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能
【摘 要】神話,是人類各共同體集體創造、代代相承的一種以超自然形象為主人公、以特定宗教信仰為內核并為其服務的神圣敘事。在中國眾多神話中,藏族“獼猴變人”的人類起源神話有著獨特的民族性和進化的合理性。在藏族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以及信仰觀念的影響下,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起源神話。
【關鍵詞】藏族;獼猴變人;文化內涵
各名族的神話各具特點,主要是由于地理環境和思維習慣存在差異。其中,藏族的民族起源神話別具一格,在藏族人類起源神話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獼猴變人”神話,流傳于當地的土著說,該神話認為藏族先民出自神猴與巖山魔女的后代。成書于1388年的《西藏王統記》第七章,記載了關于藏族人種出自神猴與巖山魔女之情的神話,講述的是神猴在山中修行,遇巖山魔女請求與之結合,神猴不愿,巖山魔女使盡手段懇求他,神猴最終在觀音菩薩的指點下與巖山魔女結合,并生下六只小猴,這六只小猴是由六道有情死后前來投胎的,后來繁衍成五百小猴,得食香谷,逐漸演變成人類,成為藏族先民。
一、展現藏民族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根據人類進化的歷史,人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這是經過科學證實的,藏族“獼猴變人”神話雖然具有神話的神秘性,但它的人類由猿猴發展而來的內容卻符合了人類由猿猴進化的科學闡釋。“獼猴等食其谷實,皆得滿足,毛亦漸短,尾亦漸縮,更能語言,遂變成為人類。從此即以不種之香谷為食,以樹葉為衣。”形象地展示了一個人由猿猴進化為人的具體過程。具有了人直立行走,能語言,以衣蔽體的一般特征。藏族先民對猴到人進化關系的認識具有唯物主義的色彩,這種認識不是憑空出現的,當時藏地地理環境溫暖適宜,生活著很多的動物,有獅狼虎豹、鹿獐野羊、熊及各種飛禽,在這眾多的動物之中,藏族先民卻偏偏選擇了猴作為圖騰,并且把它與自己的祖先聯系在一起,作為圣物來崇拜。一方面,是因為猴與人類具有相似之處,從人類進化的過程來看,當時的原始人類雖然區別于猿猴,但還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這種相似性會讓人產生認同感,因此把獼猴作為人的同類來看待。另一方面,當時人對自然、對自身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的局限,他們以敬畏的心態看待周圍的一切,兇惡的猛獸會讓他們畏懼,而飛禽又讓他們感到遙遠,只有活動在森林里的獼猴與他們更為親近,從而使他們對猴群有著不一樣的感情,這是藏族先民對人與自然關系進行思考之后做出的關于人類起源問題的闡釋。
二、記錄著藏族早期的生活歷史
藏族獼猴變人神話記錄了藏族先民早期的社會生活情況,記錄了藏族先民的勞動生活情況和社會關系構成,藏族先民通過神話記載把當時的社會狀況反映出來。
“然果實已盡,又無其他食物。父母雖未取食,尤問其父,將何為食。又問其母,將何為食。高舉雙手,狀至凄慘,蓋乏于食也。”當食物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生存需要時,藏族先民開始尋求一種更加先進的生產方式——自耕自種,父猴對食物的尋找反映出人類對新的生產方式的探索,是人類征服自然的意志和行為,在傳說中,青稞、小麥、豆、蕎、大麥是由圣者賜予的,據《西藏王統記》記載:“爾時圣者起立,從須彌山縫間,取出青稞、小麥、豆、蕎、大麥,播于地上。其地即充滿不種自生之香谷。于是父猴菩薩引領猴兒,來于其地,并授予不種自生之香谷,命其食之。”
三、蘊含著藏民族的信仰觀念
神話蘊含著一個民族的信仰道德文化觀念,我們可以從獼猴變人的神話中探索出藏民族的文化信仰觀念,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猴圖騰的崇拜,二是對佛教的信仰。《柱間史》記載:“雪域吐蕃之地,其上部三界為雪山、巖山和片石山所環抱,這里出沒著獅狼虎豹等各種食肉猛獸和鹿獐野羊等各種食草動物;中部三界為草山、石山和森林所環繞,這里生息著巖魔女、猿猴和熊等有情旁生之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藏族先民生活的地方當初是氣候宜人、植被豐富,有大量的猴群在活動的,這樣的地理環境使“猴”與“人”的關系更加貼近,為“獼猴變人”神話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在考古發現中,也證明了藏族先民對猴圖騰的崇拜。“1990年在對拉薩曲貢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一件異常罕見的附著于陶器上的猴面貼飾,雕刻的猴形象逼真,造型生動。這件猴面貼飾顯然非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品,當與曲貢人的精神生活及某種祖先或靈物崇拜有關。這件猴面貼飾的發現,表明猴與藏地遠古人群的精神生活發生聯系的時間尚早,至少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從這一事實看,獼猴與羅剎女結合繁衍藏人很可能是源自于一個土著的、非常古老的傳說。”
四、體現藏民族的民族審美觀念
在“獼猴變人”的神話傳說中,反映出藏民族對善的追求,他們的善,是對生命的寬容,對人性的肯定。藏民族以善為美的民族審美觀念,不僅是對善行的贊美,更是以一種悲憫、寬容的心態對待惡,巖魔女的身上帶有惡性,是惡的象征,神猴與圣者都能以悲憫、寬容之心去對待他,為了成全巖魔女的心愿,神猴甚至打破戒律,放棄修行,與巖魔女結為夫婦,他們是善的象征。
在神猴與巖魔女的后代中,父系的后代是恭謹良善的,母系的后代是自私暴虐的,這也是善惡的對立,但他們是能共存的,善惡不一定要對立爭斗,以善化惡,這體現出藏民族更看重的是個體生命,從生命、人性的角度出發,尊重個體生命的原欲,由此沉淀下來的是藏民族“以善為美、以善化惡”的民族審美趣味。
五、結語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就說過,神話“是原始信仰與道德智慧上實用的特許證書”。“獼猴變人”神話產生于藏族由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時期,是藏族先民依據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來解釋民族起源的,依托于藏族先民實際的社會實踐勞動,蘊含了藏族大生命的原欲與智慧——“人”與“善”,它探尋的是人的由來、生存、勞動、發展以及生命的哲學理論。
藏族的“獼猴變人”人類起源神話是藏族先民在原始時期對自然和本民族起源的認識,藏族先民用感性的方式解釋了本民族的由來。具有濃厚的圖騰崇拜和宗教色彩,“獼猴變人”的人類起源認知具有人類進化史的合理性,極具唯物色彩,經過佛教思想的改造和影響,更具包容性,折射出藏民族“以善為美”的民族審美觀念,在藏族的歷史和文化中,“獼猴變人”的神話傳說具有不可撼動的文學和歷史價值。
【參考文獻】
[1]索南堅贊:《西藏王統記》,劉立千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2]盧亞軍譯注:《西藏的觀世音》,甘肅人民出版社,2000年;
[3]佟錦華:《藏族民間文學》,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
[4]石碩:《藏族族源與藏東古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5]劉守華 陳建憲 主編:《民間文學教程》,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6][英]馬林諾夫斯基:《原始心理與神話》,載《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李安宅譯,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
[7]拉巴群培:《藏族古代文學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
[8]李澤厚:《美的歷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9]陳建憲:《神話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10]呂微:《神話何為——神圣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