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黃自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音樂史上富有愛國民主情懷的作曲家,他的藝術歌曲不僅在今天的音樂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于中國藝術歌曲的未來發展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玫瑰三愿》是黃自藝術歌曲創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至今仍是許多歌唱家演唱會的必唱之作。本文主要從作曲家黃自的藝術歌曲創作及他的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音樂特征和演唱技巧幾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論述。
[關鍵詞]黃自;藝術歌曲;《玫瑰三愿》;音樂特征;演唱技巧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2-0061-04
一、黃自與藝術歌曲
(一)黃自生平介紹
黃自(1904—1938)江蘇川沙(今屬上海)人,20世紀中國愛國作曲家,也是中國音樂家中第一位系統傳授理論作曲的音樂教育家。黃自于1916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開始接觸西方音樂,并學習鋼琴和聲樂。1924年留學美國,在歐柏林大學攻讀心理學,同時選修了樂理、視唱聽寫和鍵盤和聲等音樂課程。1928年進入耶魯大學繼續學習鋼琴和作曲,1929年為懷念逝去的妻子黃自創作了管弦樂序曲《懷舊》,并通過這部作品獲得音樂學士學位。1930年擔任上海音專教授兼教務主任。他熱心于音樂教育事業,積極介紹西洋近代音樂理論。黃自工作之余還從事創作、理論等方面的活動,并先后擔任上海工部局音樂委員、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和中小學音樂教材編訂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化事業計劃委員會音樂研究會委員,創辦了全部由中國人組成的上海管弦樂團。抗日戰爭時期,黃自先后創作了《抗敵歌》和四部混聲合唱曲《旗正飄飄》等作品,為我國抗戰時期音樂創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1932年—1935年,黃自和應尚能、張玉珍、韋瀚章等人一同編寫音樂教材《復興初中音樂教科書》,穩住了中國音樂發展走向,對當時音樂教育有重要影響。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黃自辭去教務主任職務,集中精力從事教學并編寫《音樂史》及《和聲學》兩部論著直到病逝,因此黃自的一生對我國現代音樂文化的發展和造就專業作曲人才等方面做出了顯著貢獻。
(二)黃自藝術歌曲創作概述
黃自的音樂創作無論在題材還是在體裁上涉及的面都比較廣泛。他的音樂作品工整嚴謹,旋律簡潔流暢,線條清晰,層次分明,風格典雅精致。在他短暫的創作生涯中為后人留下了90余首包括交響樂、室內樂、鋼琴復調音樂、清唱劇、合唱、獨唱、教材歌曲等多種體裁形式的音樂作品,其中最重要而且數量最多的是聲樂作品,在聲樂作品中最有影響力的又當屬藝術歌曲。黃自藝術歌曲的創作,是將西方國家藝術歌曲的創作技法融入中國音樂傳統中所形成的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形式。黃自創作藝術歌曲時還重視音樂與歌詞的結合,善于用優美的語言表現詩的意境,他倡導音樂創作走民族樂派的道路,探索音樂的民族風格。
黃自在中國創作的74首聲樂作品中,歌曲《本事》《卡農歌》《西風的話》等表現了少年兒童熱愛生活的童趣和純真無邪的天性。《花非花》《燕雨》《踏雪尋梅》《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等被廣為傳唱,在音樂會的演出中也經常被選用。雖然他的藝術歌曲在聲樂作品中占的比重非常小,但每首歌曲都富有細膩的情感和值得考究的價值。黃自的獨唱歌集《春思曲HYPERLINK\"http://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123418753ss_c=ssc.citiao.link\"t\"http://baike.sogou.com/_blank\"》包括《思鄉HYPERLINK\"http://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64993026ss_c=ssc.citiao.link\"t\"http://baike.sogou.com/_blank\"》《春思曲》和《玫瑰三愿HYPERLINK\"http://baike.sogou.com/le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73421290ss_c=ssc.citiao.link\"t\"http://baike.sogou.com/_blank\"》三首作品,歌曲一經問世就受到廣大歌曲愛好者的喜愛而且世世代代久唱不衰。