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在診斷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價值。方法:選擇2015年8月-2017年4月間在本院兒科確診為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兒61例,其中30例患兒采用血常規檢測,即為對照組,31例患兒采用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即為實驗組,對比分析兩組患兒臨床檢測診斷檢出率。結果:對照組白細胞數為7.23±1.65×109/L、中性粒細胞為3.51±0.92×109/L、陽性檢出率為60.00%、腸炎感染率為44.44%、肺炎感染率為22.22%、腦膜炎感染率為16.67%、泌尿系統感染率為16.67%;實驗組實驗組白細胞數為9.03±1.32×109/L、中性粒細胞為4.53±0.66×109/L、陽性檢出率為93.55%、腸炎感染率為44.83%、肺炎感染率為24.14%、腦膜炎感染率為17.24%、泌尿系統感染率為13.79%。即兩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采用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手段,具有檢出率高的優勢,應加大臨床推廣力度。
關鍵詞:超敏C反應蛋白;血常規;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
細菌性感染作為嬰幼兒常見多發病,在嬰幼兒疾病致死率、發病率中均占據首位。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早期發病中,臨床癥狀尚未明顯,但其病原體可分為細菌感染和微生物感染,如霉菌和螺旋體、原蟲與衣原體等,而疾病感染類型涉及肺炎(多發于5歲以下小兒,肺炎病因較多,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與支原體感染)和腸炎(春夏秋為高發季節)、泌尿系感染(年齡較大患兒,常見尿頻、尿急與尿痛等,而3歲以下小兒,多為全身發病,如發燒和吃奶不好等)與結核感染。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基于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成為該病臨床中診斷的關鍵措施、標志物[1]。針對此,收集本院2015年8月-2017年4月間于兒科確診為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兒61例為研究對象,分析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在診斷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的價值,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7年4月間在本院兒科確診為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患兒61例,其中30例患兒采用血常規檢測,即為對照組,31例患兒采用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即為實驗組。其中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最小年齡為1個月、最大年齡為10歲,平均年齡為(3.8±0.9)歲。實驗組男18例、女13例;最小年齡為3個月、最大年齡為10歲,平均年齡為(3.7±0.7)歲。兩組患兒在一般資料對比中,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檢測方法
對兩組患兒均采集靜脈血,分別實施血常規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用膠體金法,試劑選擇基蛋白生物全量程C反應蛋白[2];血常規檢測儀器為sysmex XT-1800i。
1.3診斷標準
結合實驗室檢查與影像檢查結果,以出院診斷為診斷標準。
1.4 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實驗數據予以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 ”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X2檢驗。以P<0.05,證明數據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血常規檢測對比
對照組白細胞數為7.23±1.65×109/L、中性粒細胞為3.51±0.92×109/L;實驗組白細胞數為9.03±1.32×109/L、中性粒細胞為4.53±0.66×109/L。即兩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檢出率對比
對照組患兒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陽性檢出率為60.00%,陰性檢出率為40.00%;實驗組患兒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陽性檢出率為93.55%、陰性檢出率為6.45%。即兩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類型對比
實驗組患兒腸炎感染率為44.83%、肺炎感染率為24.14%、腦膜炎感染率為17.24%、泌尿系統感染率為13.79%;對照組患兒腸炎感染率為44.44%、肺炎感染率為22.22%、腦膜炎感染率為16.67%、泌尿系統感染率為16.67%。即兩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嬰幼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完全發育,當發生外界病菌、自身病菌侵襲時,易引起細菌性感染性疾病,如細菌、病毒與支原體等病菌的侵襲。而病菌類型的差異,對患兒疾病癥狀、治療手段的選擇也明顯不同。由此,快速檢測對疾病診治、患兒健康等具有顯著作用[3]。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中,呼吸系統、泌尿系統與胃腸系統屬于常見感染系統,由細菌感染而引起的比例為50%,當小兒患有感染性疾病時,多數表現為消瘦、營養缺乏和貧血、消化性潰瘍、消化道出血等,僅少數患兒癥狀為萎縮性胃炎與胃癌。
超敏C反應蛋白(高敏C反應蛋白,)作為血漿C反應蛋白,屬于經肝臟合成的全身性炎癥非特異性標志物,而實驗室更是借助超敏感檢測技術的運用,對低濃度C反應蛋白予以精準測量,不僅有助于試驗結果的準確度、靈敏度的提升,還可對低水平炎癥指標予以區分。即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作為現階段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診斷常見手段,具有檢出率高、操作簡便的優勢,在臨床診治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4]。而且,超敏C反應蛋白標本用量少,可以與血常規共用一管標本,也非常容易讓家長接受。
超敏C反應蛋白檢測陰性標準為C反應蛋白小于10mg/L;陽性為大于10mg/L。C反應蛋白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在機體損傷6-8h時,可上升至20倍-500倍,C反應蛋白半壽期僅為1天,待致病因素消除后,該指示蛋白可恢復至正常標準,對臨床治療效果的觀察具有較強的參考價值。結合小兒年齡變化因素,機體白細胞數、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均存在明顯變化,即新生兒白細胞數為15-30×109/L,3-4d后縮減至10×109/L,持續90d后,恢復至成人水平;新生兒中性粒細胞為6-28×109/L,7天后縮減至5×109/L,6-9天后中性粒細胞數和淋巴細胞數基本持平;新生兒淋巴細胞為70%,待2-3歲,其比例會有所降低,而中性粒細胞數呈現明顯增加,待幼兒4-5歲時,二者細胞數基本吻合,呈現2次交叉曲線[6]。鑒于這一原因,小兒感染性疾病血常規往往不能準確反應機體狀況,延誤病情。
在本次研究試驗中,由于對照組患兒采用的血常規檢測,其各項指標為:白細胞數為7.23±1.65×109/L、中性粒細胞為3.51±0.92×109/L、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陽性檢出率為60.00%,陰性檢出率為40.00%、腸炎感染率為44.44%、肺炎感染率為22.22%、腦膜炎感染率為16.67%、泌尿系統感染率為16.67%;但實驗組患兒采用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其各項指標為:實驗組白細胞數為9.03±1.32×109/L、中性粒細胞為4.53±0.66×109/L、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陽性檢出率為93.55%、陰性檢出率為6.45%、腸炎感染率為44.83%、肺炎感染率為24.14%、腦膜炎感染率為17.24%、泌尿系統感染率為13.79%。即兩組患兒各數據間對比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采用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手段,具有檢出率高的優勢,可加大臨床推廣力度。
參考文獻:
[1]穆孜智.探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中白細胞計數聯合檢驗在兒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34):140-141.
[2]蔣麗.超敏C反應蛋白和血常規聯合檢測對小兒肺炎的診斷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4,23(7):118-119.
[3]陸中華,殷大池,姜長安.超敏C反應蛋白聯合血常規對于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價值[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20):149-150.
[4]黃尚健.超敏C-反應蛋白結合血常規檢測在新生兒細菌感染性疾病中診斷價值[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31):4718-4719.
[5]高艷紅.hs-CRP、血常規聯合檢驗對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診斷價值觀察[J].醫學信息,2016,29(10):255-256.
[6]陳銳,張丙宏.降鈣素原及超敏C反應蛋白與常規炎性標志物在小兒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7):1891-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