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
摘要:戲劇影視舞臺美術設計專業從國內戲劇學院內設置專業向專業美術學院內設置專業轉化中帶來了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的改變,這些改變需要基于學科特點進行系列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本文即是針對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在具體教學上的探索與總結,在不斷完善與調整的過程中也為全國各區域及地方的戲劇影視舞臺美術設計專業建設與改革,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舞臺美術教育 實驗戲劇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7)04-0145-02
舞臺美術設計專業最早設置于我國戲劇學院或電影學院等藝術院校內,有比較完整的綜合教育體系,有導演、表演、視聽語言等不同的學習創作排演與基礎知識等內容。在學術中,“舞臺美術設計”專業的名字被定義為“戲劇影視美術設計”,與國外的“演出藝術設計”相對應,國內的舞臺美術教育在經歷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學蘇熱潮之后,進入穩步發展的八九十年代,當時的學生就業僅圍繞國家與地方院團以及電視臺等地,全國也只有不到十家院校開設此專業,如今國內近四十所高校都有戲劇影視美術類專業,發展極其迅猛,但是顯現出與社會行業的對接有效性不足,造成一方面劇團以及戲劇研究所缺人才、缺作品;另一方面學生就業差、無市場的局面。四川美術學院作為全國美術院校中率先開設“戲劇影視學”一級學科下的“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院校、西南地區舞臺設計的領先專業,需要通過開發新的教學手段,形成對自我專業的重新審視與發掘,而針對“實驗戲劇”課程群的教學改革研究,是我們嘗試的探索方向!
“實驗戲劇”課程群建設主要是在借鑒其他院校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的經驗和凝練四川美術學院自身的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特色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課程建設思路和理論框架,“優化課程建設,改革教學模式”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核心內容,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整合要素,突出特色,凝練改革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高年級課程建設及目標定位,優化專業結構和教學方法,突出技能和藝術觀念的培養,探索本學科多元發展我的道路,促進專業美術學院內“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教學模式的積極探索,努力達到本專業向應用型轉型的要求。
目前國內的“戲劇影視美術設計”教育模式都以戲劇或影視的綜合學科為主,不僅設置了舞臺設計,還包括舞臺化妝、舞臺服裝、舞臺繪景、舞臺技術、演藝影像設計以及藝術管理等專業方向,課程設置相對固定和完整,因培養目的不同,我院借鑒其一部分課程模式以及培養體系進行專業建設,解決了課程的遞進性學習內容不夠充分,設置上缺乏聯動性、綜合性、應用性的問題,最大化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完善課程體系,彌補戲劇觀念不足和組織協調能力匱乏的諸多問題,還利用課程群將相關學科的知識進行完善,按照學科特點進行“視像戲劇”的培養訓練,學生完善實驗戲劇課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裝等元素,將視覺作品本身作為獨立的藝術創作方式,建立運用綜合表演來進行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的新模式,優化目前戲劇影視美術設計自身的教學體系,培養“將理論轉化為文化藝術生產力和產品”的技術應用型人才,以區別研究型大學的學術型教育,完善戲劇影視學類應用型學科教學模式。
國際上諸多國家的舞臺美術教育同樣值得借鑒,例如意大利,舞臺美術設計專業就設置在美術學院內,在教學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順序性,意大利的舞臺設計專業比較注重于技能訓練,并十分注重案頭工作,博洛尼亞美術學院教學采用導師工作室,四年學習全部跟隨所選導師,部分課程實驗性強,在創作上手段和風格上比較多樣。而日本的多摩藝術學院藝能美術科的學生則要具備掌握不同于以往三維性設計的時空觀和方法論,每年進行兩次公演,強化技術能力,提高實戰技巧。美術學院內設置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有其有利的方面,由于與繪畫、雕塑、裝飾美術同屬造型藝術范疇,各專業學生較易交流、溝通,相互影響;當然,短處也顯而易見,例如學生到了高年級還不容易接觸到演員和導演,極少舞臺經驗和戲劇知識。我院開設“實驗戲劇”課程就是彌補國內國際在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教育上的短板,以創作實踐帶動基礎及專業課程,在應用中強化知識和能力的掌握,面向西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形成新優勢和特色。通過科學合理地調整課程設置,使培養方案進一步適應重慶乃至全國演出藝術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打破盲目借鑒戲劇院校的課程設置與發展瓶頸。以實驗為突破、技術為核心,確保課程設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主要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的改革與變化:
