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音樂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一個分支,是在19世紀80年代這一時期產生的。 1986年,梅利亞姆把用人類學的方法來研究音樂藝術的這一研究領域正式命名為“音樂人類學”。音樂人類學不僅僅是一門獨立的學科,也可以作為方法論指導人們的音樂實踐活動。目前音樂人類學的定位有許多爭議,很長一段時間里,音樂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被看成是同一學科的不同稱呼,隨著音樂人類學學科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其學科定位越來越清晰,并且在國內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和關注,而音樂人類學的分類也變得準確明了。本文試從音樂人類學經典推介、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等方面,探討分析近十年來音樂人類學有關經典文章,并對音樂人類學這一學科展開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關鍵詞]音樂人類學;民族音樂學;學科分類
[中圖分類號]J63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HTSS]1007-2233(2017)04-0070-02
音樂人類學這一以音樂實踐為基礎的學科,具體的音樂人類學的方法論對其實踐有著指導性作用。就好比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一樣,我們運用理論來指導實踐活動的同時,也需要在實踐活動中來檢驗理論,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當然,任何一個學科的定位都需要經過準確的思考和漫長的過程,一個學科的確立也必然有其相關的文化背景和功能指向。音樂人類學這一學科出現的時間相對來說較短,還處于學科發展的初期階段,對于它的準確定位一直都有來自各界不同的聲音。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音樂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被很多學者看成是同一學科的不同稱呼,隨著音樂人類學學科的不斷發展和成熟,音樂人類學的學科定位也越來越清晰。
音樂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了百年的歷史,但是學科隊伍和理論的建設仍然比較薄弱,是一門年輕且稚嫩的學科,近年來,國內的這一學科建設有了一定的發展,相關論文也不斷涌現,本文將對近十年來出現的音樂人類學優秀文章進行分類和簡單介紹。
[LL]
一、音樂人類學的理論研究
最初的音樂人類學由音樂比較學演變過來的,于20世紀80年代在西方國家興起,并且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特征,也具有濃厚的民族學色彩。縱觀音樂人類學學科發展歷史,音樂人類學理論的研究一直是經久不衰的主題。在二戰以后,美國學派的興起使得音樂人類學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即在重視非歐洲民族音樂研究的同時,也開始重視對本民族音樂的研究。音樂人類學作為一門研究音樂藝術及人類音樂文化的學問,它的研究對象不僅僅是本民族的音樂,而且是全人類全世界的音樂。音樂人類學這一學科體系由音樂人類學原理、音樂人類學的應用理論、音樂人類學時間和音樂人類學規范四個部分組成。而音樂文化是貫穿整個學科體系,是音樂人類學的本質所在。音樂人類學離不開音樂文化行為的研究,音樂文化行為是音樂人類學的本質和核心所在。音樂人類學從產生至今就沒有一個普遍一致的定義,學術界對其學科界定方面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杜亞雄發表在《中國音樂》2009年第3期的《“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中明確指出了這兩個不同名稱所代表的是研究范圍相同,但研究角度、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有所不同的兩個學科。[1]文章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了兩者區別,闡述了歐美學者提出兩個學科名稱的文化背景,并分析了兩學科在中國的發展,提出應該重視音樂人類學在我國的發展,鼓勵音樂人類學的研究。音樂人類學在中國已經有近百年歷史,但它始終屬于外來學科,它在中國的發展需要結合中國實際進行重新審視。
胡斌發表在《音樂藝術》2015年第1期的《“大學科”語境下音樂人類學的學科屬性再思考——兼及對學科命名問題的討論》[2]梳理了音樂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脈絡,并對音樂人類學和民族音樂學的學科命名進行了再思考,文章就民族音樂學和音樂人類學產生和發展以及兩者學科命名之間的糾葛進行了詳細闡釋,作者傾向于洛秦在《稱民族音樂學還是音樂人類學——論學科認識中的譯名問題及其“解決”與選擇》中所提出的“音樂人類學的思想和方法將成為音樂學發展的趨勢和方向”[3],并對音樂人類學在變遷語境中的狀態進行梳理。
