
一、賈平凹作品中農村生活的特點
(一)充滿魅力的獨特地域風情
對賈平凹作品的探析,不能不談商州,商州是賈平凹出生的地方,那里貧窮、偏僻,但是自然風景因沒有被破壞顯得異常美麗,既有北方的壯美,也有南方的秀麗,那里的山、水、淳樸善良的農民和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美麗傳說都通過賈平凹的描寫變得無比生動、可愛。他用敏銳的觀察力和充滿文采的筆鋒向世人介紹了他美麗且神秘的家鄉,表達了他對家鄉的熱愛。也因他的描寫讓我們了解了一個貧窮而有故事的商州。他的作品中對西北自然風光的描寫構成了他作品獨特的美學意象,在他的筆下將西北大地上的山地、黃土、古松、峭壁和朗朗的明月、古樸的街道和遠離城市喧囂的小鎮獨有的靜怡寫得那么充滿活力和靈氣,為小說的情節發展創設了地域色彩鮮明的故事背景,他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讓讀者看到一片遼闊的、蒼茫的黃土地,不僅有成群的古代墓葬,還有充滿神秘色彩的民間故事,有著一個個閉塞保守的山溝溝,也有著繁華的歷史留下的痕跡,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物都造就了西北人豪爽的性格。如他在《黑龍口》里關于峭壁的描寫,“山上并沒有樹,也沒有仄仄的怪石,全然被雪蓋住,高得與天齊平”,雖是再平淡無奇的景致,但是卻營造了一種陌生且神秘的意境。通過他細致入微的描寫也讓我們感受到他對故鄉深深的愛戀。
(二)對農村落后思想觀念的無情批判
賈平凹是鄉土作家,他向世人展示家鄉的美好,但他并沒有把鄉村描寫成人類發展的最后一片凈土,而是將農村生活中人們落后、愚昧和麻木的生活狀態和思想觀念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毫無偏袒。作為一位農民作家,當他看到故鄉的閉塞和落后時,充滿了無奈和失望之感,他通過自己的筆對農民的愚昧思想和故鄉與時代嚴重脫軌的鄉村文化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在這批判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賈平凹渴望家鄉有所改變,擺脫過去落后的思想,實現新的發展。在20世紀80年代,賈平凹先后發表了《山鎮夜店》《年關夜景》《沙地》《二月杏》《夏家老太》等作品,這些作品都集中顯示了賈平凹對農村落后觀念和農村人麻木的民族劣根性,他從理性、客觀的角度出發,用詼諧、沉重、充滿灰色調的文字描述了農村生活的愚昧、丑陋和灰暗的另一面,揭示了農村生活中人們落后、愚昧的思想和讓人氣憤的民族劣根性。在《山鎮夜店》中,有這樣一個場景,為了能夠有個好床鋪,人們互不相讓,吵得不可開交,正當局面膠著化的時候,地委書記來到了小店,瞬間,人們像心里得到了神的旨意似的,都自動地收拾行李,為地委書記騰出了床位,并且還無不驕傲地夸贊地委書記。這種滑稽的場面看了無不讓人生笑,最后,好奇的孩子不能理解大人們的這種舉動,偷偷地跑去地委書記的房間,想看看這個“神奇”的大官兒,看后也沒發現他與其他農民有啥不一樣,更是百思不得其解了。這樣的敘述給讀者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間,并反思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劣根性時不時地發作著。賈平凹對農村生活一直給予特別的關注,因此,他自然沒有錯過經濟社會發展變革下農村生活的變化。在他的其他作品如《商州》《天狗》《雞窩洼的人家》等中,我們看到了農村的傳統文化在改革的大潮中被破壞、被忽視的現實狀態,作品中通過對商州傳統的生活習慣、道德準則和人們的思想觀念等的敘述,表現了改革過程中,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對傳統文化的巨大沖擊,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賈平凹對故鄉傳統的鄉村文化逐漸被破壞、消失的深深擔憂和他對傳統鄉村文化的熱愛。
(三)對商州鄉村文化執著的尋根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諸多的社會問題,如拜金主義的盛行,而這“一切朝錢看”的價值觀也隨著改革春風一起吹到了商州,商州過去傳統的鄉村文化一時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人們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是對物質的貪婪追求和過分空虛的內心世界,不禁讓作者發出了“人心不古”的感慨。在《浮躁》《冰炭》《遠山野情》等作品中,我們看到了逐漸被破壞的鄉村文化,傳統文化的權威不斷受到挑戰;同時,也對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進行了贊美,如《冰炭》中的白香善良、勇敢的形象,她對秦腔的熱愛,始終用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去幫助和支持秦腔藝人劉長順;《浮躁》里的雷大空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俠義形象,義無反顧地幫助朋友,毫無怨言,為了小水,不懼強權,同強奸犯黨委書記斗智斗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農村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涌進城市,成為農民工,農村也開始出現空巢化。