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春官說唱在民間曲藝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也是甘肅隴南民間文化遺產之一。在20世紀末八九十年代,許多人利用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來維持生計,使得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能很好地保存到現在。本文主要從對春官藝術的初步學習和調查入手,來探討禮縣春官說唱曲藝的發展與傳承,并對民間曲藝的研究、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探索和保護進行寫作,對禮縣春官說唱曲藝存在的現狀進行分析。
[關鍵詞]禮縣春官;說唱曲藝;說唱;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HTSS]1007-2233(2017)04-0040-02
中國的說唱曲藝是由古老的口頭語言和演唱形式經過長時間的變化而形成的一種曲藝。其藝術特征是描述民間生活以及民間藝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贊頌。因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地區差異,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一、禮縣春官說唱曲藝的概述
(一)地理位置的分布
禮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的北部,東經104°37′-105°36′,北緯33°35′-34°31之間。北有秦嶺的阻隔,西有岷山攔路,西漢水貫穿禮縣境內,最終流入白龍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地勢山地面積較大,山峰起伏連綿不斷,坡陡深谷眾多①。禮縣有悠久的歷史,景色優美,是旅游的好地方。殷朝末,周朝時是秦人的發祥之地,先秦文化的重要發掘之地,是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根據歷史考證距今至少有6000多年的歷史,這里的人民都具有極其聰慧的頭腦,大力發展生產力,在禮縣境內隨時都可以見到古代石器的文化足跡。在今禮縣鹽關就可以發現漢代時期人們對鹽業的開發的痕跡,還有歷史悠久的禮縣鹽關騾馬市場。同時禮縣也是古代兵家相爭之地,很長一段時間處在戰亂時期,使得禮縣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情和民族融洽。
(二)禮縣春官說唱曲藝的歷史淵源
春官具有很悠久的歷史,有著很豐富的內容,它的傳承方法也獨特。它流傳于甘肅省隴南市禮縣龍林鄉和川壩河谷地區,廣泛分布于禮縣下四區和西和縣的接壤地區,西和縣的很多個鄉鎮也流傳著這種原始古老的說唱藝術。春官說唱在該地區家喻戶曉,深受主人們的喜歡。
相傳遠古時期,人們還沒有按照正常氣候來從事種植,導致每年有種無收。于是“三皇爺”和“五帝”十分著急,二人便騎著一頭老黃牛走向農村給農民講述和宣傳耕種的知識和技術,幾乎每年都是這樣,年復一年,便形成了“春官說春”的習俗,這種古老的“說春”文化在禮縣下四區的很多地方流傳著。然而說春起源主要是在唐朝的初年,皇帝為了讓老百姓能夠更好地種地,每年收成增加,就封了一種官,他就是“春官”。春官的主要職責就是到每家每戶去送“節氣表”。“春官”們在農村送節氣表的時候想到應該說一些吉利的話語,于是開始出現“說唱”的習俗。農民看到他們的時候便很是喜悅,然后讓春官們進行說唱,在春官們離去之時,農民們都要給他們一些酬勞。但畢竟“春官”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在一些偏遠地方,一些聰明伶俐能說會唱的農民自己對“春帖”進行研究和翻新,也就代替了送春帖的春官。有關春官的起源在史料中都有諸多的記載。
(三)禮縣春官說唱曲藝對地方民間音樂的影響
“說春” 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對于很多人來說,已經難以激發他們的興趣。因此,以做“春官”來謀求生計的人逐漸減少,出現衰退趨勢。年歲高的老“春官”藝人多已逝世,年輕的徒弟們依靠“說春”的技藝難糊口。于是大多都放棄此行,僅剩不多的“春官”藝人們,只好在臘月天鉆進更偏遠山區,在深山里的山民中尋求生機。也有的再學一門新技藝,懷揣嗩吶,平日里三兩結伴,身著紅裝,頭戴禮帽,充當了民間司儀,穿梭來往于人們紅白喜事的禮儀之中。但因部分人還是在用說春的形式維持生計,使該藝術形態能夠完整留存。春官在當地很廣的區域內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因唱詞為即興編唱,出口成章、歡快活潑、淺顯易懂,深受主人家和圍觀群眾的喜愛。因此,這一種原始的說唱藝術盛行至今,經久不衰。
(四)禮縣春官說唱曲藝的音樂及語言特點
禮縣春官說春都是在每年的立春前后,一般是兩人一組,在禮縣城鄉穿行。他們打扮獨特,頭綁白色手絹,身穿深南色的長褂子,肩上有褡褳,手里拿著一根三尺多長的棍子,腰間有一個口袋里面裝著“春帖”(即春牛)②。見到人就說“掌柜的給您送福來了”。
[JP2]春官進主人門,主人看見都會放下手頭的活,接住春官們送來的“春牛”,和春官們一起到主房里面,把“春牛”放到桌子上供奉。這時 “春官”們就會兩人一唱一和對唱起來。他們的必唱曲目是《二十四節氣》和《開財門》。
說春一般是由男生對唱,每兩句是一對,四句是一小節,前面的一人唱到末尾音的時候,下一個人就會接住上面的尾音唱自己該唱的那一部分。春官說春的旋律比較單調,變化也不多,但是演唱的節奏歡快,反復演唱不多的一段旋律。春官說唱的語言主要采用當地的方言,從表現手法上可以看出主要繼承了民歌賦比興的手法。演唱完后,如果主人只給了一人份的東西卻分給兩人作為酬勞,他們就會唱起來:“斤升子取面尖又尖,勺勺取面多難看。” 春官們通過這種手法希望主人能夠多給點東西,他們的唱詞獨特,對待不一樣的人唱不一樣的詞,如商人、農民、老人、小孩等,都會用不一樣的語言贊美他們。《開財門》和《二十四節氣》是春官在外行藝必唱的曲目,從大部分譜例可以看出春官說春的曲調是五聲徴調式,旋律單一,沒有很多的變化,節奏比較歡快,反復演唱單一曲調。
