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壓力管理的研究在國外開展較早,理論不一,有各自的優缺點,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壓力管理的目標并非是消除所有的壓力,而是在保證生活質量與活力的情況下盡量減少壓力的負面作用。極大和極小的壓力都會對健康、生活及工作產生消極影響,理想的壓力既不多也不少,將會對健康有預防意義。管理好壓力可以大大降低因太多壓力而引起的潛在的心身疾病,將有助于促進每個人的整體健康狀況。
關鍵詞:壓力理論 壓力管理 EAP
中圖分類號:F27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11(c)-111-02
1 壓力理論研究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根據不同學者的研究側重,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壓力理論模型。
1.1 倒U字型理論
倒U字型理論是由Yerkes和Dondson(1908)提出的,倒U字型理論由于直觀、簡單,受到了相當程度的重視(易楷芬,2009)。根據該理論,當壓力感“適中”時,人們將出現高績效的工作狀態和效果(Gibbons等,2008),健康也不會受到明顯的損害。
1.2 一般適應綜合癥理論
1930年,加拿大心理學家Hans Selye提出了著名的“一般適應綜合癥”。Hans Selye認為一個有機體必須尋回他的平衡或穩定,從而維持或恢復其完整和安寧。
1.3 戰斗或逃避模型
Cannon在1932年提出壓力的戰斗或逃避模型。Cannon認為外部威脅引發了個體戰斗或逃避反應,其中包括活動頻率增強或者喚醒提高,這些生理上的變化使個體逃離壓力源或者與壓力源進行對抗。在戰斗或逃避模型中壓力主要指生理反應,壓力是個體能夠控制壓力事件的適應性反應。持續性的壓力可能導致健康問題。
1.4 工作要求——控制模型
工作要求——控制模型是Karasek在1978年提出的。Karasek認為工作壓力來源于工作本身所具有的兩個關鍵特征: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這兩個特征的交互作用決定著工作壓力。即當工作控制處于不同水平時,工作要求對工作壓力的效應是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控制二者均處于高水平,會加強員工的工作動機,提高其工作績效。當工作要求高而工作控制低的情況下工作壓力最大。
1.5 認知交互作用模型
Lazarus和Folkman于1984年在認知評價的基礎上提出了壓力認知交互作用模型。該模型將壓力視為一個動態的過程,個體與環境二者處于相互聯系、動態變化的過程中,而不是靜態的分離狀態。通過認知評估可理解和預測個體對壓力應對及短期和長期的壓力反應,分別為:初級評估、二級評估和再評估。
2 壓力源研究
2.1 壓力源的概念及分類
壓力源(Stressor)又稱應激源或緊張刺激,是導致個體心理狀態改變的刺激來源。Spector認為壓力源包含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包含主觀感知造成了壓力體驗和當壓力源超越個體的認知和屬性時的客觀存在。
壓力源有很多種分類,如按照來源和性質可分為:軀體性壓力源、心理性壓力源、社會性壓力源、文化性壓力源;按照個體控制水平可分為:控制性壓力源和不可控制性壓力源;按照事件強度可分為:危機性壓力源、重大壓力源、日常壓力源;根據對個體的意義可分為:積極壓力源和消極壓力源。
2.2 工作中的壓力源
Cooper和Rice將工作壓力源主要分為以下六個方面。
(1)工作條件。工作條件惡劣、工作超載(質量或數量)、潛在危險、工作不穩定性(時間或內容)。(2)工作角色。工作角色不明確、性別偏見和性別角色規則、性騷擾。(3)人際關系。缺乏社會支持體系,矛盾、競爭、否定的人際環境。(4)職業發展。升職、降職、工資過低、職業認同感不足。(5)組織結構。結構不合理、政治斗爭、監督(訓練)不足、不能參與決策。(6)家庭工作相互影響。缺少家人支持、婚姻關系不良、雙重工作壓力等。
3 壓力反應研究
個體由于壓力源所產生的壓力反應是多方面的,根據性質可分為積極反應和消極反應。特別是處于持續的、過強的壓力下機體無法適應壓力,會產生疾病或者出現機能衰退。Nelson和Simmons研究發現積極壓力反應與健康有顯著正相關。壓力反應主要分為生理反應、心理(情緒和認知)反應和行為反應三個方面。
3.1 積極的壓力反應
(1)良性生理反應。在壓力情境時可引發機體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包括心跳加速、冠狀動脈擴張、細支氣管擴張、基礎代謝率升高、四肢血管收縮、氧氣消耗量增加、血糖增多及血壓升高等,這些短期、迅速的生理變化有助于幫助機體應對壓力。
(2)積極心理反應。Nelson和Simmons認為積極壓力反應是個體對壓力源的積極心理反應。Artinian認為積極壓力反應是一種積極的情緒,一種愉快參與的感受及一種熱情、主動和清醒的良好狀態。
(3)積極行為反應。壓力激勵理論認為,適度的壓力是效率與活力的源泉,是激勵個體有良好工作績效的催化劑和推動力。適度的壓力能夠促使企業員工不斷拼搏進取,提高工作效率和績效,增加創造力,進而提高企業效益,增加利潤。
3.2 消極的壓力反應
(1)不良生理反應。持久、過度的慢性壓力可導致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肌肉緊張、消化系統減緩、腎上腺素釋放增加等(高純如,2000),可引發高血壓、中風、冠心病、消化道潰瘍、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癌癥、過敏、哮喘、枯草熱、類風濕關節炎、背痛等很多疾病,這些疾病都與壓力有著不可推脫的關系。
(2)消極心理反應。消極壓力的心理反應主要包括:焦慮、緊張、心悸、敵對、易怒、抑郁、工作動機下降、興趣愛好下降、工作滿意度降低等。許多心理疾病,如:精疲力竭癥、特定恐怖癥、廣泛性焦慮障礙、恐慌發作、急性壓力障礙、PTSD、各類抑郁癥、自殺傾向也與壓力有著密切的關系。
