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全程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搶救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我院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急診科收治的140例危重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方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除使用正常護理方式外,還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全程護理,對照組采取為常規護理法,針對兩組患者搶救療效與患者滿意度進行詳細記錄與分析。結果:經過針對性的搶救與全程護理措施后,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上述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將全程護理模式應用在急診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中能夠有效提升搶救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該種護理模式是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和使用的。
關鍵詞:全程護理;急診危重患者搶救;應用效果
急診科患者有著病情危急的特征,對于此類患者,必須要采取針對性的治療與護理措施,此外,急診科患者的疾病類型多樣,復雜性高,預見性差,如果護理人員出現疏忽很可能延誤患者病情的治療,在社會的發展之下,傳統治療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此類患者的救治需求,為了提高患者生存率,必須要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護理新模式[1]。近年來,我院診斷急診科患者的護理特點建立了針對性的全程護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現總結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于2016年1月到2016年12月急診科收治的140例危重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均符合危重疾病診斷標準,其中男性82例,女性58例,年齡為22-81歲,平均年齡為(54.3±2.1)歲,在疾病類型方而,呼吸系統疾病34例,腦血管系統疾病47例,心血管系統疾病患者22,創傷患者14例,其他疾病23例。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14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對照組,每組70例,兩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病史、疾病類型、基礎疾病等方面來說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護理方法:對于對照組70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模式。
觀察組護理方法:對于觀察組70例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全程護理模式,在接到急診信息后,由專業的預診人員主動的進行接待,應用綠色通道將患者送入搶救室,進行相應的檢查、搶救與治療,其護理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2.1 做好與急救中心的聯絡工作
120指揮系統能夠將患者信息與車輛動態采用電話系統發送到醫院中,急診室在接收到120指揮系統的相關信息后,應該提前進行準備,從而為搶救工作爭取到更多的時間。
1.2.2 針對性的分工與護理
分診護理工作由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專業護理人員擔任,分診護理人員在接收到相關信息后,需要做好氧氣、滑板、搶救車、推車的準備工作,收集好患者資料,根據信息判斷出患者的病情,根據其實際情況安排好搶救室[2]。
1.2.3 針對性的急救措施
在患者進入搶救室后,護理人員要密切配合主治醫師的相關工作,保障急救措施可以得到迅速、準確的執行,護理人員需要第一時問為患者建立好生命通道,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由專人負責藥物供給與配置工作,并進行記錄。
此外,還要意識到,對于急診危重患者,不僅要做好搶救工作,基礎護理工作也尤為重要,在開展基礎護理工作時,必須要嚴格遵照護理標準執行,同時,考慮到急診危再患者多帶有管道,因此,必須要著重進行管道護理,保持管道的暢通,防止管道扭曲與交叉感染情況的發生[3]。
1.2.4 做好患者的陪同與檢查工作
搶救之時,護理人員需要做好相關物品的準備工作,對患者全程陪同,若患者需要進行轉移,就要及時通知相關病區,進行陪同轉運,保障對患者的搶救與治療效果。在將患者轉送到病區之后,需要及時做好交接工作,簽署好交接單。
1.3 搶救評價指標
評價內容為搶救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搶救成功率使急診搶救脫險標準進行判斷;患者滿意度使用VAS量表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中的所有實驗數據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汁學分析,組問比較經t檢驗,期間比較以χ2檢驗并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過針對性的搶救與全程護理措施后,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上述數據組問比較差異顯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對照組患者搶救成功率與滿意度對比示意表詳見表1。
3 討論
急診危重患者具有病情危重、病情復雜以及變化快的特點.對于此類患者的搶救必須要及時、敏捷,稍有疏忽就可能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這就要求急診科護理人員不僅要具備堅實的理論知識與急診技術,還要有超高的應變能力與職業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保障搶救工作的成效[4]。而全程護理模式不僅可以為患者贏得搶救時間,也能夠提高醫師與護理人員之問的配合默契度,這便能夠有效提升搶救成效,本組研究結果也顯示,經過針對性的搶救全程護理措施后,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述數據組問比較差異顯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將全程護理模式應用在急診危重患者的搶救工作中能夠有效提升搶救成功率與患者滿意度,該種護理模式是值得在臨床中進行推廣和使用的[5]。
參考文獻:
[1]全日紅,王彩萍,張琳,等.以人為本理念在全程護理服務中的實踐[J].護理研究.2005,7(16):276-277
[2]林喜愛,高金姣,楊林霞.群體創傷患者急救中實施全程護理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8,12(07):149-150
[3]于水.高鳳香,畢淑翠,等.全程護理服務模式的建立與實施[J].護理研究(中旬版).2005,11(20):227-228
[4]史嘉瑋,吳惠亮.張菁,等.心臟外科圍術期心肺復蘇及科內轉運的搶救體會[J].臨床急診雜志.20l1.11(01):274-375
[5]于麗華,劉貴.風險管理對提高急診科護理安全的作用與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20(29):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