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皓杰+雷剛
【摘要】文章以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相互作用關系為理論基礎,結合耦合分析法的內涵及其框架,建立了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耦合模型。通過對廣西2010~2013年間的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耦合情況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廣西總體上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不高,金融集聚滯后,對區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足。
【關鍵詞】金融集聚 區域發展 耦合分析
一、引言
處于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對區域經濟社會的促進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作用也日益顯著,為了能夠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進程相匹配并對其進行支撐,金融業應該有更高的水平及更高層次的發展。作為產業集聚的最高形式的金融集聚,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對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有促進作用。根據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可以得知,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既互為因果、互相促進,又互相作用、緊密相連。但是根據對當下的文獻資料的梳理可知,對二者之間關系的系統性研究,相關成果數量不多,且研究方法較為簡單。研究的重點多分布在引起金融集聚的動因、影響因素以及集聚的效應等方面,而國內專家學者多從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升級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說,無論國外還是國內的研究,總結起來我們看到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研究側重于關注金融集聚的作用,認為通過金融集聚可以帶來技術效應,從而有利于優化區域產業結構,進而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認為側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金融集聚的基礎性作用,認為一旦區域經濟社會的站遭到破壞,經濟活動的成本就會提升,就會出現金融集聚的瓶頸,阻礙金融集聚的發展。
因此,在本研究中,作者將金融集聚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一個復雜性高、層次多的開放性系統并以廣西自治區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借助于耦合分析方法,開展省域范圍的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關系的研究,以探討金融集聚與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律及特征,并期望以此為依據對區域經濟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的建議和對策。
二、耦合度測量方法
在本研究中,我們主要用耦合度來衡量廣西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關系。具體是指通過對廣西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衡量指標的耦合計算來獲得其耦合程度的指標,也就是耦合度。引言中已經明確了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是存在耦合關系的,我們此研究就是要計算二者之間的耦合狀況如何?對此,我們有兩個方面需要說明,第一就是本研究的計量模型根本目的是來測度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關聯性,而并非是來反映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聯系,也就是說二者之間相關關系的存在是我們計算耦合度大小的前提和基礎;第二是統計指標的一致性,是確保兩個變量發展程度計量準確性的前提。
根據現有文獻資料顯示,對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耦合度的計量資料較少。在本研究中,作者主要通過三個步驟來進行測量。第一,確定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各自的評價指標體系。當然,在具體的計算過程中,我們將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指標都進行了拆分,既有一級指標也有二級指標。;第二;根據指標體系的權重系數,分別得到二者的衡量指標值;第三,根據建構的耦合模型,計算出二者的耦合度,看其值在何區間范圍。一般而言,耦合系數的取值區間如表1所示:
根據過往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得知,區域發展作為金融集聚的空間承載,所以二者之間的相關性自金融業產生之日起就已經存在,因此,從耦合度來看二者的關系,其取值不會等于0.當然,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及金融集聚的不斷增強,二者之間的相關性會越來越高,但畢竟金融集聚是區域發展的一個方面,區域發展還包括政治、生態、社會等等其他方面。所以,二者也不可能達到完全融合,所以耦合系數也不可能等于1。根據以往的研究經驗,一般而言,當耦合系數處于(0,0.3]時,說明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相關關系初步建立,相關性較弱;當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耦合度處于(0.3,0.7]時,說明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明顯增強,但是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之間處于相互適應的調整階段;而當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耦合系數處于(0.7,1)時,兩者之間的耦合達到最高程度,彼此依存、相互協調,形成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一體化發展趨勢。