(3)消極行為反應。消極壓力可導致吸煙、酗酒、攻擊、異常飲食、少運動、事故增加等不良行為的出現或增加。可導致員工生產率降低、工作事故增多、士氣低落、離職傾向等,這些都會使企業整體經營效率降低,造成企業資源的浪費以及運營成本增加。
4 國外壓力管理研究
Goliszek醫生認為之所以改變壓力對人們造成的習慣及學會放松如此之難,是因為人們對壓力反應處理的態度出現了問題。想擺脫壓力要做到了解壓力、學會辨識壓力反應、改變行動模式以及在發生壓力的頭六十秒內開始進行壓力管理。美國壓力管理專家Greenberg在總結前人對于壓力的研究后提出,壓力開始于失衡的生活情景,不同的個體在面臨壓力情景時會有不同反應,是由于個體對壓力情景的不同認知評價。當個體感知生活情景有壓力時,就會出現害怕、憤怒、不安全等負性情緒,長期的情緒反應會導致生理的喚起,最終導致疾病、低績效、不良的人際關系等消極后果。認知評價是可以控制的,對于負性情緒的調節也有助于壓力的管理,反過來生理的變化也會影響壓力的感受,改善壓力帶來的不良結果也是對壓力管理的一種很好方式。Greenberg認為壓力管理即是從生活情景到感知、情緒喚起、生理喚起和消極后果的環節中進行有效的干預。
5 國內壓力管理研究
國內壓力管理研究近10多年才逐漸開始,但對于壓力管理的研究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國內主要針對企業員工的壓力管理研究較多,因為工作壓力與組織的績效密切相關,特別是金融危機時期給企業員工帶來了更大的心理壓力。企業員工壓力管理主要是通過調節員工所負擔的壓力,使之達到適度,進而提高整個企業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陳永英等開創性的將“冰點”和“沸點”作為坐標軸,來闡述壓力管理:當壓力在“冰點”以下時,屬于過小階段,不利于提高績效;當壓力介于“冰點”和“沸點”之間時,屬于員工可承受階段,有利于工作績效的提高;當壓力超過“沸點”時,超出了員工的承受階段,屬于過大階段,同樣不利于績效的提高。目前我國企業員工壓力管理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李書琴認為我國企業員工培訓應注重對員工心理素質培養。
5.1 既往研究借鑒
張春華、陳佩杰在國內壓力領域研究相對較少的情況下,通過借鑒和探索總結出壓力干預、個人內心的生活狀態干預、人際交往中生活境遇干預、認知干預、運動干預、減少壓力行為等壓力管理的具體策略。
5.2 企業員工壓力管理
國內壓力管理的技術主要運用在企業員工的壓力管理中,左宗申將企業領導的壓力一層層有序合理地傳遞到每一位員工頭上,使不同崗位的員工感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從而激發積極工作的動力。石燕蓉從企業白領個人的角度提出了壓力自我化解的方法。趙甜蜜從員工個人和企業管理員兩個層面提出了壓力管理策略。趙勇提出了企業員工壓力管理中緩解員工壓力的策略。陶鍵對IT企業員工工作壓力管理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有效緩解員工壓力,提高員工工作績效,增加企業凝聚力的主要方法。李育輝主要從組織層面闡述了對知識型員工作壓力管理策略。
縱觀國內外壓力管理策略研究,筆者認為對于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造成個體壓力的來源千奇百怪,個體對壓力的反應也是各有不同。沒有壓力的生活令人厭煩無趣,太多壓力的生活又可能造成不悅和疲勞,甚至疾病,壓力管理可以使個體保持在一個健康和愉悅的壓力水平上,對于壓力管理策略的應用因人而異,從策略的角度來講,越是全面的策略就越是最好的壓力管理。
參考文獻
[1] Jerrold S.Greenberg.全面壓力管理[M].石林譯.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Lothar J.Seiwert.壓力管理[M].張與霆譯.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7.
[3] Phillip L.Rice.壓力與健康[M].石林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4] 白玉苓.企業壓力管理中壓力源的研究綜述[J].中國市場,2008(40).
[5] 陳月云.企業購并員工壓力管理之研究[J].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2002.
[6] 陳永英,韓國平.介于“冰點”與“沸點”的員工壓力管理[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
[7] 郭朝暉.企業員工援助計劃(EAP)的應用效果及導入[J].科技與管理,2006,2(36).
[8] 高純如.壓力管理訓練在工廠管理階層者心生反應與自陳工作壓力的立即效應[J].高雄: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2000.
[9] 甘一芳,陳昌會.不同職業心理緊張的特點[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6.
[10] 付冷冷.知識員工的壓力管理[J].科學管理研究,2003,21(2).
[11] 賈昕.企業員工培訓風險與規避策略[J].人力資源管理,2012(7).
[12] 姜文銳,馬劍虹.工作壓力的要求—控制模型[J].心理科學進展, 2003(2).
[13] 蔣永寧,王香玲.“彈簧理論”與員工壓力管理[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10).
[14] 黎江.企、事業單位員工工作壓力及管理的實證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006.
[15] 李育輝.知識型員工工作壓力機管理策略[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①基金項目:吉林省團省委青年創新工作項目《基于學習元平臺下生涯自助式教育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