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詳細分析了刑事錯案產生的證據因素,包括偵查機關取證不規范、訴訟證明標準的模糊、證人出庭作證規則不足。針對分析的原因提出了三點預防錯案的具體建議,即禁止非法取證,強化訴訟證明標準,完善證人的出庭作證制度,希望能對學者們的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刑事錯案 非法取證 證明標準
證據學語境下的“刑事錯案”指公安、檢察、審判等司法機關在處理刑事案件時,對證據的獲取、證據的適用過程中違反了證據規則或缺乏完善的證據規則可以適用,從而導致案件出現錯誤。刑事錯案不僅使司法權威遭受損害,更使社會不穩定。因此本文對刑事錯案的成因從一個新的角度去深入研究。
一、刑事錯案產生的證據因素分析
(一)偵查機關取證的過程不規范
刑事訴訟中,偵查人員在收集證據的過程中要確保獲取確切、充分的證據,將案件的事實證明清楚,從而保證指控犯罪嫌疑人,為檢察機關的審查起訴,法院的庭審提供合法有效的案件事實材料。如果偵查人員在取證時侵犯了當事人的正當合法權利(包括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就不能得到客觀合法的證據去參與法庭的舉證、質證,也不能讓審判人員公正認定證據,做出正確的判決。所以,我們應當總結分析偵查取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健全取證制度,減少錯案的發生。目前我國刑事偵查取證中存在下列幾個問題:
1.刑訊逼供和暴力取證現象存在。取證是指調查人員為了揭示案件真相或證明事實主張,而依法展開的收集證據、初步審查證據以及保全證據的專門活動。取證中有一項內容是訊問,它是指執法人員或司法人員為了查明和證明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的事實,依法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違法嫌疑人進行的審查和詰問。訊問是執法人員或司法人員的一種職務行為,必須嚴格依法進行。可見,對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必須建立在自愿、自由陳述的基礎上,若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刑訊逼供,不僅會損害當事人的身心健康,還會無辜冤枉好人,放縱壞人。在我們國家,辦案人員為獲得支持自己認識的證據而不惜采用不正當的甚至違法手段,嚴重侵犯公民合法權利,產生程序不公。
2.采用誘供、騙供的方式獲取言詞證據。在司法實踐中,偵查人員會采取一些欺騙、隱瞞、威脅和引誘的方式獲得證據。這樣會使犯罪嫌疑人甚至證人因受到現實危險而提供了虛假無效的證據,導致錯案的發生。
(二)訴訟證明標準的模糊不清
我國的《刑事訴訟法》第53條規定了訴訟證明標準。但該規定只是規定了證明標準的實質內容,對證明標準的概念并沒有準確的界定,概念不確定必然會不利于司法工作人員的辦案。在具體案件的司法證明活動中,司法證明的目的不是必須實現的,而司法證明的標準則必須是滿足的。同時,在刑事訴訟中,不同的訴訟階段,不同的證明對象證明主體都適用統一的訴訟證明標準,這會違背認識規律,且不合實際。我們仔細研究法條也可以發現,在證明活動中,大都強調案件事實的客觀方面和證據的客觀性,忽視了證明標準的主觀性,這就會影響到訴訟證明標準的適用。最后該證明標準在理解操作上也不方便,短短的幾個字幾乎貫穿訴訟的整個過程,尤其在審判階段,“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幾乎出現在大部分判決書中,沒有詳細的根據和事實,這樣的裁判肯定缺乏說服力,也極易導致錯案的產生。
(三)證人出庭作證規則的不足
在刑事訴訟活動中,證人是非常重要的訴訟參與人。證人證言是指證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事實情況向司法機關所作的陳述。它對于查清案件的事實情況,正確進行裁決有著重要的意義。
但在平常的司法實踐中,許多證人都不愿去出庭作證,這是一大問題。證人如果不出庭,檢察機關和辯護人就不能對其進行交叉詢問,他們想知道的東西就不能得到實現。證人證言的真實性,客觀性也不能得到保障,那么庭審就變為走過場,公訴方就會通過宣讀案卷筆錄主導法庭調查的過程,法庭的審判也就成為對案卷筆錄的確認。書面證言代替了出庭作證,對審判的公正造成極大影響。證人之所以不出庭作證是因為我國證人強制出庭作證制度、證人保護和補償制度的缺陷。
二、預防刑事錯案完善證據制度的對策
(一)禁止非法取證
首先,要加強司法隊伍建設,提高辦案的能力。司法人員違反法律的規定辦案,嚴重威脅著司法的公正。要從參加刑事訴訟辦案的主體切入,通過進行職業培訓,科學考核,合理有效監督機制,年度課題研究等手段,改正他們的錯誤司法理念,提高辦案人員的綜合素質,特別是偵查人員的取證能力,審判人員的運用證據裁判能力。
其次,要加強偵查階段的檢查監督。檢察機關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對司法行為有監督的義務和責任。目前我國出現的偵查機關通過刑訊逼供獲取證據有一部分原因是檢察機關沒有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偵查機關在獲取證據時我行我素,檢察機關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因而,要完善偵查階段的內外部監督,外部監督如黨紀監督和人大監督。內部監督如有權派員參與偵察的過程,處分違法違紀的人員等。
最后,應適當的擴大刑事偵查取證的主體范圍,減少非法主體取證的情況。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司法人員要依照程序收集各種證據,不能用非法手段獲得證據。同時只有承辦某一案件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和相關司法工作人員才有權詢問被害人。這樣狹窄的規定,使偵查人員往往在一些案件中沒有介入或深入調查,造成重要證據確實,影響案件認定。
(二)強化證明標準
1.確立明確并具可操作性的刑事訴訟證明標準。“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這樣的標準太空洞,不利于把握。不同的訴訟階段應適用不同強度的證明標準,這樣也便于操作。
2.堅持主觀和客觀相結合。在刑事訴訟的證明過程中,要重視客觀事實的認定,有利于防止主觀猜測的弊端。但這與科學證明不同,它是對過去發生的事實再一次認識了解的過程,這一過程要依照客觀證據,還要司法人員按經驗法則和邏輯規則對案件事實的實現再判斷。因此,刑事證明標準中應包含客觀內容,也要重視主觀因素。
(三)完善證人出庭作證制度
1.明確證人不出庭作證的后果。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證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作證時證人應擔的責任,但沒規定證言的證據效力。證人不出庭作證的后果應包括以下內容:證人本身的法律責任和證言的證據效力。因此,就證言的證據效力來講,應確立證人沒有正當理由拒不出庭作證情況下的書面證言排除規則。這樣可以遏制書面證言的膨脹,促進證人出庭作證。
2.明確的規定直接言詞原則。我國刑事訴訟法中一些規定也體現了直接言詞原則的要求,但并未明確規定。如47條的規定“證人證言必須在法庭上經過公訴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辯護人雙方訊問、質證,聽取各證人的證言并且經過查實以后,才能作為定案的依據。”為了避免實踐操作與該原則不符,應在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定這一原則,要求做出裁判的法官親自去審理,參加庭審的各方要以口頭陳述的方式質證,除非情況十分特殊,在庭審中也要以口頭方式提出證據。
參考文獻
[1]卞建林.鑄證據基石,促司法公正[J].法學雜志,2010(7).
[2]楊明.論輕重不同罪行的差別證明標準[J].當代法學,2010(6).
[3]劉憲權.克服冤假錯案應當遵循的三個原則[J].法學,2013(5).
作者簡介:江麗敏(1992-),女,山西人,山西財經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法學院,研究方向:經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