一、開辟了美術學院開設實驗戲劇教學的途徑
影視動畫學院以創新人才培養與促進技術發展為目標,通過開設實驗戲劇教學,整合共享各方資源,以學生培養為核心,聚焦視覺與實驗在教學中的發展融合,致力于研教結合、寓教于研的實體聯盟,以美術學為源,以戲劇學為本,以視覺設計和戲劇美術設計專業轉型,強化空間創意、舞臺制景、影像表現,戲劇編劇與導演等學科的演出藝術實踐,將戲劇表演與導演課程同藝術設計課程與策劃管理課程進行有機搭配與組合,形成以實驗戲劇展演為成果的特色課程群,從而開辟了美術學院開設實驗戲劇教學的途徑。
二、構建了演出藝術人才多維協同培養體系
為培養演出藝術行業發展需求的現代戲劇影視美術設計人才,通過跨界交叉與融合,構建藝術人才多維協同培養體系。 在專業維,由單一專業人才培養轉為行業需求導向的跨學科交叉協同培養;在國內維,由師資、教材引入為主的院校合作與實驗戲劇雙年展項目為教學、科研、組織、評價全方位的跨區域協同,提供了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有效途徑。
三、建立了“大視覺藝術空間場”演出藝術人才的培養長效機制
以學生、教師共同開展“大視覺藝術空間場”的演出藝術人才的培養機制,找到了自身專業定位同培養工程人才最佳契合點,形成實驗戲劇課程集群、創新力量自發組合、共同投入資源、為行業提供人才支持的成功模式,以視覺協同實驗進行課程設置與項目實施,將“大視覺”作為自身學科特色的發展方向,以“空間場”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素養與就業的標準,在實踐中求突破,將劣勢轉化為優勢。
這些改革和舉措帶來的變化彌補了學生戲劇觀念不足和組織協調能力匱乏的根本問題,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最早設置于戲劇學院內,戲劇學院有比較完整的綜合演出藝術形態,有導演、表演等不同的學習創作排演體系,學生對整體觀演空間和配合協作有基本的認識,作為美術學院內的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要彌補學生的戲劇觀念,依托戲劇影視學的系統開設實驗戲劇課程,培養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不僅如此,學院還針對之前在高年級課程設置中,遞進性學習內容不夠充分,課程體系設置上缺乏聯動性、綜合性、應用性的問題,強化綜合表演與視像戲劇作為創新人才培養與課程建設的新模式,這種模式不是簡單參照戲劇學院的表演課程以及話劇、戲曲的培養體系,而是按照學科特點進行“視像戲劇”的培養訓練,學生完善實驗戲劇課程中的景片、道具、服裝等元素,將視覺作品本身作為獨立的藝術創作方式,建立運用綜合表演來進行人才培養和課程建設的新模式,優化目前戲劇影視美術設計自身的教學體系。
在具體的教學環節,教學改革效果顯著,首先是取得了理論研究成果及多次獲得行業一級學會的肯定,實驗戲劇教學模式在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實施以來,顯著提升了學生綜合實踐創新能力,受益學生百余人,編著《數字技術與當代藝術的植入:實驗戲劇》專著一部,科研轉化實驗項目多項:入圍中國第三屆全國舞臺美術展以及首屆新媒體藝術展,主辦全國高校實驗戲劇雙年展,獲得全國多家院校和媒體的關注,近百名學生參加了實驗戲劇《蟲蟲心事》的排演與創作;多位研究生依托全國高校實驗戲劇雙年展項目和實驗戲劇創新劇目參與戲劇演藝活動。其次是人才培養成效明顯,畢業生質量高,用人單位評價畢業生“專業技術能力優秀、實踐創新能力強”,高年級學生通過實驗戲劇創作,改變自身對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理解的局限,在階段性教學成果中可以合理運用實驗戲劇的觀念進行創作和理解,能夠跳出單一的設計思維進行多維空間的分析。最后是教育同行充分肯定,社會廣泛關注,2015年9月,實驗戲劇《蟲蟲心事》作為首屆全國高校實驗戲劇雙年展的重點演出活動驚艷全場,我院新落成的羅中立美術館同本劇相得益彰,重慶多家媒體予以報道,展現了西南地區實驗戲劇絕對的影響力。2015年12月,實驗戲劇《蟲蟲心事》參加中國第三屆舞臺美術展,獲得中國舞臺美術學會的高度肯定,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劉杏林對四川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的實驗戲劇教學與展演給予了高度評價,并且引申到實際的舞臺美術教學中來,肯定了非美術院校用實驗戲劇的方式進行的教學改革 ;2016年10月實驗戲劇《蟲蟲心事》代表四川美術學院參加貴州隆里首屆國際新媒體藝術展,同世界范圍內的藝術家、高等院校相關人士進行了交流與探討,此外本劇還參加了第五屆重慶市文化產業博覽會、四川美術學院開放的六月畢業展、首屆全國高校實驗戲劇雙年展展演等,引起兄弟院校和社會廣泛的關注。
誠然,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目前的“實驗戲劇”只是高年級課程中的一個環節,在藝術人才的培養中,“課程”只能解決階段性的問題,如何運用“實驗戲劇”深化藝術教育改革,突破自身的局限,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在學校接觸思維拓展與技術訓練以及實操技能三個方面的學習。在這種形勢之下的“戲劇影視美術設計”人才培養,一方面要在傳統的美學形態里尋找自身的“根基”,另一方面,又要在“實驗精神”的土壤里生根發芽、勇于創新,讓學生在走上社會后盡快滿足工作崗位對他們的要求,這將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