語境是音樂人類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并且音樂人類學注重音樂本體形態結構的文化語境,在研究中將音樂作為一種文化來看待,強調在音樂自身的文化語境中來研究音樂。把音樂人類學看成是具體的學科,那重要的語境有三個,那就是學科、理論和話語。研究者要求把現象放入到語境中,他們不贊同把事物從“語境中抽取出來”。人類學中語境的解釋性概念,即一種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一直是解釋工作的中心。在當代音樂人類學的發展過程中, 語境問題明顯體現了當代音樂人類學研究的一些盲點,也體現了音樂人類學明顯的局限。因為音樂人類學研究的基本點是在田野調查工作和民族音樂事象上。音樂人類學對語境問題的不重視和不認同,已經成為自身生存與創新的根本性阻礙,但是人類學學者們的反思和探討增強了音樂人類學對本學科語境的認識,也使得音樂人類學的語境朝著更為合理和科學的方向發展。
二、音樂人類學的國內研究狀況
音樂人類學這一年輕的學科從正式提出到現在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我國,雖然我們認為王光祈先生的民族音樂學以及比較音樂學是音樂人類學的前身,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過是十幾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研究者們不斷地探索、廣泛地吸收,使之逐漸成為了一門發展迅猛的學科。國內許多的專家和學者也開始重視音樂人類學這一學科,有關音樂人類學的文章和專著也日益增多。比如洛秦發表在《音樂藝術》2006年第1期的《音樂人類學的歷史與發展綱要》\[3\]對音樂人類學兩個世紀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對發展趨勢的展望,還有由熊曉輝所著的《音樂人類學論綱》[4],對音樂人類學的概念和定義、研究方法等音樂人類學相關的理論知識都有詳細的闡述。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一些擁有自己特有風格的音樂文化的地方,由于發展相對比較緩慢,又或者是發展相對穩定卻對自身獨有的音樂文化不重視,有的開始逐漸消失。這一現象也引起了音樂人類學家的注意,所以他們開始把農村田野調查和城市音樂文化一同展開,城市音樂人類學就此產生。城市音樂人類學所研究的是:城市學校的音樂教育問題,亞非及美洲國家現代城市中傳統音樂的命運等。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知識資源共享并不是一件難事,許多國家和地區出現的民族認同還有文化認同也是這一特殊時代背景的產物。
管建華發表在《音樂藝術》2009年第1期的《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中,將音樂人類學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思考和闡述,將音樂人類學與音樂教育聯系了起來。[5]這篇文章對21世紀初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背景、中國基礎教育改革中的多元化音樂以及音樂人類學與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學科的發展進行了闡述。文章指出,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學科基礎是音樂人類學,音樂人類學學科研究范圍寬廣,從本民族音樂文化的研究延伸到全球性的音樂文化研究,為世界音樂文化的多元化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文化保障。這篇文章描述了21世紀初世界多元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同時提出,只有對音樂人類學的研究更加深入了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科發展,從而有力促進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的發展。
音樂人類學這一學科在中國雖然還屬于年輕且稚嫩的學科,但在中國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后,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可和青睞,更多的領域被音樂人類學所涉及,音樂人類學的定位也越發清晰,在國內的發展狀況也會越來越好。
\[參 考 文 獻\]
\[1\] 杜亞雄.“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J\].中國音樂,2009(03):38—43.
\[2\] 胡斌.“大學科”語境下音樂人類學的學科屬性再思考——兼及對學科命名問題的討論\[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5(01):98—106.
\[3\] 洛秦.音樂人類學的歷史與發展綱要\[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6(01):50—56.
\[4\] 熊曉輝.音樂人類學論綱\[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8.
\[5\] 管建華.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01):127—136.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