20世紀90年代后,賈平凹的作品中開始出現農村人在城市中的生活狀態的描寫,如都市小說《廢都》《白夜》和《高老莊》,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賈平凹的堅持,他仍然用他對家鄉文化的赤誠之心,來表達著他對鄉村文化的熱愛。在《廢都》中,進城多年的文化人莊之蝶是個精神空虛、喪失信仰、毫無道德底線的偽君子,在幫助老鄉的過程中,與幾位農村女性之間的愛恨糾葛,不僅有違倫理也是喪失精神家園的最好表現。而在《廢都》中對其他城里人的描寫似乎都變成了進城農民的陪襯,透過對他們的描寫,來凸顯進城創業謀生農民的艱辛和身處他鄉缺少的歸屬感。小說中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向人們講述著離開土地的農民在城市謀生的心路歷程和環境變化后的感情糾葛。賈平凹透過《廢都》向世人講述了進城農民的不同遭遇和背井離鄉的農民在城市生活的心理訴求。通過作品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他對農民的同情,對處在社會轉型期的農民處境的理性思考。
二、賈平凹作品中執著于農村生活的原因分析
賈平凹作品中對鄉村文化的執著與他當時的寫作背景有著很大的關系,同時作為一位農村走出來的作家,他對鄉村生活的熟悉和對鄉村文化的欣賞都構成了他小說中鄉村生活的審美觀點和角度,這種對鄉村文化的執著與秦文化的熏染、“農村人”意識以及“邊緣人”身份不無關系。
(一)秦文化的熏染
賈平凹作為一個陜西漢子出生在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商州,那里群山環繞,連接南北,雖無江漢的豪邁,卻多一份秀氣,雖不如中原交通便利,卻也少了聒噪,多了份淳樸。這特殊的地理位置讓商州兼具秦文化和楚文化的熏染,而這也造就了商州人特殊的文化性格。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商州文化受到了現代文化的沖擊,但商州文化仍然保有秦文化那種豪邁、粗獷的特點。賈平凹作為商州人,以對故鄉的熱愛之情和作家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小說的形式向世人講述著商州的變化,歌頌和贊美商州人的善良、淳樸、勤勞和勇敢。在對農村女性的描寫中,我們看到一個善良、堅強、溫柔又不失潑辣的商州女性形象,這正是他獨特的審美情趣,他不愛花哨的東西,喜歡農民身上的這種質樸和憨厚。
(二)“鄉下人”意識
人的成長經歷往往給人烙下終生的烙印,賈平凹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他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然而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農民身份,甚至將這種早年生活在農村的經歷視為寶貴的人生財富,并成為他文學創作的源泉。作為土生土長的商州人,他對商州文化充滿認同感,在《秦腔》的后記中,他大方地說自己是個農民。他的這種“鄉下人”意識也確定了他自己的文學方向,同時也體現了他對生命更深層次的思考。
(三)“邊緣人”的身份
賈平凹生活在城市,但作為一個從農村走出來又時刻關心農村生活的鄉土作家,他內心的鄉土情結與城市文明相互沖突,讓他變成了一個“邊緣人”,這種身份意識,讓他對自己有了更加清晰的定位,同時也是他文學創作的審美主張和價值追求。城市文明鍛煉了他的思辨能力,培養了他的文學素養,也使他明確了自己的文學理想。與此同時,快節奏的城市生活讓他產生一種陌生感,讓他很難適應城市生活,而這些矛盾心理都在他的文學作品中得到了體現。
參考文獻:
[1] 張頤武.新世紀文學:跨出新文學之后的思考[J].文藝爭鳴,2005(4).
[2] 劉瑜.“家之思——關于賈平凹90年代以來長篇小說的整體解讀[J].西南民族大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4).
[3] 黃志剛,黃定華.論賈平凹小說的鄉土情結[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4] 薛正昌.賈平凹創作的文化涵蘊[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1997(2).
[5] 賈平凹.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J].鐘山,1983(5).
[6] 黃志剛.論賈平凹小說鄉土情結的發生與發展[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