曲集中的最后一首是《玫瑰三愿》,也是黃自所創作的抒情歌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歌曲作于1932年,曲詞優美,情感描寫細膩,通過擬人化的玫瑰花吐露的三個愿望,激發人們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理想的追求以及對自由和幸福的渴望。在《玫瑰三愿》創作出來的十年間,一直被作為音樂學院聲樂系中國教材中女高音演唱曲的重點曲目之一,對于訓練氣息的均勻與練習聲音的柔和很有幫助,是我國現代聲樂發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二、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音樂特征
(一)中西結合的和聲創作
黃自在出國留學時研究了西方作曲家的技術,對和聲與音樂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一直主張創造中國自己的音樂和具有中國民間特色和靈魂的音樂。他的聲樂一般是西方國家技法的國有化。《玫瑰三愿》這首歌曲里有很多的三度重疊和非三度重疊的和弦結構,例如以三度、五度、二度和聲音程為基礎的和弦疊置及附加和弦音。在前奏的第一小節主要運用四級七和弦來創造出沉重憂傷的情境,從第22個小節開始,作者將歌曲轉為由升c小調向E大調過渡的調性,第25小節是一個建立在大調上的重屬導五六和弦,并用了附加大六度音,這個和弦也就是附加偏音變徵的羽和弦,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在歌詞“留住芳華”處使用四度音替代二度音等弱化功能性進行,與我國的民族音調完美融合。在當時這種作品也很少見,這足以證明黃自作為中國第一代專業音樂家所具有的極高的創新意識。作品雖采用了外國技術,但可以表達中國人的感受,并不是“外來味道”。也許有些技術太復雜多樣,也許有些技術太簡單了,但這并不影響技能和風格與表達的結合。(見譜例1)
(二)層次分明的曲式結構
《玫瑰三愿》的曲式結構層次分明,主要采用E大調,是一首無再現的單二部的曲式結構歌曲,黃自巧妙地把西方作曲技法與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融合在一起,旋律深情優美,歌曲的1至4小節是引子部分,5至12小節是A樂段部分,是由主題的移位、模進、擴展、變化而來。A樂段曲調是平穩的,力度較弱,情感細膩而安詳,是一幅不加任何修飾的白描,表現了玫瑰花溫柔典雅的性格。A樂段分為兩個相等長度的樂句,第二樂句對第一樂句進行了重復,并在第一樂句的基礎上提高了音域。13至28小節為B樂段部分,也是A樂段的展開部分。
《玫瑰三愿》的伴奏部分大多采用了柱式和弦伴奏音型。全區除第1、第3、第25小節是9/8拍,其他26個小節都是6/8拍,其中有28個小節右手部分都用柱式和弦平穩進行,左手在第1、2、4、5、6、9、10小節也運用了柱式和弦伴奏。這種柱式和弦伴奏音型的藝術手法使旋律聲部更加凸顯明麗,給旋律聲部穩定的支持,使旋律自然地推動性發展,沉重的柱式和弦的推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女性受封建社會壓迫的現狀。《玫瑰三愿》的伴奏樂句以主調織體的形式重復主旋律時將主旋律放在右手柱式和弦的高聲部陳述,第13小節以后右手轉化成功能性和弦推動進行,主旋律在右手沉重的柱式和弦覆蓋下忽隱忽現,體現了當時受壓迫的女性的社會地位。
(三)旋律與歌詞的完美結合
《玫瑰三愿》創作于20世紀30年代,詞作家龍沐勛在校園里看到玫瑰凋零的一幕而觸動思緒,寫下了這首歌詞,把憐惜之情寄托于玫瑰,作曲家黃自在歌詞中體會到了這種隱匿而堅強的情感后產生共鳴,為歌詞譜曲,并且賦予了更加深刻的憂國憂民情懷,使歌詞與旋律從內容到風格都結合得非常妥帖,旋律與歌詞的統一使得歌曲條理清晰,精致有序,歌曲演唱起來也較容易。
歌曲的第一部分從歌詞上看,屬于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寫到“玫瑰花,玫瑰花,爛開在碧欄桿下”,使人想象到大片玫瑰花枯萎凋零的場景,通過陳述的方式為后半部分做了鋪墊。從歌曲的旋律方面看,引子部分由四個小節的八分附點和切分音組成,烘托出傷感的氛圍,也為后面的部分做了鋪墊,在第四小節的最后一個八分音符處歌曲開始進入,節奏緩慢優雅,旋律簡單質樸很少有過多的裝飾,在“爛開在碧欄桿下”這句漸慢,旋律的起伏也比第一句更加的豐富,突出了強調的效果。
