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子惠
【摘要】經濟增長方式, 是與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一定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戰略相適應, 能反映特定的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經濟增長目標的一個經濟范疇。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國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造成資源和環境危機的原因 , 指出只有通過樹立科學發展觀, 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產業結構, 加快經濟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科技進步等途徑 , 才能順利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關鍵詞】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問題 發展途徑
一、我國經濟增長現狀
長期以來,投資拉動制約著我國經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投資率保持34%,2003年超過了40%。因生產力過剩導致投資方向趨同。隨著投資率的提高,重復建設越發嚴重,投資效率明顯降低。
二、我國經濟增長預期
投資增長增幅可能減緩,消費需求保持穩定。
三、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的問題
(1)資源和環境付出高昂代價,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考驗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一種主要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式。
(2)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現象嚴重,通貨膨脹壓力加大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是依靠資金、勞動力和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的粗放投入實現的。
(3)產業結構矛盾加劇,部分行業粗放經營現象突出產業結構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合理而高效的產業結構是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實現經濟集約增長的基礎條件。
四、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體制和機制創新
(一)深化價格改革,使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反映資源稀缺程度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長方式之所以難轉變,是因為我國的生產要素價格和資源產品價格長期受國家管制,嚴重偏低。地價低,水價低,能源包括電價低,許多礦產品價低。大都與其價值嚴重背離,造成人們在使用這些寶貴資源時,大手大腳、毫不吝惜。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建立節地、節能、節水、節材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必須積極推進生產要素和資源產品價格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狀況和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節約利用資源,提高效率。
加快資源性產品和要素價格的市場化, 發揮市場價格機制在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基礎作用。在全面開展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的基礎上, 加快自然資源價格的市場化改革進程, 徹底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 提高土地和資源產品的價格,使其能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 逐步建立起能夠體現自然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
(二)改革干部政績考核制和提拔任用體制
長期以來,我國往往將GDP作為考核地方政府的主要標準,導致地方政府對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大搞能耗高、物耗高的項目,因為這樣最容易拉動GDP。盡快改變這一狀況,應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著手改進干部政績考核指標和考核標準。干部政績不能只看GDP增速,更要看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包括就業、社會保障、教育、文化、環保、生態保護、醫療衛生以及社會秩序、信用、法治環境的改善等。
(三)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稅政策
在預算改革方面,應將所有政府性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統籌安排使用,并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真正實現預算的硬約束。在稅制改革方面,必須盡快建立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稅收體制。稅制轉移和補貼轉移一是稅制轉移。
(四)深化產權制度改革
深化企業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合理有效的產權制度, 著重落實“政資分離”和“政企分開”、消除政府機構對企業的不應有的干預,切實保證企業的自主經營權和獨立的經濟利益。完善生產要素產權制度保證資本、土地等重要生產要素的市場價格形成機制,以完善生產要素產權制度。建立現代資源環境產權制度我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得不到徹底根治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源環境產權不明晰,資源環境使用實際上是低價或零價格使用, 過分背離資源值。
(五)推行技術創新,加強人力資本開發
人力資本積累推動著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積累速度差異及技術進步差異引發國家間增長差異。人力資本技術創新引發經濟增長的變化;經濟增長質量、可持續性極強地代表了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我國物資、人力資本存量高,人均物資資本及人力資本存量低,相較落后國家來說,更應加大科技自主創新力度。國家經濟發展規劃中,堅持推動科技自主創新在全部科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作為推進結構調整、提高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環節,堅持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
(六)推動資源配置方式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使資源優化配置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年均經濟的高速增長得益于市場化的資源化配置。計劃經濟體制下嚴重失衡的勞動力資源配置,因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出大批農村廉價剩余勞動力而得以糾正,從而取得了勞動力資源優化配置效益。目前,部分市場供需狀況未能由生產要素價格反映出來,政府主導的資源價格未能有效引導市場主體合理投資、消費,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經濟增長低。政府須加快推動生產要素市場化,構建市場價格機制,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引導市場主體資源優化配置,提高生產要素及全社會的資源配置率。
只有完善資源配置,加強政策法規的完善與制定,才能積極主動的推進我國經濟方式的轉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逐步加快建設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參考文獻:
[1]胡拓平.關于完善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的思考[J].江東論壇,2008.
[2]白林.我國經濟增長現狀及對策分析[J].知識經濟,2009 .
[3]胡鞍鋼.中國經濟增長的現狀、短期前景及長期趨勢[J].商情,2007 .
[4]田春生.經濟增長方式的國際比較[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