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摘 要】低碳經濟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以及低排放為基礎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及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文章首先分析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困境,在此基礎上從發展意識、發展模式與發展技術三個維度探索低碳經濟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低碳經濟;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意識;發展模式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表現在農產品產量增加、農產品結構豐富、農業發展模式優化、農民收入提高以及新農村建設發展等方面。然而,我們在肯定農業經濟發展成果的同時還必須認識到農業資源不足(勞動力、土地、水資源等)、生態環境惡化、農業污染增加以及資源消耗過快等阻礙農業進一步發展的問題,因此在低碳經濟的背景之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勢在必行。這里需要說明的是,雖然低碳經濟的發展理念提出已久,但是大都應用于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之中,該理念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應用與體現較少?;诖?,文章首先分析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困境,在此基礎上從發展意識、發展模式與發展技術三個維度探索低碳經濟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
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困境
(一)農業資源不足問題
首先,農業資源不足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業經濟可以持續發展的現實障礙之一。需要說明的是,有兩類資源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自然資源與非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包括水、土地、能源、作物等等,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可用)水資源不足(或水資源污染嚴重)、土地退化、能源減少等問題,農業資源投入的減少必然會對農業生產或農業經濟造成相當的沖擊。此外,非自然資源是指包括人力資源、農業機械、化肥、農藥以及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在內的農業資源。雖然伴隨科學技術的發展,通過對農業機械、化肥、農藥等資源的改良能夠極大促進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但是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與幼齡化又形成了新的挑戰。
(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
其次,除了農業資源不足問題,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同樣是制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障礙。生態環境惡化問題與農業資源不足問題類似,都是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者為系統性的問題,而后者僅為農業投入側的問題。具體而言,工業污染(工業“三廢”)、農業污染(化肥、農藥污染)以及生活污染(包括城市和農村)都是造成農業生態環境惡化的誘因,同時生態環境惡化所帶來的后果也是極其嚴重的,不僅惡化了農業經濟發展的生態基礎與環境基礎,而且對農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都造成了相當程度的威脅。
(三)發展模式瓶頸問題
最后,從根本上來說,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為發展模式的瓶頸問題。改革開放以來,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為特征的農業生產方式逐步喪失發展潛力,以單純發展農業和工業為主的產業發展道路具有很強的負外部性,同時伴隨我國農業經濟漸進式的改革進程,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已不能滿足新興發展理念(低碳發展理念)的要求,即傳統模式已進入瓶頸階段。因此,將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建立在低碳的基礎上,探索一條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迫在眉睫。
三、低碳經濟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農業經濟低碳發展意識
首先,低碳經濟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需要強化農業經濟低碳發展意識。具體而言,低碳經濟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以及低排放為基礎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諧發展及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各級政府、各類型農業企業以及農村勞動力都需要具備低碳發展意識,摒棄以往陳舊的發展理念,將低碳發展模式放在突出位置。政府需要從制度與政策入手,制定符合不同地區農業實際情況的產業政策、農業生產政策以及農村發展政策。農業企業需要在政府的規制下做出最優的投資策略、生產策略以及銷售策略,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以及提高能效的基礎上實現利潤最大化。
(二)建立農業經濟低碳發展模式
其次,低碳經濟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還需要建立農業經濟低碳發展模式。具體而言,構建農業經濟低碳發展模式需要進一步調整與優化農業資源、農業生產、農村產業以及農村發展的結構與方式,政府需要深入挖掘當地的比較優勢,根據資源稟賦(包括自然與非自然)制定最優的發展策略。最為根本的是,政府需要重新審視原有發展策略的優勢與不足,以低碳發展為前提,以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為核心,不斷優化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與方式。同時,農業經濟低碳發展模式的構建同樣離不開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模式的輔助,堅決避免耗能大、排放高、污染嚴重的產能向農村轉移,堅決杜絕出現先污染再治理的情況發生。
(三)提高農業經濟低碳發展技術
最后,低碳經濟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還需要提高農業經濟低碳發展技術。毫無疑問,低碳發展理念在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起基礎性與主導性的作用,發展模式(包括制度、政策與道路)起決定性的作用,而低碳發展技術則起到推動性與保障性的作用。其一,政府需要大力倡導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減少工業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效益;其二,企業或非營利性結構需要加大研發新型農藥、肥料、能源、灌溉技術以及“三廢”處理技術的力度,大力發展高效立體農業;其三,政府以及社會還需要積極培養新型農民,樹立科學生產的理念,幫助農業勞動力掌握綠色農業生產技能,從而實現科學、有效的農業經濟低碳發展之路。
四、結束語
綜合全文可以發現,根據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現狀與困境,運用低碳經濟理念轉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具有極端重要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前提為各級政府能夠深入把握各地區農業發展的現狀,找出制約農業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與癥結所在,提高農業生產、農民增收以及農村發展的潛力。最為根本的是,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需要以強化低碳發展意識為前提,將低碳發展模式放在突出位置。同時,在此過程中還需要以低碳發展模式與發展技術為保障,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殿安,王鳳羽.低碳經濟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1(12).
[2]凌紅.低碳經濟背景下轉變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研究?——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09).
[3]錢純海,李安成,劉允.低碳經濟時代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問題研究——以太和縣為例[J].投資與創業,2016(09).
[4]程克群,馬友華,欒敬東.低碳經濟背景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的創新應用——以安徽為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0(22).
[5]低碳經濟模式對我國農業產業的影響與未來農業生產的發展趨勢[J]. 王子軍,張海清,吳敬學.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1(05)
[6]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耦合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狀況分析——基于1995—2011面板數據[J]. 劉麗偉,高中理,周蜜. 甘肅理論學刊. 2015(05)
[7]以生態和諧理念為指導 轉變中國經濟發展方式[J]. 劉先春,劉瑩瑩. 經濟研究導刊.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