第二部分的歌詞使用第一人稱“我”,用擬人的方法通過“我”的語言來直接表達玫瑰的三個愿望,歌詞層層推進且直抒胸臆,傾聽更加親切,比上一段的氛圍更溫暖。第二部分的句幅拉寬,旋律以六度大跳為特征,激情難抑地用三個“我愿那”的排比句抒發了玫瑰花的三個愿望。當唱到“我愿那紅顏常好不凋謝”一句時,配合力度的加強,一氣呵成,將旋律進行至最高音,情感也達到頂點,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之后突然筆鋒一轉,旋律驟然跌落,由原先激動的情緒轉至柔板,懇切地唱出“好教我”三個字。結束時,又回到歌曲開始平靜的氣氛中去,以徐緩的速度、減弱的力度結束全曲,令人沉浸在“留住芳華”的美好意境中。
這首歌的伴奏,黃自使用鋼琴,并添加一個新的聲音——小提琴。 雖然鋼琴伴奏和小提琴協助在這項工作中只起到了旋律的作用,但是鋼琴支撐著主要的和弦,用小提琴仿制和解的方式回蕩著歌聲,使整首樂曲旋律抒情悠揚。
(四)速度與節奏的精準把握
《玫瑰三愿》的速度運用了行板(Andante),在黃自創作的所有藝術歌曲中“行板”的運用最多,“Andante”這個詞用作音樂術語是在17世紀,那時音樂只屬于宮廷和貴族階層,對于這種速度的解釋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第一方面是指思維節奏應當適應當時人們的生活節奏,不能像現代人的節奏速度一樣快;第二方面是指可以欣賞音樂的貴族階層生活的閑適從容。黃自在創作藝術歌曲時多運用行板速度的原因也有可能跟他自身儒雅高貴的氣質有關系。《玫瑰三愿》運用了以八分音符為單位的節拍類型,使音樂作品更具有豐富的表現力,作品中6/8與9/8拍子靈活運用,例如黃自為了使第二句“爛開在碧欄桿下”的音樂旋律裝飾得比第一句更嬌艷,短短的兩個小節拍子就變化了兩次,同時作品上下段不同的節奏音型以及弱拍起的旋律線條又為我們提供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風格特征。
三、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技巧
(一)咬字吐字
在歌唱中,咬字吐字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當歌唱者要表達一首蘊含著深刻思想感情的歌曲,而又沒有掌握一定的咬字技巧時,這種思想感情將只能毫無表現力,無法打動人心。因此只有“字清情深”才能把歌曲的思想感情完美充分地通過音樂形象傳達給觀眾。咬字通常分為“五音”(喉音、齒音、牙音、舌音、唇音)。每個漢字都分為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在歌唱中的要求一般是字頭要唱得短、輕、準;字腹延長,唱響元音;字尾收音要分明,歸韻收聲。
《玫瑰三愿》歌詞的韻轍屬于“發花轍”演唱的吐字要橫字吐豎,寬韻窄吐。收音方法是結氣收聲,所以要注意每一句句末的收音,切不要閉嘴收聲。例如歌曲中的“我”的咬字,如果聲音位置太靠后就容易形成喉音,聲音沒有光澤,要通過平放舌面的方法將聲音反射到硬腭的位置上。全曲的高音“紅”字,要準確地包住韻尾ong音,軟腭要堅持上提,否則會出現eng音,這樣字就容易被包到鼻腔里了。
對于歌曲演唱中咬字吐字的練習,每個人的嗓音條件、音色類型、發聲方式都各不相同,因而每個人應該針對自己的條件和特點有計劃地練習,并且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選擇不同的發聲練習是很有必要的。練習曲可以選擇各個母音結合不同的旋律來練唱,也可以在練聲曲上填寫歌詞來練習。發聲練習過程中,我們應該以自己的聲音效果和發聲器官肌肉適度的標準去調整自己的演唱方式。
(二)氣息控制
良好的呼吸是歌唱的源泉和動力,是歌唱藝術表現的手段之一,歌唱的呼吸就是在自然呼吸的基礎上,依靠橫膈膜與腹肌的對抗而產生的。在正確呼吸的基礎上,才能把歌唱的聲音傳得很遠,才能勝任歌曲中對音量、力度變化以及對情感的要求。呼吸的方法中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吸入的氣息量最多,有利于演唱者正確地歌唱,在歌曲演唱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歌唱的過程需要氣息的保持,以保證聲音的圓潤、自如。吐氣時小腹用力回收,始終保持吸氣的狀態,氣息被均勻地吐出,形成良性的呼吸循環,為歌唱打下堅實的基礎。
演唱《玫瑰三愿》時要盡量等每一句旋律完整地演唱下來再呼吸,不能每一小節呼吸一次,否則會使作品形象發生改變,應做到聲斷氣不斷。例如第13—16小節,如果氣息不夠的話,可以在第15小節“莫吹打”前面快速換氣。演唱歌曲前要先設計好氣息使用的分配,最佳狀態是整句演唱不換氣,而且最后還要有足夠的氣息支持不可虛軟下來,這樣才能使整首歌曲流動起來。
(三)情感處理
要想把歌唱好,“情”起著主導和統帥的作用,當然這也是需要演唱者在掌握了演唱的技術方法的情況下,否則“情是帶不出聲”的,更談不上“聲情并茂”了。在歌唱表演中,如果你的演唱情感豐富,將自己帶入歌曲的角色中,歌曲就會得到更好的效果。但在處理情感時,一方面要細心地體驗歌曲的感情細節,另一方面又必須用理智來控制這種感情,使它服從于音樂整體表現的需要。
