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公司運營過程中,法律風險是負面影響最大、最值得關注的管理風險之一。對法律風險進行分類,建立起適應性的分類體系,是有效管控法律風險的前提。傳統的風險分類模式各異、標準不一,且難以適應實際運用。風險分類應當包括公司全部業務中的法律風險,嵌入到公司實際業務全流程,并及時根據公司發展實際進行調整完善。綜合考量常見業務情況,公司法律風險應當分為法律環境風險、設立風險、合同管理風險、知識產權風險和勞動用工風險等,并且該分類還應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予以增減細化。
關鍵詞:公司 法律風險 分類體系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4(a)-165-02
1 引言
公司以盈利為目的,利潤的獲取必然伴隨著風險。在法商結合的時代,法律風險正成為公司最大的風險之一。充分意識到法律風險的存在,并依據主客觀因素對風險類型進行準確識別,是優化公司法律風險管理,邁向風險預防性實踐的關鍵一步。
不同行業的公司,以及同一行業的不同公司,由于所處市場環境及自身發展階段的不同,面臨的法律風險各不相同。為保證法律風險識別的全面性、準確性和系統性,公司有必要構建切合自身經營管理特點及發展需求的風險分類體系。法律風險有著復雜的成因和表現形式,目前常見研究成果多是從理論上將法律風險分類為諸如顯性和隱性、靜態和動態、純粹和投機等風險,類別不一,標準各異,但普遍表現為脫離風險管理和業務管理的實際。
2 法律風險分類及其意義
法律風險分類是指公司依據自身發展及所處市場環境特點,分析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并依據一定的標準將其劃分成不同的類型,建立起符合公司發展現狀及未來需求的分類體系。對法律風險進行有效分類,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2.1 風險分類的過程也是識別風險的過程
對法律風險分類的同時,可以更清楚地研究公司法律風險主要表現形式和存在領域,為后期進行風險的充分識別開好頭。
2.2 風險分類是建立風險體系框架的前提
梳理公司發展實際與未來需求,對公司正在面對和將來可能面臨的法律風險進行初步識別與分類,有助于公司發現這些風險的變化規律,建立起適合自身發展特點的風險體系框架,為后期開展風險管理奠定必要的基礎。
2.3 風險分類是否恰當影響風險管理整體工作
法律風險管理是公司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公司戰略、經營、績效等風險管理密切相關。風險分類是否適應公司發展特點,將直接影響公司是否能夠建立起科學的風險評估機制和風險防范體系。
3 法律風險分類原則的提出
3.1 全面性原則
法律風險分類首先應當充分考慮公司發展實際,全面囊括公司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確保公司法律風險分類能夠涵蓋所有業務環節中的風險事項。
3.2 實踐性原則
法律風險的分類不應只作為理論研究,而更應當瞄準公司管理實際需求,以實踐有效性為基本目標,以管理性語言和體系進行表述,避免不適用或使用困難。
3.3 嵌入性原則
風險管理應當嵌入公司管理流程,法律風險分類亦如此。依據嵌入性原則對法律風險進行分類,可有效避免風險分類缺漏或重復等不足,同時有助于風險管理過程中采取管理措施的有效性與針對性。
3.4 適應性原則
常規的法律風險分類并非完全適用于所有公司,個體公司應根據自身特點,建立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適應本公司管理與發展實際的分類體系。
3.5 動態性原則
風險分類不應當是一次性的、靜態的,而應當是長期的、動態的,應根據公司內外部環境的實際變化而持續完善風險分類體系,確保風險類別始終切合公司發展實際并發揮管理效能。
4 法律風險分類體系的再構建
依照法律風險分類的基本原則,辯證看待常見的風險分類,對公司法律風險分類體系進行再構建。
4.1 法律環境風險
諸多論述將“法律環境”定義為各項法規、法令和條例的變化,法規、法令和條例的變化屬于完全客觀的因素,給公司帶來的風險也并非公司通過管理措施所能防控,公司只能依據上述變化完善自身管理,因此傳統理論將其作為一項獨立分類,內涵過于單薄。
本文將“法律環境”定義為公司依法治企所依賴的內外部環境,即可能影響公司依法治企的法律相關方面的各種內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法律依據的變化、內部制度合法性、公司法律文化等,法律風險亦為上述類別。其中,法律依據變化的風險主要包括國內法依據變化風險和國際法依據變化風險;內部制度合法性主要包括制度制定程序合法性風險和制度內容合法性風險;根據主體的不同,公司法律文化風險主要體現為領導層依法決策的意識與能力風險、管理人員依法管理的意識與能力風險和全體員工依法行事和維權的意識與能力風險。
4.2 公司設立風險
