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2012年學科調整為背景,以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簡稱城鄉規劃管理)培養目標、培養課程及就業方向為切入點,闡述了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課程特點,并以內蒙古農業大學與內蒙古財經大學人文地理專業3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課程建設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 With the adjustment of the discipline in 2012 as the background, the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planning management(referred to as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raining courses and employment direc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road and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and human geography in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300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 the data by using SPSS software. On this basis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road and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Key words: urban road; traffic plan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0 引 言
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課程是城市規劃專業的一門重要專業課程,它解決的是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的基本知識、理念、原則、思路、程序、步驟與方法等。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在掌握道路工程知識、設計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對城市交通理論基礎、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鑒于此,文章以內蒙古財經大學與內蒙古農業大學30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并以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數據,運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結合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為視角對該課程建設進行了研究,并將其與城鎮化社會發展相銜接,培養學生道路規劃實踐、創新能力,以滿足社會規劃類人才的需求,同時也豐富了該城市規劃專業教學理論,對于提高專業教學水平,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也具有一定意義。
1 研究方法
本文從課程目標、課程定位、培養課程及就業方向為切入點,運用問卷調查、訪談及數據定量分析3種研究方法對該專業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筆者于2015年6月1日至6日對2校2015級8個班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部分專業教師與相關專家進行訪談,并針對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了統計,共發放調查問卷300份,回收291份,有效問卷279份,有效率93%。運用SPSS11.3 軟件對所獲取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調查結果
(1)學生對該專業了解情況。其中27%的同學最初喜歡本課程,50%的同學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后,逐漸喜歡本課程,23%的同學對本專業沒有興趣。
(2)對本課程應采取的課程定位的判斷。認為應將課程定位向道路橋梁建設專業方向傾斜的學生最多,占63%;而認為應該定位為城市與區域規劃、環境管理、城鄉規劃和城市規劃等方向的學生人數和比例都差不多,為37%左右。這給我們課程方向的確立提供了需求依據。
(3)課程設置選擇。其中50%的同學選擇課程設置應該是豐富多彩、各有涉及,46%的同學認為設置課程應該精而專,4%的同學選則了其他。
(4)本課程建設建議。22%的學生認為應改換課程名稱;而有78%以上的學生認為應該明確課程定位,修改課程設置方案,增加硬件、完善實踐和調整課程體系;其次,有70%以上的學生認為應該改變課程教學方法。這為我們課程設置的修訂和培養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和依據。
(5)學生對本課程實踐教學內容建議。其中60%的同學贊同實習課程;22%的同學不贊成實習課程,認為課程設置不合理,實習課程數量較少,系統性差,課程內容較多。這個問題是城市道路與道路交通專業實習課程設置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最難解決的問題。
(6)教學手段與方法。認為現行教學內容理論較多而實踐較少的學生最多占78%以上;其次,認為注重教而輕視學生也較多,占46%;而認為沒有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的學生則較少,所占比例不到21%。可見,由于課程體系設置中實踐課程太少,老師在教學中也比較重理論,而輕視實踐。
(7)就業方向與本課程的關系。其中33%的同學希望能夠從事與本課程及城縣規劃專業對口的崗位,67%同學不打算從事與本課程及城鄉規劃專業對口的崗位。
(8)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是什么。其中34.62%的同學認為本專業課程設置與工作崗位需要脫節,專業方向不明確是造成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38.46%的同學認為責任在于自己,23.08%的同學認為眼光高,3.85%的同學認為社會需要本專業的學生太少。
(9)學生對本規劃專業前景預判。其中70.38%的同學認為專業發展前景良好,對其充滿信心;7.69%的同學旁觀者的態度,覺得無所謂;19.23%的同學認為該專業沒有多少意義,急需整改。
(10)學生是否有轉專業的打算。其中3.85%是從其他專業轉過來,3.85%將轉到其他專業,26.92%的同學未想過轉專業,57.69%的同學想過轉專業,7.69%的同學選擇其他。
3 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
