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宇寧
【摘要】就目前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主要由政府主導,這是我國社會管理的基本特征。從公共治理背景對社會管理行為予以分析,需要對社會管理具備的“公共性”特征予以凸顯。同時,因政府行為會受到阻滯間關系、工具選擇以及政策問題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所以應當重視社會管理行為的合理優化,在此基礎上確保公共治理的實現。
【關鍵詞】公共治理 社會管理行為 優化 策略
現階段,隨著網絡問政的逐漸興起,政府已經不能以“漠然處之”的方式對官員腐敗、群體性事件等予以回應,政府原有的社會管理方式面臨著挑戰。公共治理背景下,社會管理的開展是政府的行為選擇與角色定位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事項。本文主要針對公共治理背景下社會管理行為的優化策略進行深入分析。
一、基于博弈論分析社會管理行為的優化
公共治理背景下,政府作為社會管理中的一個多元主體,與來自社會本身的社會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為相互依存。社會開放性程度越高,多元主體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也會隨之升高,其不僅體現于資源的功能與共享的互補上,更代表各個主體可各司其職,在此基礎上確保社會治理功能的完整性。
相關研究報道中明確提出,博弈方之間需要達成某種共識,而是否可以達成公式,關鍵在于博弈方的處境與面臨的共性政策問題。社會治理多元主體面臨的是促進社會發展、社會體制創新的政策問題,雖然其被分解為多個子問題,但是所有問題均以這一終極問題為基礎。因此在社會治理方面,社會、市場以及政府面臨的政策問題具有共性。
博弈理論重點強調一方的最優行為主要取決于其對對方行為作出的預期判斷是否準備,所以就政府而言,對于社會、市場的行為方式的預期,對于其所采取的行動有直接影響。傳統社會管理體制背景下,政府作為社會管理的唯一主體,社會與市場均在政府計劃控制下,所以政府不需要對其他行為主體的反應予以考慮。目前,傳統社會管理體制逐漸瓦解,對于現代社會治理體制的構建,政府需要對社會建設過程中社會與市場發揮的作用予以充分認知,而隨之出現的政社關系、政企關系對于政府行為方式有直接影響。政府行為已經由完全干預市場逐漸轉變為部分干預市場,而且對于經濟發展中市場的主導地位予以認可,并為市場提供了政策支持與制度保障,這一改變主要在于政府對市場行為的預期與政企關系重構。以對市場行為的預期判斷為基礎,政府對退出機制予以建立,同時通過合同外包、民營化等一系列方式積極主動的與市場合作。
二、基于社會組織分析社會管理行為的優化
從政府本位思想來看,當政府需要社會時,主要通過資源補給、政策引導等多種方式對社會阻滯參與社會管理予以鼓勵與支持;而當政府感到社會組織對其自身構成威脅時,會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政策法規對其發展予以限制。社會組織在這一政策環境中發展,難以對政府予以充分信任,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在于社會組織與政府的地位不平等。
從政府方面來看,其主要將社會組織當作辦事員,即政府授予權利并出資使社會組織完成相應工作,并由政府予以考核,政府與社會組織在這一過程中屬于委托-代理的合同關系,而不適合作共治關系。從合作共治方面來看,政府與社會組織的合作伙伴關系應當基于平等互惠,政府、社會組織對社會治理體系予以共同構建,均為社會治理主體,任何一方所體現的均是功能優勢上的差異,而在地位上無差異。從這一層面來看,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的互動并不取決于哪一方的權威,而是基于彼此的認知與行為協調、利益互惠的預期。
三、基于公共治理分析社會管理行為的優化
近年來,我國政府開始認可社會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從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相關文獻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政府對于社會組織的高度重度。但是,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平等合作關系的建立還需要一個過程,這一過程中政府需要逐漸轉變以自我為中心的理念,對于自身有一個明確的定位,意識到自身并不是多元主體中的唯一,應當認可其他主體的作用,與其共同治理社會。
除此之外,政府還應當對固有行為方式作出合理調整,特別是在面臨復雜的社會問題時,應當避免根據自身偏好選取“短平快”方式對問題予以處理,不能忽略其他主體的力量,還要避免在利益沖突發生時對其他主體予以簡單化壓制。
政府應當對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理念予以確立,對策略偏好予以修正,對自身的行為方式予以合理優化。首先,政府應當認可社會主體在社會發展中發揮得重要作用,將其視為社會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只有確保社會主體的良好發展,才可以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以及自我組織;同時,還應當對社會主體的成長予以促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初級階段。政府應當對社會主體予以積極引導,使其進入社會治理體系中,最大程度發揮其具備的功能,為其發育提供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②發展階段。政府應當與社會主體開展合作,實現共同治理的同時,還應當適當退出一部分社會治理領域,對于社會主體的自我管理予以鼓勵與支持;③成熟階段。政府應當對兜底功能與頂層設計予以充分發揮,確保社會自治的制度保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當前社會建設的主題主要為社會治理創新,政府開始逐漸重視多元主體合作共治,以往政府單一主體的社會管理正在逐漸轉變為多元治理主體的合作共治。政府對于社會管理予以壟斷的時候,可以將其當作是公共行政的延伸,而多元主體合作共治的出現代表了社會治理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而這一新階段即為公共治理,因此公共治理不僅是對公共行政的延伸,也是對公共行政的否定,而在社會管理行為優化與社會治理創新方面,應當嚴格按照多元主體合作共治原則開展行動。
參考文獻:
[1]李慧鳳.公共治理視域下的社會管理行為優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4.
[2]劉娜.社會組織管理體制創新研究——基于公共治理理論視角[J].社科縱橫,2014.
[3]楊峰.社會管理創新背景下的網絡公共領域治理[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
[4]曾正滋.社會管理創新:基于公共治理的分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