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



【摘要】本論文采用《主觀幸福感量表》和SCL-90癥狀量表對200名在校中專生進行測量,了解中專生的主觀幸福感現狀和心理健康現狀,探討他們之間的關系,更有效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幸福感教育。調查結果表明:200名中專生的SWLS得分和SCL-90得分存在顯著的負相關。中專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主觀幸福感存在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中專生 主觀幸福感 心理健康
一、引言
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界定: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簡稱SWB)主要指個體依據自己設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做的整體評價,是反映某一社會中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心理學參數。目前,許多學者都認為,主觀幸福感主要包括認知評價和情感體驗兩個成份。認知評價是對生活質量的整體評估,即在總體上對個人生活做出滿意判斷的程度也稱為生活滿意度;情感體驗是指個體在生活中的情感感受,通常包括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概括地說,幸福感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①主觀性。是指它評定完全依賴個體的標準;②整體性。它是一種綜合評價,包括對情感反應的評估和認知判斷,是對生活的總體滿意感;③相對穩定性。主觀幸福感主要測量長期而非短期情感反應和生活滿意度,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值。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維持。隨著社會發展,中專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這些壓力嚴重影響著中專生的健康成長。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以重慶市工業學校的20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發放問卷200份,收回有效問卷196份,回收率98%。其中:男生126人,女生70人;城鎮47人,鄉村149人;一年級80人,二年級116人。
(二)方法與材料
采用美國主觀幸福感量表,包括整體生活滿意度量表(SWLS,采用7點計分,即從“強烈反對”到“極力贊成”分別計1—7分)。積極情感和消極情感體驗量表(PANAS,采用9點計分,即從“根本沒有”到“所有時間”分別計1—9分),Diener等人對多國被試的研究表明,該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與效度。
心理健康調查采用SCL-90癥狀量表,該量表由90個問題組成,采取1-5五級評分,其中“沒有”記1分,“較輕”記2分,“中等”記3分,“較重”記4分,“嚴重”記5分。分為軀體化、焦慮、抑郁、人際關系、偏執、精神病性、強迫、恐怖、敵對等9個癥狀因子和1個其它因子,根據各因子均分的高低來評估分析心理健康水平。
(三)數據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出相關統計結果。
三、結果
(一)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年級差異
表1多元方差分析的整體結果表明:生活滿意度和積極情緒因子在年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分別是(p=0.036<0.05,p=0.007<0.05)。
表2多元方差分析的整體結果表明:軀體化因子在年級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41<0.05);其它維度均不顯著。
(二)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
通過t檢驗可以看出中專生主觀幸福感在性別上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生活滿意度在性別上差異顯著(p=0.000<0.05),女生高于男生。積極情緒在性別上差異顯著(p=0.026<0.05),女生高于男生。
通過t檢驗可以看出中專生SCL-90個因子在性別上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人際關系敏感在性別上差異顯著(p=0.018<0.05),男生高于女生,說明男生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產生困惑,女生比男生更善于人際交往;強迫癥狀男女差異顯著,男高于女(p=0.000<0.05),可以看出男生在生活中壓力很多,考慮的事情更多些。
(三)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城鄉差異
通過t檢驗看出中專生在生活滿意度因子上差異顯著(p=0.010<0.05),城市要明顯高于農村的,其它維度均不顯著,見表5。SCL-90各因子在城鄉上差異不顯著,見表6。
(四)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分析
通過相關分析看出中專生心理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分析結果,見表9。各因子與生活滿意度成顯著負相關,說明中專生的心理健康與生活滿意度是成正比的,當中專生對自己的生活越滿意,心理就越健康。心理健康因子與積極情緒差異不顯著,各因子與消極情緒成顯著正相關,說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中專生之間的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心理越健康,主觀幸福感越強。
四、討論與建議
(一)討論
(1)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年級差異。研究結果表明:一年級的中專生和二年級的中專生在主觀幸福感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二年級的學生即將走上頂崗實習,對就業問題及生活問題可能考慮較多,這帶來較多的心理問題。一年級學生由初中剛進入中專校門,有的很快適應中專生活,較少考慮畢業后的有關問題,更多的是關注學習的問題,因而情緒要穩定些。
(2)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通過t檢驗可以看出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在性別上差異顯著。究其原因,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其一,男女學生的性別角色特征不同。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表達自己的情感,注重與家人或他人的情感交流。所以,身處異地讀書的女學生能夠更多地體驗到家庭的關心和溫馨,與同學之間也較容易擁有更親密無間的人際關系。其二,男女學生的社會角色及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不同。雖然男女平等在當今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但男性依舊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
(3)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城鄉差異。研究結果表明:中專生生活滿意度在城鄉之間差異顯著。雖然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城市和農村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部分農村的經濟水平仍是非常落后。這種差異使城鄉的學生進入中專之后,在心理上的體驗差異很大。相對來說,城市的中專生見多識廣,物質生活豐富,進入中專之后,環境差別不大,這些因素都會使他們有著較強的自信心和優越感。而來自農村的學生,進入中專校園后,與原有的生活環境有明顯的差異,這給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沖擊和壓力,使他們更多地體驗自卑和失落。
(4)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分析。上述SWLS的生活滿意度維度得分越高,SCL-90的相關維度得分就越低,也就是說,主觀幸福感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出現與之相關的心理癥狀的可能性越低,反之亦然。說明心理健康確實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一個因素,也說明主觀幸福感也是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影響因素,提高人們的主觀幸福感水平有利于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議
(1)加強對中專生主觀幸福感的教育。教師要引導中專生正確認識幸福的本質,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方式。幸福的表現多種多樣,作為學生,學習同樣是一種創造幸福的活動。而且學習越刻苦、勤奮,取得的成績越大,就越能享受到學習的快樂和幸福。在生活中注意勞逸結合,善于排解挫折后的消極情緒,以感激的心態待人,以認真的態度處世,以輕松的心情娛樂,促進中專生身心兩方面的健康成長。
(2)加強對中專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專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學校和社會要全方位關注學生的成長,進行積極的情感投資,培養并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尊重學生的人格習慣,甚至要尊重學生的某些缺陷,要擅于從看似落后違規的現象中發現其積極的因素,并給予更多的關懷。同時,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還應在良好學習心理、職業生涯輔導等方面加強指導,使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去學習、生活,去獲取成功,增強自我效能感體驗進一步提高主觀幸福感。
人際關系不和諧容易引起偏執自負、自卑、嫉妒、猜疑和孤僻封鎖的障礙型人格,對身心造成莫大的傷害,也是引發中專生心理壓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際關系的困惑,尤其突出地表現在來自農村的貧困新生中,他們剛進入中專校門,對新環境正處于適應階段,面對新的人群,內心渴望與之交往,但戒備與卑怯阻礙了他們心中的熱情和主動的步伐,長此以往容易變得孤獨和內向,表現出冷漠與不合群。這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指導。
(3)中專生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的有機結合。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明確提出“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標志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是緊密聯系的。雖然并不能說明是誰影響誰,但可以明確的是這兩者是相互影響的,是正相關關系。鑒于此,在對中專生進行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教育時,把兩者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9,(2).
[2]劉華山.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J].心理科學,2001,(4).
[3]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學,1984,(2).
[4]何樹華,黃蕾,周云祥.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茂名學院學報,2007,(2).
[5]張羽,邢占軍.中學生群體主觀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青少年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