該風險適用于新公司設立及下屬子公司設立的情況。諸多論述重點分析了公司運營過程中法律風險,而對公司設立環節法律風險關注不多。在公司設立過程中,發起人是否對擬設立公司進行積極的法律設計,是否對公司設立過程風險進行充分的識別與防范,直接關系擬設立公司能否具有合法、規范的設立結果。公司設立法律風險的有效管控是公司運營成功的一半,因此將公司設立風險作為一項獨立風險予以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公司設立通常的業務流程,公司設立法律風險可分類為設立協議風險、公司章程風險及公司注冊登記風險。其中,設立協議風險和章程風險均可分別進一步細分為維護本方權益風險、內容合法性風險和效力風險;根據登記內容及主管機關的區別,公司注冊登記風險可細分為工商登記風險、財稅登記風險和消防、衛生等登記風險。
4.3 合同管理風險
合同管理法律風險是指在合同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等業務流程中,合同當事人一方和多方利益損害的可能性。依據嵌入性原則,合同管理風險的分類應當遵循上述業務流程,主要分為合同訂立風險,包括資質調查風險、維護本方權益風險、合同效力風險;履行風險,包括交付或驗收風險、收款或付款風險;變更與解除風險,包括合同變更維護本方權益風險和合同解除維護本方權益風險;救濟風險,包括救濟時機風險、救濟措施選擇風險,以及救濟后執行風險;合同檔案風險。
部分分類模式將“合同違約風險”作為一類,誠然,該種風險應當是公司合同管理中影響最大、最應當引起重視的一項風險,但是,合同違約以及由此可能給公司帶來的風險,存在于合同管理工作全流程,是衡量對某一工作環節是否采取風險防控措施、采取何種防控措施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應將其納入到管理各環節進行一體化防控,而不應將其作為獨立于合同具體管理流程的一類法律風險。
部分分類模式未將“合同檔案風險”作為一類風險。合同檔案工作雖然只是公司內部的常規管理工作,與外部并無明顯的直接利害關系,但是,如果合同檔案管理失誤,容易外化為公司法律風險,不僅關系到合同履行,也關系到發生爭議時的舉證問題等,因此有必要將其作為一項獨立的風險進行管理。
4.4 知識產權風險
諸多分類模式根據知識產權的類別將其風險劃分為專利風險、商標風險、著作權風險和商業秘密風險,該分類模式考慮到了各類知識產權的差異,但是在實踐中,不同公司可能涉及到的知識產權類別各異,甚至同一公司也無法準確地列舉本公司可能涉及到的知識產權類別,因此,采取這種分類模式容易違背全面性原則,陷入風險識別疏漏的困境。
本文提出另一種分類模式,即模糊不同知識產權之間的差異,直接按照知識產權管理業務流程對風險進行分類,只在后期風險事項識別、風險評估時再考慮不同產權類別的差異因素。具體分類為產權取得風險、產權運營風險和產權保護風險。其中,產權取得風險可細分為專利、商標等登記風險、商業秘密管理風險和產權受讓風險;產權運營風險可細分為運營模式選擇風險、產權評估風險和運營管理風險;產權保護風險可細分為保護時機風險、保護措施選擇風險和保護后執行風險。
4.5 勞動用工風險
探究公司勞動用工過程各個環節可以發現,勞動用工業務主要是圍繞勞動合同展開,包括用工招聘、合同訂立、合同執行、合同解除與終止、用工爭議解決等,因此,勞動用工風險可遵循上述各環節與流程進行分類。其中,用工招聘風險包括用工模式選擇風險和招聘文件合法性風險;合同訂立風險包括用工背景調查風險和合同有效性風險;合同執行風險包括員工勞動紀律與考核風險、員工福利報酬與社保風險和員工義務履行風險;合同解除與終止風險包括合同解除風險、合同續簽風險和合同終止后執行風險;用工爭議解決風險包括解決時機風險、解決措施選擇風險、程序合法性風險和解決后執行風險。
5 需要說明的問題
5.1 合規風險可以不作為一類法律風險
所謂合規風險,是指因沒有遵循法律、規則和準則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監管處罰、重大財務損失或名譽損失的風險。該風險原主要出現在銀行業、證券業等金融公司等風險管理體系中,與經營風險等風險級別平級。從合規風險的定義中也可以看出,合規風險在很大程度上與法律風險的概念重合,因此,本文認為,合規風險可以不作為一類法律風險進行獨立管理。
5.2 各個公司的法律風險具體分類是不同的
正如適應性原則的要求,以上只是本文依據法律風險分類原則,對公司常見業務法律風險進行的分類,不同公司擁有不同的重點業務,有必要根據實際情況予以增減和細化。
6 結語
由于法律的專業性,以及人們對法律風險的認識不足,管理法律風險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專業性的工作。在傳統的法律風險管理工作中,并未重視風險的分類,但是在優化風險管理活動的同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法律風險分類的基礎性意義,并依據公司實際情況,對法律風險進行充分的識別與分析,建立起適應公司內外部環境的獨具特色的分類體系。
參考文獻
[1] 向飛, 陳友春.公司法律風險評估[M].法律出版社,2006.
[2] 陳麗潔.合同審查的結構與方法[M].法律出版社,2010.
[3] 喬路.公司法律顧問實務全書[M].法律出版社,2011.
[4] 馬清彪.企業法律風險問題探析[J].勝利油田黨校學報,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