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強烈,并且越來越趨于多元化。尤其是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發展以及藝術審美的提高,大眾對高雅音樂的鑒賞能力也得到了加強。而高雅音樂具有藝術性、審美性的特點,可以豐富大眾的精神藝術需求,滿足大眾日益多樣化的藝術需求,以使大眾的精神藝術需求得到充實與完善,高雅音樂的普及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普及;高雅音樂;滿足;大眾;精神藝術;需求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7)22-0098-03
所謂大眾精神藝術需求,實際上是指人對于精神藝術理想的一種追求與寄托,這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極為重要的終極目標。在當代社會中,精神家園的迷失現象較為嚴重,這是現代工業化和快速城市化帶給人們的不利影響。而高雅音樂則可以通過濃重的藝術性與審美性,使人們在心靈上得到美的享受, 共享人類理想生活的美好與溫馨。高雅音樂通過精神的弘揚、藝術美感的塑造,以及各種文化趣味活動的開展,可以重塑人們的藝術品位,通過高雅音樂的普及,能夠極大地滿足大眾精神藝術需求。
一、提倡多元化的普及與傳播方式
普及與傳播方式是以官方的從上層社會開始普及,還是以私人的民間的從下層社會開始普及;普及機制指的是以公益性運作為主,還是以商業性運作為主。歷史證明,無論是從上層社會開始,或者是從下層社會開始,我們應當審時度勢,靈活掌握,采取多元化的運作機制。首先應當采取能夠引起主流社會重視的從上層到中下層社會的普及運作機制。因為這是一條捷徑,由上層的帶動,更能引起文化部門、媒體、機關、學校等的重視和支持,它具有較強的激發普及對象社會心理傾向權威性的優勢,所以,更容易得到較為顯著的激起普及沖擊波的效應。但是,在這種高雅音樂文化普及中,一定要注意普及內容的藝術質量、藝術品位,以及與大眾欣賞品位相適應,符合大眾的高雅音樂審美情趣;并且要統籌安排,如果每次普及都有幾首曲目能引起當地上中下層人士的共鳴,得到喜愛的話,那么,積少成多,就能形成規模,深入人心,加上權威媒體的宣傳,就能達到轉變聽覺審美的目的。在普及過程中,對于普及受眾的組織要堅持商業運作機制,著力于組織“自費購票”的聽眾。因為國內外的藝術實踐告訴我們,經濟杠桿既能激發經營者的運營積極性,也能增進高雅音樂受眾的鑒賞熱情。對于商業性公司來說,為了他們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會千方百計地尋找權威人士和權威媒體做宣傳,激發欣賞對象社會心理傾向的權威性,以期達到最佳的普及效果。
另外,要掌握高雅音樂文化國際普及運作步驟,采取恰當的普及方式。第一,要對高雅音樂普及的內容、曲目進行認真的篩選,從接受普及的國家、民族、地區的國情、族情、民情、音樂審美觀,對中國民族音樂的喜好程度,喜愛什么樣的曲目等問題的調查研究入手,選擇藝術性強、思想性高,可聽性強,易被當地人士接受的曲目,甚至選擇一部分當地人喜愛的本土曲目,用當地人所喜歡的形式來演唱、演奏,對應于普及對象的某項欣賞、接受、演唱習慣,使普及對象樂于接受。第二,選擇合適的合作伙伴。與當地有影響力、經營信譽好的演出公司、經紀人合作。開展廣泛深入有效的宣傳活動,尤其要與有影響力的權威性人士和媒體合作,充分發揮他們號召力強的宣傳效應,使普及對象的社會心理傾向激發具有權威性,讓聽眾了解即將演唱、演奏曲目的藝術性之所在,增進聽眾對高雅音樂的理解和熱愛,掀起普及對象接受欲望的沖擊波。第三,廣泛動員和組織音樂普及的受眾,潤物細無聲,讓他們在藝術熏陶中接受高雅音樂。
二、高雅音樂以媒介、網絡為普及主線,滿足大眾精神藝術需求
1廣播媒介
(1)創辦諸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樂之聲《中國歌曲排行榜》、吉林人民廣播電臺《華夏傳統歌曲榜》那樣的品牌欄目,注重于藝術質量高的高雅音樂精品的普及。
(2)依靠駐外大使館、領事館及當地藝術家的支持,加大宣傳力度,擴大高雅廣播節目在友好國家的普及和影響力。
(3)突出廣播特色,與多種普及方式相結合,實現“多贏”,謀求共同發展。
(4)與國家漢辦、國家大劇院建立長期合作關系,與各種高雅音樂演出、國際音樂節建立長期聯系,致力于中國高雅音樂文化的普及與推廣。
2電視媒介
(1)建立電視媒介與學術界的溝通機制,使高雅音樂研究的學術成果能及時轉化成電視媒介的精品節目,通過電視媒介向大眾進行推廣與普及。
(2)電視工作者應當主動承擔保護、普及高雅音樂的責任。努力尋求電視傳播手段與高雅音樂普及的恰當結合,加大普及力度,擴大受眾范圍。
(3)尋求與國際媒體之間更廣泛的合作機會,將高雅音樂作品作為音樂節和音樂作品的交換、普及推向大眾視野。
(4)借助多方平臺,善用各種機會,在重大活動中對高雅音樂文化進行挖掘、宣傳。
3互聯網絡
(1)加強對網絡音樂文化建設的大力支持,引導網絡文化發展,實施中國高雅音樂文化網絡內容建設工程,推動高雅音樂的普及。
(2)建設網絡高雅音樂文化精品資源庫,加強高雅音樂的網站及網絡音樂文化建設,在此基礎上實現高雅音樂的普及和推廣。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積極普及中國經典高雅音樂文化,滿足大眾精神藝術需求。
(3)在堅守高雅音樂文化的內涵與特色的前提下,將高雅音樂生活化、通俗化,運用生動的傳統傳說和故事進行普及,滿足受眾的新鮮感和心理取向。
(4)建設一批高雅音樂文化網絡普及的品牌網站。網站的建立要注重“特色”,設計要風格獨特,網站首頁要突出高雅音樂文化的亮點,內容要新穎、豐富,能引起人們長期關注的興趣。要避免低級趣味的廣告信息和引入不良網站,在這方面,中華傳統文化網是值得借鑒的。