《玫瑰三愿》中作者通過玫瑰花的三個愿望描寫出一位不甘命運,渴望美好生活的女子。所以在演唱時既要唱出那種被壓抑的心情,更要釋放一種追求自由卻又充滿畏懼的情緒。演唱第一段時情緒較為平靜,要唱出作者看到玫瑰凋零場景時的心痛惋惜之情;第二段中“我愿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這句情緒稍微激動一些,“吹打”有一個漸強減弱的標記,處理得當便可以顯現出玫瑰內心對于風雨的恐懼和吶喊。第二個愿望“我愿那愛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盡量帶一些懇求的語氣,歌唱中表達出內心的無助。在演唱到第三愿“我愿那紅顏常好不凋謝”(見譜例3)時應急切悲愴,情緒達到最高,在“不凋謝”處減弱減慢,為后面的低音做好準備,最后聲音跌入低音區,唱出最后結尾“好教我留住芳華”(見譜例4),此處要體現出演唱者內心美好愿望的表達,在愿望的背后又是對自己身世的傷感,引發聽者的深思和同情,歌曲演唱完之后給人們一種漸行漸遠、飄然而去的感覺。
(四)音色把握
音色是表現歌曲情緒情感的基本定位,不同的歌曲需要有不同的音色演唱。所謂不同的音色是指相對自己固有的聲音特點而言的變化。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每個人已經基本固定了自己的音色類型,而演唱的聲樂作品內容各不相同,所以會表現各種各樣的情緒情感,于是就有必要根據歌曲所表達的內容在自己相對固定的音色上做微妙的調整,達到符合聲樂作品需要的效果。通常情況下,想要表達出活潑開朗、幸福快樂、積極奮進的情緒情感時,應該選擇較明亮些的音色,喉嚨擴張的空間稍小一點,發出聲音的位置要靠前些。相反,要表現社會的黑暗殘暴、對死亡的恐懼、悲痛欲絕以及表達陰險等人物特點時卻要采用比較暗的音色。在歌曲演唱時要根據情感的深度調節出比較符合作品內涵的聲音。
演唱《玫瑰三愿》時開頭部分要盡量用柔美的音色演唱,進入到玫瑰的“三個愿望”時,第一個愿望情緒比較激動,所以音色明亮一些,第二個愿望演唱時比較柔美,音色控制得暗一些,第三個愿望演唱時最賦予激情,所以音色要最明亮,結尾句音區較低,演唱委婉,音色需要暗下來,使歌曲在舒緩漸弱中結束。但在正式歌曲的演唱中,歌唱發聲的基本狀態不能改變。
結語
黃自先生將西方的作曲技法與我國民族音樂特色巧妙地結合,創作出了一首首世代傳唱的優秀音樂作品,為我國的音樂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章中所研究的藝術歌曲《玫瑰三愿》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一首。黃自先生使我明白藝術創作貴在創新,沒有了創新精神的藝術創作是無法永遠存留的。通過欣賞和了解《玫瑰三愿》這首歌曲后,深切感受到了作者所表達出的對當時社會上歧視婦女、侵犯她們正當權益的不公正行為的不滿,以及對受欺凌的弱者的同情。由此看來,一首優秀的藝術歌曲不僅能給人們帶來聽覺上的享受,還能帶給人們更多的心靈的觸動。只有理解每一首藝術歌曲表達的音樂內涵,才能更好地表達每一首藝術歌曲所賦予的藝術形象。
[參 考 文 獻]
[1]程鉑.淺談黃自的音樂創作[J].文化藝術報,2005.
[2] 楊溢.黃自藝術歌曲創作摭談[J].中國音樂學,2000.
[3] 孫博.黃自聲樂創作中的寫作風格與技巧[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0.
[4] 唐瑰卿.簡論中國近代藝術歌曲及其演唱[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5.
[5] 錢仁康.黃自的生活與創作(續)[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4.
[6] 馮長春.黃自音樂美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及其本質探微[J].中國音樂學,2000.
[7] 喬惟進.黃自和聲手法初探[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0.
[8] 張怡.淺析黃自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特點[J].中國音樂,2004.
[9] 陳靜梅.音樂鑒賞[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0] 夏麗萍.普通高校音樂教程上[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 俞子正.聲樂教學論[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12] 楊和平.中外音樂欣賞[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
[13] Michael P.Brooks.Mandebaum:Open Moral Communities,Joum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2001.
(責任編輯: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