二、甘肅禮縣春官說唱曲藝的現狀調查
(一)有關禮縣春官曲藝非遺的審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遺產的主要組成部分,它包含著我國稀有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價值、想象力和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特。國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是為了傳承古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③。而甘肅省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著許多的文化遺產。在《國務院有關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國發\[2005\]42號)和《甘肅省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甘政發\[2006\]48號)的相關要求中,我們要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按照“政府指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④。
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85項),其中民間文學(7項)、民間音樂(8項)、民間舞蹈(13項)、傳統戲劇(8項)、曲藝(8項)、民間雜技與競技(2項)、民間美術(8項)、傳統手工技藝(13項)、傳統醫藥(2項)、民俗(16項)。其中禮縣春官說唱曲藝就是曲藝里面的一種,編號V—4春官演唱(平涼崆峒春官演唱和西和禮縣春官演唱)。
(二)禮縣春官說唱曲藝的存在現狀
禮縣春官說唱曲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發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樂趣,也是春官藝人的生存之道,但發展至今卻只剩寥寥無幾的春官藝人在鄉間穿行。現在,春官說唱曲藝已經是禮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禮縣文化部和旅游局正在全力搶救這一古老的藝術。
春官說唱曲藝流傳至今具有6000多年的歷史,是隴南地區民間曲藝的一種。它的存在能夠體現出民間藝術存在的價值。
三、甘肅禮縣春官說唱曲藝傳承和發展以及待解決的問題
禮縣春官說唱曲藝是禮縣流傳千古的民間說唱藝術,發展至今,更能體現出它獨特的藝術魅力,禮縣文化部和旅游局正在大力發掘和搶救這種古老藝術。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政府部門和主管單位提高重視程度
禮縣春官說唱曲藝的發展和傳承目前還處在初級階段,民間文化發展過程階段,政府部門和主管單位應采取主導戰略,堅持“政府部門主導,聯合其他部門,全民參與” 的原則,充分利用政府部門和主管單位對春官說唱的重視,確保民間說唱曲藝合理地可持續發展。
首先,政府部門對當地民間音樂和說唱曲藝進行普查,對民間音樂和說唱曲藝存在的現狀進行評估和調查研究,摸清具體情況,成立民間音樂和民間說唱調查小組,組織有演唱資歷的老藝人,對民間說唱和民間音樂進行整理。形成一個民俗性的普查工作組,在具有規模的示范點進行普查。
其次,政府部門和主管單位應對禮縣春官說唱曲藝加以重視。政府在普查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和深化娛樂文化對老百姓生活的影響,并對民間說唱曲藝的發展做出規劃,在一些研討會上進行研討,進一步對禮縣春官說唱曲藝的發展提出修正,最后匯總,由政府部門和主管單位進行規劃和編輯,實現禮縣春官說唱曲藝的可持續發展。
最后,禮縣政府對春官說春進行了修整,讓它重新出現在舞臺,積極加強對民間文化資源的挖掘,幫助這一古老文化的發展,努力保護這一說唱曲藝資源的傳承和發展。
[JP2](二)禮縣春官說唱曲藝傳承方法到位
禮縣說唱曲藝的傳承與發展有著自己的途徑和模式,它的傳授模式一般都是由師傅口頭教授,沒有固定的傳授方法,也沒有書和樂譜。過去說春是維持生計的一種方式,通常徒弟都要經過一種正規的拜師儀式,徒弟跟師父學習三年即可出師。在拜師學習期間,師父和徒弟幾乎天天在一起,形影不離,藝術知識和技巧都在日積月累中建立起來。
總之,禮縣春官說唱曲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內容非常精彩豐富,發展傳承到今天,也是世界文化藝術罕見的寶藏,它跟人民的生活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并真實地反映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極力保護,并將其傳承與發展。
\[參 考 文 獻\]
\[1\]禮縣縣志[C].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2\] 薛寶坤.曲藝概論[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0.
\[3\] 袁靜芳.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
\[4\]沈文輝. 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禮縣說唱藝術[N].甘肅日報,2012-01-018.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