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最常見的類型為慢性缺氧血性肺源性心臟病,又稱阻塞性肺氣腫性心臟病,簡稱肺心病。肺心病有較高的發病率,病情較為復雜,并發癥多,預后差。本病常年發病,大多數患者為老年人,發病時間多在冬季,由于老 年人免疫力低下,容易造成呼吸道感染而導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病死率較高。
關鍵詞:高齡肺心病;呼吸衰竭;護理
肺心病的病因是由于慢性支氣管、肺、胸廓或肺動脈血管病變所致的肺循環阻力增加、肺動脈高壓、進而使右心肥厚、擴大,伴或不伴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臟病[1]。根據患者的起病緩急和病程長短,可將其分為急性肺心病和慢性肺心病,臨床上主要以后者多見。肺心病患者的病情常常反復發作,并容易合并肺心腦病等并發癥,病情嚴重的患者還可能發生死亡。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院2016年 6月至2017年6月收治56例老年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男32例,女24 例,年齡72-87 歲,平均(76.5±2.5)歲,均符合我國肺心病診斷標準[2]。臨床表現為心悸、氣促、不能平臥、吐白色泡沫痰、口唇發紺、下肢浮腫。入院 X 線檢查除肺、胸部基礎疾病及急性肺部感染的征象外,均有肺動脈高壓征。心電圖檢查表現有右心室肥大。
1.2 結果本組住院 15-38 d,平均住院天數 26 d,通過控制感染、合理給氧、保證呼吸道通暢等綜合護理措施,50 例顯效,2例有效,無效僅3例,總有效率達到90%。
2護理
2.1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肺心病急性發作的患者,多為病情危重,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嚴格記錄24 h出入液量,嚴格交接班,詳細了解病情。肺心病患者常常夜間病情加重,甚至死亡[3]。所以,必須加強夜間病情的觀察與護理,包括脈搏、血壓、心率及意識狀態,并應15-30min巡視病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向醫生匯報。
2.2 保持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功能肺心病急性加重主要是肺泡通氣量不足造成。老年患者,咳嗽反射差,往往咳嗽無力,分泌物不能排出。護士指導患者分次咳嗽,作深呼吸,拍背叩胸法或超聲霧化吸入協助排痰。
2.3吸氧護理
2.3.1氧療的濃度與流量氧療能夠糾正低氧血癥并緩解肺功能的惡化[4]。對肺心病急性期,吸氧是第一要務,可以有效改善神經癥狀,提高精神狀態,降低病死率。氧療過程中應該嚴格控制吸氧的濃度和流量。高濃度吸氧可導致缺氧驟然解除而發生呼吸暫停或變淺,使肺泡通氣量減低,從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而吸氧濃度 過低則達不到改善缺氧的目的。因此應給予患者持續低流 量供氧,每日吸氧時間保持≥15h,濃度控制在 25% ~30%,流量控制在1-2L/min。
2.3.2氧氣濕化瓶及吸氧管的更換氧氣濕化瓶應每天更換滅菌蒸餾水1次,氧氣連接管每周更換2次,氧氣鼻導管 每天更換1次。做好護理工作,直接關系到病情的轉歸。
2.4 預防并發癥:肺心病常可因肺部疾病造成慢性缺氧,嚴重的二氧化碳潴留進而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若患者出現,表情淡漠、意識朦朧、頭痛、白天嗜睡、晚間煩躁不安、反應遲鈍、兩手撲翼樣震顫等,即為肺性腦病的前驅癥狀,應加 強巡視觀察,及時報告醫師處理,避免肺性腦病的發生。心力衰竭:目前認為 肺心病多為全心衰,較早的表現為呼吸、心率加快,紫紺、水腫及肝腫大。在護理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取半臥位,減少回心血量,保持患者情緒穩定;嚴格控 制輸液滴數、調整輸液量;準確使用洋地黃制劑及減少影響心臟前、后負荷的藥物,密切觀察心率、脈搏、呼吸、血壓及尿量的變化,盡早糾正心衰,使患者早日痊愈[5]。
2.5 飲食護理:老年慢性肺心病患者因病程長、消耗大、食欲差,易造成營養不良及酸堿、水電解質失衡。因此,要求低鹽飲食,選擇流質、半流質或易消化食物。適當食用蔬菜和水果,防止老年性便秘。
2.6 用藥護理:積極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治療肺心病的重要措施,注意給藥方法和用藥時間,輸液時現配現用,水腫患者可用利尿劑,遵循緩慢、小量和間歇的用藥原則;重癥患者避免使用麻醉藥、鎮靜藥、催眠藥;遵醫囑使用興奮劑,并密切觀察興奮劑的副作用,不易長時間大量使用。如果出現皮膚潮紅、出汗、血壓升高,要減慢滴速或停藥,并通知醫生。
2.7 加強基礎護理:注意保暖,保持室溫度25℃左右,濕度70%到80%,定時開窗通風。由于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周圍循環障礙以及不同程度水腫,使患者易 患褥瘡。選用氣墊床預防壓瘡,保持床鋪和衣服平整和無皺褶,干燥和無碎屑,幫助患者2 h 翻身一次和有效的皮膚按摩,同時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2.8口腔護理:因年老體弱,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霉菌感染,應加強口腔護理。患者因患病時間長,往往 抵抗力下降,免疫力低下,加之患者食欲不振,特別是長時間 使用廣譜抗生素及皮質激素的患者,可引起口腔真菌感染,所以患者應每天用生理鹽水漱口2次。對于口腔真菌感 染的患者可用 2%碳酸氫鈉漱口液、制霉菌素漱口液或甲硝 唑漱口液漱口[6]
2.9心理護理:由于疾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使患者產生恐懼與消極心理反應,對治療失去信心。責任護士要多親近患者,誘導患者保持良好情緒,避免各種精神刺激,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要盡量給予解釋,及時巡回病房,建立起護患之間的信任感,鼓勵患者樹立康復的信心,從而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4小結
通過對56例高齡慢性肺心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科學規范的臨床觀察與護理,改善了通氣及換氣功能,減少了肺心病急性加重的次數,延緩了病情發展,降低肺心病患者的死亡率。我們體會到高齡肺心病的護理應作好以下工作:作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使他們能樹立對生活及治療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是提高治愈率,預防并發癥的關鍵。全面了解病情及臨床常用藥物的用法、用量以及毒副作用,及時發現問題,隨時處理。作好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導,提高肺心病患者的好轉率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翟玉輝.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5):344.
[2]仇穎,等.老年慢性肺心病的特點及護理對策[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6,(12):1459.
[3]張國麗.77 例老年慢性肺心病的護理對策[J].中外醫療,2009,(25):132.
[4]秦小杰,桂芝叢.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的護理體會[J].護理研 究,2010,17(33):111.
[5]張冬梅.慢性肺性心臟病急劇加重期64例的臨床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5):235-237.
[6]黃萍.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護理[J].健康必讀雜志,2010,8(8):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