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的祖先賦予玉的內涵無比深邃、無比廣闊,人們用玉,也將玉的含義擴及到語言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春秋戰同時期,儒家創立了玉德說,以玉器的溫潤無瑕、質地堅韌特征比照君子之德。西漢以后,玉器的日常化傾向日趨明顯,西漢早期玉器還帶有明顯的戰同傳統風格,此后的制作與裝飾開始大量吸收奔放、清逸、脫俗的文化傳統,融合成了漢代雄渾豪放、氣勢磅礴的藝術風格。隋唐時期,玉器的制作在浪漫情調中力求逼真,受當時繪畫、雕塑等其他藝術的影響,在選題、裝飾上,表現自然題材的玉器日益增多,對后世的玉器發展影響很大。宋代玉器制作不以數量取勝,以精細見長,玉器的世俗化傾向更加強烈,玉器被市民階層廣泛接受和使用,品種仍以佩飾為主。元代在大都、杭州等地設有官辦玉器作坊,專向皇室提供宮廷用玉,制玉技藝精湛,民間玉器作坊也有很大發展。元代玉器紋飾更趨于生活氣息,注重樸文、自然的風格。
明清時期,中同的玉器發展到頂峰,并且這一時期美輪美奐的精品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別是清代,是我國古代玉器最為發達的時期,在品種、數量和制造工藝上都較以往有了超越性的突破。此時制玉作坊遍布各地,南宮廷直接控制的作坊便有十處,南方以蘇州、揚州為中心的“南作玉”和北方以北京為中心的“北作玉”是此時最具代表性的兩大流派。
在數千年歷史中,玉器從溝通天地的神秘器物,到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到逐漸走進尋常生活,以溫潤的質地、豐富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藝而蜚聲中外,成為俗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