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杰+徐芳
摘要:客觀是新聞報道的首要原則,如何使新聞報道客觀全面地反映事件的原貌,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偏差,筆者認為要注意新聞報道的全面性;避免使用模糊詞語;加強職業道德建設。
關鍵詞:新聞;報道;客觀性
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其生命在于客觀性和真實性。隨著新聞事業的不斷發展,新聞報道的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如今在各種大大小小的媒體上都能看到、聽到用文學的敘事方法編寫的新聞稿,出現了小說化的新聞、散文化的新聞等多種樣式,將自由、活潑、生動、優美、精煉的表現手法運用到新聞通訊中,賦予了新聞以鮮活的生命力。
一、新聞的客觀性
新聞的客觀性這一概念由西方學者提出,是指新聞報道要忠實于容觀事實,要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來反映它。
美國報業編輯協會在1923年發布的《新聞規范》對新聞的客觀性作了原則性規定。它的第五條寫道:“中立――清楚區分新聞與意見的報道方式。新聞報道絕對不應摻雜任何形式的意見或偏頗。”
我國學者認為新聞具有客觀性,但同時認為新聞也具有傾向性,并認為新聞的傾向性與客觀性并不矛盾,因為傾向性是記者通過新聞事實,暴露出來的思想趨向,而不是隨便作主觀的解釋和議論。新聞是單純的記事;意見必須與新聞明確的分開。
鄭保衛教授認為,客觀報道原則的內涵包括兩方面:報道內容的客觀和報道形式的客觀。前者是指新聞報道必須是客觀事實的報道,不能有虛夸、夸張、更不能無中生有,任意編造;后者是指新聞報道者在報道新聞時不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傾向,而是將自己對新聞事實的觀點和意見寓于報道的事實當中,通過事實的邏輯力量來對讀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新聞是對客觀事實的報道,讓讀者明白事實的情況。作者通過對事件的實地了解,再通過各種形式將事情的真實情況傳達給讀者。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一種溝通。在這一個過程中,作者通過對新聞事件的客觀描述,使讀者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這就要求作者與讀者的溝通,要堅持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堅持新聞的真實性,這樣,才能與讀者產生良好的溝通效果。
二、客觀性原則在新的媒體生態中的變化
1、新媒體的“圍觀生態”促進了社會監督,客觀報道比以往更受重視。在新的媒體環境里,每個個體都擁有新聞的發布權與評論權,新聞事件發生后,每個個體都可以“圍觀”事件的發展過程,無形之中充當了新聞把關人與監督者的角色。在這種環境下,所有新聞都可以被其他人質疑,這就促使新聞傳播者尊重客觀現實。客觀公正的報道以其說服力高受到“圍觀者”更高的推崇。
2、新媒體擴大了信息源,不同信息源的新聞產品交鋒,凸顯了客觀性原則的價值追求。對突發事件的報道往往以準確、客觀為重。但在新聞實踐中,突發事件往往會因為商業、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使這些要素流于形式,媒體人通過選擇某種事實拋棄其他事實的手法,來表達傾向性意見。
3、傳統媒體人受到新媒體尤其是自媒體極大的壓力。這種壓力主要表現在傳播速度上,自媒體傳播信息的速度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這直接導致傳統媒體人“搶”新聞,操之過急往往會造成新聞失真。
4、開放的平臺帶來封閉的圈子,客觀報道的作用因把關權的下移而削弱。在傳統媒體時代,受眾對媒體內容沒有太多選擇的權利,對事物的認知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媒體,而媒體由于其專業性與各層把關人的控制,會導致受眾的認知趨于一致。媒體中心主義消解后,人們不但不會因為知識量的增加而消除分歧,反而會為了避免沉迷于信息海洋之中,根據愛好去選擇屬于自己的“圈子”,在這層意義上,把關權又一次下移了。在現在的媒體平臺下,有大量的軟件允許用戶定制自己感興趣的新聞,這種軟件徹底顛覆了報道以某種媒體、某種類別來劃分的時代,而代之以某種細分的專業性論壇。這種傳播模式會導致受眾沉迷在自己的圈子中無法自拔,不愿接受與其觀點相左的意見,圈子中持不同意見者往往會迫于圈子的壓力而妥協,甚至會潛移默化地接受圈子里的觀點。根據“沉默的螺旋”理論,人們總是趨利避害,愿意呆在一個能體現自己的價值、也能夠為他人所容納的圈子中。這個圈子從一開始,就注定具有一定的封閉性。新技術的發展使受眾更容易找到與自己觀點相同或相近的圈子,并使受眾加入到這個圈子成為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客觀報道的作用被把關權的下移所沖抵,受眾可以無視記者為客觀事實所做的努力而選擇自己喜歡的圈子,久而久之,圈子與圈子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從而加速社會的分裂。
三、樹立客觀意識
1、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社會效益第一的方針。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我們新聞媒體恪守的基本準則。我們的新聞工作,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媒體,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是黨對新聞工作的一貫要求,也是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我們應該摒除“收視為王”的觀念,雖然收視率影響廣告收益,但收視率絕不能成為衡量節目質量的唯一標準。“收視為王”的理念容易讓我們放松對自身的約束,迎合低俗之風。透過大量的有主觀傾向的報道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新聞都是在對低級審美情趣的迎合。
2、有端正嚴謹的工作作風、加強責任心的教育和培養。新聞工作者無論在什么時候都應該保持理性思維的大腦。在很多民生新聞中,新聞來源直接來自老百姓,來自他們的個人經歷。這些新聞來源很明顯會帶有新聞爆料人個人的感情色彩,他們在提供新聞線索時很難做到客觀公正。這就要求我們要有嚴謹的工作作風和理性意識,對于他們提供的線索進行客觀冷靜的判斷分析,然后再作出相應的報道計劃和方針,而不是一味地迎合,營造出熱情服務的外在表象。作為媒體,我們的責任只是引導,我們時時刻刻要注意輿論的引導作用,而不是一見到爆料,就立馬和他(她)站在同一立場,為其維權,為其吶喊。如果這樣的話,在工作中是很容易犯錯誤的。
3、加強知識的積累,增強客觀分析事物的能力,減少主觀上的傾向性。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面對的事實總是紛繁復雜的,尋常巷陌,家長里短。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民生新聞往往都是一些扯不斷、理還亂的是是非非。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必須增加知識的積累,不僅要加強對政策及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對生活的積累,豐富個人閱歷。閱歷淺的新聞從業者在工作中會出現力不從心的感覺,有時不得不被采訪對象牽著鼻子走,采訪不全面、主觀武斷也就在所難免。因此,我們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力求增強客觀分析事物的能力,減少主觀上的傾向性,履行好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參考文獻
[1] 單渡,《重建新聞客觀性原理》[J].《現代傳播》,1999年1月,28―35.
[2] 羅伯特·哈克特,沈薈、周雨譯:《維系民主――西方政治與新聞客觀性》[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3] 彭家發:《新聞客觀性原理》[M].臺北:三民書局,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