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怕寫,教師怕改。如何讓批改有效而又高效,關鍵在于引領學生參與。讓學生組成“伙伴編輯”互批作文的方法,不僅將教師從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來,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研教改中,還能讓學生多寫多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能力。就教學改革創新而言,可謂是“一石三鳥”。
關鍵詞
伙伴編輯 小組合作 學生互批 完善升格
作文,在現實教學活動中可謂是學生怕寫,教師怕改,正如魏書生老師所說:“教兩班課,每班作文都收上來,就是兩座大山。”魏書生老師的這句話,真實地說出了批改作文的難度,道出了一線語文教師的心聲。如精批細改,高付出,低回報,得不償失;如放棄評改,放任自流,學生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
語文教師需打破常規,尋找新的模式,提高效率。筆者認為把學生組成“伙伴編輯”,互批作文不失為一種讓批改更有效的方法。
何為“伙伴編輯”互批作文?指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批閱小組為單位,讓學生相互找出作文的優缺點,相互交流,形成伙伴編輯關系,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開展“互批作文”教學活動并不簡單,為開展好這項教學活動,確保理想的效果,筆者努力遵循以下操作規則:
一、以點突破。誘發學生批改作文的興趣
作文教學中,學生往往認為寫作文是自己必須完成的一項令人煩惱的學習任務,而批改作文那是老師的事,與自己無關。大部分學生拿到作文后,先看得分,然后看評語,就結束了。不思考老師為什么這么批,我該如何修改提升。教師的精批細改完全埋沒了,真可謂徒勞無功。
怎樣打破常規,既減輕教師負擔,又能讓學生積極參與?筆者認為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互相批改作文,讓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由受動者變為施動者,成為名副其實的主角。學生心理上產生了一種新的興奮,定能激發其參與的興趣。萬事開頭難,首先要以點突破。我班有一學生怕寫作文,能拖則拖,理由永遠是“沒東西可寫”。為此我花了很長時間跟他聊天,問他最近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人和事?他想了想說“我最喜歡在湘西旅游的那幾天”,他把旅游的過程娓娓道來,而且還有點思想:渴求寧靜。于是我設計了一道作文題“當繁華的喧囂來敲門”,他這次很快完成,由于是寫自己的經歷,有話可寫,寫得比較順暢。但聯系作文題,仔細推敲會發現該文主要記敘了自己旅游的經歷,未切題,也未能寫出“繁華的喧囂來敲門”時我的心理變化,未能審清題目里的隱性要求。記敘中重點不突出,詳略不當,主題不集中。于是我以這篇文章為范文,組織學生討論,學生把該文優缺點一一指出,并提出修改建議:開篇點題,直接切題,詳寫我的心理變化:惶惑——入迷——向往——安恬。把我對“繁華的喧囂”的心理感受和態度表現出來,從而使主題更明確。
經過多次修改,個人認為改文不失為一篇佳作,于是推薦到校刊上發表,同學們感到驚詫,小作者和家長驚喜萬分,我用事實讓學生們知道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然后我讓班上擅長寫作的學生嘗試互批作文,共同商議,發揮大家的智慧修改作文,定稿后投稿,連續有幾篇被校刊錄用,同學們激情高漲,再也不怕寫作文,更喜歡批改作文,誰的文章發表了,都要看一看說一說“文章里有誰的智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互批互評活動的嘗試,激起了學生的寫作和修改的興趣。
二、全員參與,循序漸進推進互批模式
少數同學嘗試成功,還不是成功,還需全員參與。我就把學生的作文放在語文課上互批互評,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安排批改項目和內容。
1.合理編組。請班主任配合,排座次時兼顧學生的寫作水平,前后四人組成作文批閱小組,各組寫作水平相當,由作文水平高的學生當組長。
2_出示目標。投影作文評改標準,分常規標準和新增標準。常規標準包括作文字數和書寫,以及字、詞、句和標點的運用。新增標準根據本次作文的要求設定,如立意、選材、結構、表達、遣詞造句等。例如蘇教版第四冊第四單元作文“寫人記事突出中心”,根據訓練要求我設立了三個新增目標:①編寫提綱,謀篇布局;②中心明確,詳略得當;③有細致描寫,人物有個性。各項設定分值,開始側重常規標準,學生常規要求達標后,緊扣本次作文訓練目標,加大新增標準分值,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性評改,逐步引導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文。
3.導引示范。首先,我選出十篇(根據小組數確定)作文較好的學生的作文,讓他們交換修改,按照批改目標寫好眉批總批。改后,我逐本翻閱,好的給予肯定和鼓勵,不妥之處打個記號,讓他們再思考修改。改后,每組分發一本,由組長組織交流商討,借鑒成功之處,鼓勵發表不同意見,在全班交流。
4.學生互改。作文批閱組長發作文本給組員,組長調控好互批對象,大家仿照批改。訓練一段時間后,嘗試讓中等水平的學生交換修改優等生作品。此后形式多樣化,可以前后互批、同桌互批、男女生互批、朋友互批、班級交換批閱等等,總之防止固定模式讓孩子激情冷卻。
當然自始至終要格外關注作文較差的學生的修改。一方面他們因為自己的作文水平差,擔心別人嘲笑自己;另一方面因為作文理論知識的欠缺,自己不知如何評改別人的作品。筆者認為無須回避這種情況,必須讓他們知道只有正視自己的不足才能快速成長。事實證明,如組織得當,在互批過程中不但不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反而可以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因為自己的文章要給同學批改,為了得到同學的認可,就會迫使自己認真對待,努力寫出好文章讓同學欣賞,這樣也避免了為寫作而敷衍了事的現象。同時,在修改作文的時候,為了防止出現修改不當、評語失誤的現象,他們必然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寫作和評改文章的相關知識,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當然在組織互批時,要多留意他們,如有問題,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
5.總結交流。組長組織交流,推薦佳作,分析存在的問題。教師選擇較典型的需要修改的習作重點段,利用多媒體投影或制作課件,與學生共同討論習作例段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修改。對于學生提出的修改處與修改方法,引導學生暢所欲言,言之有理有據。教者要善于辨析,找有共性的文章,集體修改,將修改前后的兩段短文同時出示,讓學生從中領悟批改方法,把學到的方法遷移到自己的作文中進行自改和互改。
筆者還常鼓勵學生與自己作文的批閱者磋商探討,以便對問題的認識更加清晰。同齡人之間的思想接近,容易溝通,互相評改文章,取長補短。這正如孔子言:“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道理。這樣就從根本上消除傳統作文批改中的弊端,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兵教兵,取長補短,相互提高”的目的。
6.完善升格。也許是青少年的好奇心,他們對閱讀他人的文章有濃厚的興趣,對自己找到別人文章的不足和寫上評語而感到得意。因而學生在互批作文的過程中,大多比較關心別人的文章,評語也寫得認真,被批改者更會認真關注評語,對它進行反復琢磨和研究。互批完成后的作文回到學生手中時,學生都會迫不及待地去看。對照批語,再仔細讀自己的文章,對所存在的問題就了然于胸了。之后,根據新的理解修改文章,文章必然會變得更加完善。
學生不僅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更希望被更多讀者了解、欣賞。筆者把質量好的都打印出來,張貼在班級的作品展示區讓學生閱讀、品賞、對照、仿寫。讓典型引路,同學問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完善升格。
在作文教學中采用讓學生組成“伙伴編輯”互批作文的方法,不僅將教師從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來,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教研教改中,還能讓學生多寫多練,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和表達能力。就教學改革創新而言,可謂收到“一石三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