(1)課程培養目標和方向定位。課程培養目標與定位的設定需要考慮就業與學科自身性質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根據上述調查可以看出學生對課程培養目標與課程定位具有強烈的興趣,希望課程培養目標設定為具有課程基本理論、知識與能力,具備創新、實踐能力,能夠從事區域交通規劃相關工作的應用復合型人才。應用復合型人才主要體現有兩點,第一,具有創新精神;第二,具有實踐能力。所以本課程的培養目標與方向定位應該緊緊圍繞“創新”與“實踐”。能夠從事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和行政管理部門與本專業相關工作。
(2)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體系建設對于專業培養能否達到培養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也是本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核心內容,結合上述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專業課程設置的靈魂應該是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學生,能夠達到社會對該專業人才需求的標準。增加實踐課程開設數量,提高實踐課程質量,積極建設實踐教學平臺(校內外),樹立“夯實理論基礎,實踐理論結合,實踐能力檢測”的基本思路,結合專業自身特點設置專業課程體系。特別是實踐教學改革關系到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對專業設置尤為重要,因此,實踐教學改革工作應該被重視;實踐教學改革應以社會需求為方向,通過實踐課程優化、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積極建設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反饋實踐教學效果。
(3)實踐教學改革。本課程作為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根本的基礎課,創新性實踐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但該專業實踐教學課程跨度大,內容龐大,因此本專業實踐教學具有系統性特點。實踐性教學是能否培養出具有實踐能力學生的關鍵點,其中內容涉及廣,包括實踐課程改革方向、實踐課程優化、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評價體系建設、社會競賽對實踐教學的檢驗、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等多方面。
(4)教學模式改革探索。激發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增強課內外的互動,要求相關教學老師進行教學過程設計改革,采取先講解,學生思考并提問,而后老師回答的模式,啟發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鍛煉學生的就業能力;引導學生對專業問題進行創新、實踐探索,考核時要求學生撰寫論文與課程設計,讓學生掌握撰寫科研論文與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積極拓展實踐教學平臺,培養了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成立了測量實驗室(內蒙古財經大學西區校園地形圖測量實習基地,條件成熟,2009級、2010級兩屆同學順利完成實習任務,效果良好)。在該測量學實踐教學的基礎上,2009年、2011年參加了全區大中專院校測量大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成立了Auto CAD實驗中心、數字化測圖實習中心、計量地理學實驗中心,實驗課開課率達到100%,且效果良好。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財經大學3S聯合實驗室。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也逐步穩定完善:如岱海實習基地、蠻漢山實習基地、大同實習基地、小井溝實習基地等已成熟,已有5屆學生在此實習基地完成大一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另外北京城市規劃展覽館實習基地實踐教學為“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上提供了一定的硬件條件和基礎。
(5)加強實踐教學體系改革與創新。學院成立之初就樹立了以學生為本,基礎理論教學、實踐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培養相互協調發展并以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理念,確立了“以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以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實踐教學理念,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強大的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以實驗室內實驗、野外考察和社會具體項目為載體,綜合運用演示式、啟發式、互動式、研究式教學的實踐教學模式。
4 結論與建議
本文所思考的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課程設置問題,主要體現在《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課程體系建設》中該培養模式自2012年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現為:
(1)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積極性高漲;
(2)課程目標與課程體系清晰,學生與教師都具有明確的目標;
(3)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逐漸增強,不僅在一系列大賽等活動中獲得成績,而且學生能夠完成實習公司的相關業務。
參考文獻:
[1] 李文龍. 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 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5(6):116-120.
[2] 王云多. 大學生對待勞動力市場態度定位與可雇傭關系研究[J]. 財經理論研究,2015(3):39-45.
[3] 周春生,王珊. 就業視角的資環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優化[J].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2(2):45-48.
[4] 劉東. 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規劃[J]. 公安大學學報,2001(5):12-17.
[5] 孫明正,楊曉光.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交通空間規劃設計方法[J]. 城市交通,2006(5):22-25.
[6] 趙建有,楊雪峰.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安全評價指標的研究[J]. 長安大學學報,2003(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