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比腹腔鏡疝修補術與常規開放無張力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3月腹腔鏡疝修補術及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臨床資料,其中175例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62例行腹腔鏡手術。結果:兩組手術均獲成功,切口均一期愈合。腹腔鏡發生1例尿潴留,陰囊血腫及氣腫1例。開放組發生尿潴留2例,陰囊血腫1例。結論:腹腔鏡疝修補術具有患者創傷小、疼痛輕、康復快、切口美觀等優點,療效較開放手術好,為腹股溝疝的治療提供了更好的選擇,尤其適合雙側疝、復發疝。
關鍵詞: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腹腔鏡疝修補術;比較
腹股溝疝是普外科常見病之一,傳統腹股溝疝修補術復發率達10%~15%,自1989年無張力疝修補術成為治療腹股溝疝的主要術式,近年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逐漸臨床應用,目前已趨于成熟。現將我院2006年7月~2015年3月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與LIHR進行對比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排除合并嚴重內科疾病患者,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175例,其中平片136例,充填式39例;男159例,女16例,單側171例,雙側4例。腹腔鏡62例,均采用經腹腹膜前,男58例,女4例。
1.2 手術方法
1.2.1 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 均局部浸潤麻醉,做傳統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2cm處至恥骨結節與腹股溝韌帶平行切口,長4~5cm,切開腹外斜肌腱膜及提睪肌,找到疝囊,疝囊較小可不切開;疝囊較大可橫斷疝囊,遠端曠置,近端高位結扎。使用網塞加平片或單純使用平片修補。
1.2.2 腹腔鏡疝修補術 均采用全麻,均不留置尿管及胃管。TAPP組分別于臍下和兩側下腹部做切口入腹,氣腹壓力維持12~15mmHg。切開腹,橫斷疝囊后,潛行分離內環口周圍、Hesselbach三角,網片平鋪覆蓋內環口,使用釘合器固定,縫合腹膜。
1.3 觀察指標 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術后疼痛持續時間、止痛藥應用例數、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并發癥、恢復工作時間、復發率、切口美觀指數,以X2檢驗行統計學分析,并隨訪1~3年。
2 結果
兩組手術均獲成功,切口均一期愈合。腹腔鏡發生1例尿潴留,陰囊血腫及氣腫1例。開放組發生尿潴留2例,陰囊血腫1例。腹腔鏡組平均手術時間(52±10)min、住院時間(4.5±1.5)d、疼痛持續時間(1.5±0.5)d、止痛藥使用例數3(4.8%)、并發癥2(3.2%)、下床活動時間12±0.5h、恢復工作時間7.5±2.1d;開放組平均手術時間(48±10)min、住院時間(7±1.5)d、疼痛持續時間(2.5±0.5)d、止痛藥使用例數21(12%)、并發癥3(1.7%)、下床活動時間20±2.5h、恢復工作時間12±4.5d。術后隨訪1--3年無復發。
3 討論
目前,無張力疝修補術分為常規腹壁前修補和腹膜前修補。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分3種:腹腔內補片植入術(IPOM)、TAPP、TEP。IPOM手術操作簡單,在腹腔內將補片貼于疝缺損處,早期有較好的效果,但后期發現由于網片與腹腔內腸管直接接觸,易發生腸粘連、腸梗阻、腸穿孔及感染膿腫等并發癥。因此,目前IAPP要求用于治療切口疝。TEP手術原理是在腹膜前間隙植入足夠大的補片,覆蓋整個恥骨肌孔,完全改變了手術入路,不經過腹腔,完全在腹膜外操作,網片置于腹膜外修補缺損,避免了對腹腔的干擾和腸粘連。由于TAPP和TEP符合生理學和物理學原理,目前應用較為廣泛。
本報道兩種術式手術時間無明顯差異。腹腔鏡組術后發生尿潴留1例、陰囊氣腫及血腫1例。開放組發生尿潴留2例,陰囊血腫1例。尿潴留經導尿及膀胱鍛煉后消失,陰囊氣腫及血腫經穿刺抽噎及理療后治愈。術后隨訪均無復發。我們體會,為降低并發癥及復發率LIHR應遵循以下原則:(1)網片要覆蓋整個疝內環口、Hesselbach三角區和股環,網片上緣與聯合肌腱至少有2cm重疊,內側必須覆蓋整個恥骨結節,下緣鼻血超過Cooper韌帶下方1cm以上;網片宜大不宜小;(2)補片固定或分離腹膜前時,忌在死亡三角和疼痛區域操作,以免發生髂血管、腹壁下血管及腹股溝區神經損傷等并發癥。與開昂疝修補術相比LIHR的優越性如下:(1)㎏綜合創傷小,術后疼痛輕,疼痛持續時間短,術后㎏使用止痛藥少;(2)術后康復快,約8h即可下床活動,1周可恢復正常活動;(3)TAPP術中可探查腹腔其他臟器,并同時處理其他疾病,如闌尾炎、卵巢囊腫、膽囊結石;(4)在不增加切口及延長切口的情況下,可同時發現隱匿性疝;復發疝性腹腔鏡手術可避免原入路引起腹股溝管結構破壞、神經損傷及缺血性睪丸炎等并發癥;(5)術后切口美觀、損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易接受。
參考文獻:
[1]長孫衛國. 腹股溝疝腹腔鏡與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療效的Meta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2014.
[2]木再帕爾·木合塔江. 腹腔鏡疝修補術與填充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對比研究[D].新疆醫科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