(5)加強互聯網絡與廣播電視等媒體的交互普及。既要有“虛擬的人際普及”,也要能整合廣播、電視、電影、新媒體等各種電子媒介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立體化普及。主動整合報紙、雜志、圖書出版等優質高雅音樂文化資源,以網絡為平臺實現面向大眾的廣泛普及和推廣。
(6)積極利用歐美有影響的互聯網絡及網絡社交平臺進行普及和推廣。組織、協調相關音樂院校和科研機構推進中國高雅音樂文化網絡普及資源庫的建設。通過中國高雅音樂文化經典資源庫的建設和翻譯工作,整合各種英文版的高雅音樂文化資源,有計劃地積極滲透、推廣到歐美國家的主流網站;充分利用google、Youtube、Facebook等歐美主流搜索引擎和社交網站,來積極普及中國經典高雅音樂文化,以達到弘揚中國高雅音樂文化、增強中國高雅音樂文化軟實力、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目標。
三、高雅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滿足大眾精神藝術需求的重要保障
1注重對音樂版權的保護,拉長音樂產業鏈
通過對高雅音樂版權的使用(包括轉讓、許可使用和質押三種運營方式),將高雅音樂版權的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拉長音樂版權的產業鏈,既帶來豐碩的經濟利益,又達到廣泛普及的作用。
2按照市場運作的模式,進行市場化的統籌、策劃、編選、表演、制作、營銷等系列活動,與相關產業的發展相結合,使高雅音樂走產業化的普及和發展之路。
(1)與傳統媒體產業相結合的普及推廣模式
注重與圖書出版業、報刊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臺業和電視產業等傳統媒體的合作,綜合利用傳統媒體的多種形式,形成多層次、多渠道的立體化綜合普及的模式。
(2)與新媒體產業相結合的普及推廣模式
新媒體產業以及信息產業的發展為高雅音樂的數字化普及帶來了新技術,如網絡、手機通信、數字出版、動漫網游、電子報刊、手機報刊、數字電影、網絡廣電、數字電視、手機電視、移動電視、樓宇電視、IPTV、電子商務等。要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以擴大市場,獲取經濟效益,使中國高雅音樂文化得以普及與推廣,以滿足大眾精神藝術需求。
(3)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普及推廣模式
新興文化旅游產業將游玩和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相結合,如恢復民俗活動,以“原生形態”的傳統民間歌舞、戲曲等為主的大型實景演出等,成為招徠游客較有影響力的新型文化旅游形式。應當充分利用這些形式來吸引國際友人,達到普及高雅音樂文化的目的。
四、發揮社區高雅音樂文化建設,有利于推進高雅音樂的普及
社區作為人們賴以生存與生活的共同體,需要具有一種感召力與凝聚力,這樣才能把社區民眾更好地組織與集聚起來,形成一種較為壯大的群體力量。在這方面,社區文化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區高雅音樂文化的真正意義就在于它能夠通過各種生動具體的文化活動與文化形式,在廣大的社區居民中樹立一種較為統一的精神價值與行為規范,形成一種激勵社區居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力量以及滿足大眾精神藝術需求的行為基礎。社區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社區物質生活質量與社區精神生活質量兩個部分,其中社區精神生活質量的提高和改善,與社區高雅音樂文化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社區高雅音樂文化建設中那種崇尚先進、提倡和諧、注重審美等價值取向,可以極大地提高大眾的精神生活質量,改善人們的精神生活內容,增添人們的精神生活趣味,從而使生活于該社區的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精彩與富有意義。
結語
高雅音樂普及既有口傳心授的方式,又有在音樂傳播體制中實施的普及方式。從形態上看,它既有“原樣普及”,也有“變體普及”。高雅音樂文化精髓的普及,涉及普及目的的達成,普及的最終效果,即關乎高雅音樂文化的真正弘揚、發展及傳承問題。高雅音樂文化在大眾中的普及與文化土壤、環境有密切關聯,高雅音樂文化的普及本身已是一種文化歷程,對普及形態與正宗性的探討,是為了更好地在普及高雅音樂文化之路上,對滿足大眾精神藝術需求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參 考 文 獻]
[1]陳雅琪.試論高雅音樂走向大眾之形式[J].音樂時空,2016(04).
[2]靳夢琳.高雅音樂市場化問題解析[J].大眾文藝,2013(05).
[3]李聰.關于讓高雅音樂走進普通高校課堂的研究與思考[J].大眾文藝,2013(15).
[4]侯春梅.高雅音樂藝術大眾化欣賞之分析[J].現代交際,2012(04).
[5]那麗.高雅音樂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06).
[6]肖瀟.關于在大學生中普及高雅音樂的思考[J].科技風,2008(05).
[7]蔡朝陽.關于高雅音樂走近大眾的思索[J].黃河之聲,2008(23).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