三、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實證分析
在本研究中,我們根據文獻資料的搜集以及專家咨詢的方法,并依據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動態關系分別確定了金融業與區域發展各自的指標體系,分別如表2和表3所示: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地,就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而言,廣西銀行業金融機構有15966.65億元,較于同期增長18.03%;貸款余額來看,為12355.52億元,較于同期增長16.05%。2013年末,甚至創下最高增量,同比分別增長13.97%和15.24%。就相關機構數量而言,境內上市公司擁有30家,證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各1家,證券營業部120家,期貨營業部33家,保險公司34家。就上市公司總股本來看,有197.74億股,總市值達到1367.25億元;保健服務網絡也在全區基本實現全覆蓋,2013年實現保費收入275.43億元。根據上述統計的資料來看,無論是從信貸額度增長變化情況還是從資產總額中的資產規模所占比率來看,廣西金融業對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伴隨中國與東盟貿易快速雙向增長和自貿區金融一體化進程的推進,廣西的金融集聚能夠帶來金融機構間的相互協作和基礎設施共享,有利于促進北部灣經濟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能夠通過提升金融資源的充分流動和配置效率,帶動周邊區域貿易增長、投資的擴大和經濟總量的提升。
在指標體系確定好之后,文章以2012年指標為基準年,以2013年為當年,分別計算得出了廣西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增長狀況,并根據各自表的權重得到各自指標體系的值。具體如表4和表5所示:
通過加權計量可得,廣西金融集聚指標值為0.1347,區域發展指標值為0.1694,則可計算出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耦合度約為0.3041,介于0.3和0.7之間。根據表可知,廣西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關聯程度一般,仍處以磨合階段。通過對比金融集聚與區域發展的指標值可知,就廣西而言區域發展水平高于金融集聚水平。
四、結論與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可知:廣西在金融集聚方面還比較薄弱,由于處于剛起步時期,能力還不是特別強。基于此,總體而言,廣西應該夯實基礎,加強金融行業與實體產業之間的聯系。具體而言:
(一)注重改善金融生態環境、提高區域金融競爭力
就金融發展環境的影響因素而言,一般都是從軟環境和硬環境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就廣西的實際情況來看,在軟環境建設方面,主要是從制度層面出發,建立健全規范和完善的金融市場體系,對政府行為進一步規范,創造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競爭環境,讓不同所有制企業平等競爭,以提升金融集聚網絡的穩定性和競爭活力;在金融監管方面,提高并完善金融監管的手段和水平,建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金融監管體系并消除盲點;在經營模式方面,進一步打通業務網絡渠道,促進不同金融機構之間建立相關網絡關系。在硬件建設方面,首當其沖的就是信息網絡體系的提升,要綜合考量其系統性、多層次和覆蓋廣的特點,亦能夠從服務效率上通過信息流程的改變和重組進行提升;硬件的另一個層面就是金融的基礎設施,除了辦公環境和辦公設施設備的優化之外,電信、電力和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也都應該以國際標準為依據進行提升。
(二)發揮“一路一帶”對廣西金融集聚的網絡能級。
未來廣西如果要擴大金融集聚區規模,必須著眼于合理的空間布局和規劃,促進集聚形態的優化以及輻射能級的提升。這本身既是金融行業發展的特點,而且對降低交易成本也有積極意義,甚至能夠在區域金融品牌方面都能做出有益的嘗試,類似華爾街、倫敦等成功案例。當然,根據目前的政治經濟發展形式,隨著“一帶一路”的深度推進,廣西應當著重考量資本、貨幣、期貨和房地產等市場在“一帶一路”金融集聚的作用,力求打造一個品牌。
(三)重視金融創新
實現金融也快速發展及其有效的途徑就是對金融產品、服務和組織進行創新。就廣西而言,應當大力推進金融機構與高等院校、社區和集聚園區的融合,推動相關機構在咨詢、培訓和技術領域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及金融產品多元化共同發展。在金融產品領域,在對現狀不斷完善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在服務領域,注重新領域、新范圍和新方式的不斷創新,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甚至在個性化金融服務方面也能夠大力拓展。
參考文獻
[1]黃榮.國際金融中心評價指標的實證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6).
[2]劉紅.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的增長效應和輻射效應研究[J].《上海金融》2008(6).
[5]黃解宇.金融集聚研究綜述[J].《工業技術經濟》,2008(1).
[4]劉軍等.金融集聚影響實體經濟機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7(4).
作者簡介:廖皓杰(1980-),男,廣西南寧人,博士,廣西財經學院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金融集聚、企業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