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鳳
摘 要:傳統中國畫色彩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及人文內涵,在漫長的歷史及社會變遷中,傳統中國畫色彩受文人畫的理念及創作手法影響深遠,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審美意識變化以及繪畫技術進步,中國畫色彩在不斷的傳承中形成了較為穩固的特色。在多元文化緊密交流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畫色彩在傳承傳統色彩風格的同時,也引入一些新的元素,在現代中國畫藝術創作中展現出與時俱進的風貌。
關鍵詞:傳統;中國畫;色彩;傳承;發展
1 傳統中國畫色彩的歷史演變
中國畫自產生之時起,就體現了對色彩的深入認知。我國“丹青”在古代就表示繪畫的色彩,從春秋戰國時期,繪畫就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形式,統治階級用繪畫藝術來強化自身的身份與地位,如戰國時期,人們崇尚黑色,用黑色表示莊重,到了秦漢時期,漢代的繪畫表現出了原始的“五正色”特征,體現了對于色彩的最初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畫藝術在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中顯得格外活躍,這一時期,各種思想、理念相互交錯,為繪畫藝術創作帶來巨大的動力。藝術家對畫面用色的意識更具自主性。同時,受宗教、西域異族等文化的影響,中國畫的色彩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如一些濃艷的石綠、石青等色彩被作為主色調用于壁畫創作中。
1.1 傳統中國畫色彩傳承現狀及影響因素
(1)傳統中國畫色彩傳承現狀。在數千年的傳承與發展中,傳統中國畫的色彩與水墨經歷了重色輕墨、重色重墨、重墨輕色的脈絡。色彩在近代中國畫中雖然被水墨壓制,但仍然對中國畫藝術產生影響,并被不同形式的傳承著。現代社會經濟建設水平迅猛提升,人們的審美需求更加強烈,在此情形下,色彩不僅填補了繪畫藝術創作的空間,也為滿足現代社會藝術審美需求創造了有利條件。傳統中國畫色彩的內涵豐富,且在現代中國畫創作中也能夠得到直接的應用,如現代中國畫的重彩、工筆、彩墨等繪畫藝術,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傳統中國畫的色彩元素。
(2)影響傳統中國畫色彩傳承與發展的因素。色彩是映射人類審美思想的同時,也受社會文明發展的影響。總體來看,傳統中國畫色彩傳承及發展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一是傳統哲學觀念的影響,包括傳統的“五行”、儒家、道家、禪等,我國古代哲學體系中,“五行之說”是社會思想觀念的核心,除了社會生活受“五行”思想的影響,人們對色彩的審美也與“五行”思想密切相關。古代的五行對應五色,即東青、西白、南赤、北黑、中黃,同時金、木、水、火、土分別與白、青、黑、赤、黃相對應,古人將這五色視為正色,而其他兩兩相配的顏色為間色,并認為間色是不莊重的。儒家思想所要求的修身之道、禮儀規范等對色彩也作出了闡述,儒家圣賢孔子以“中庸”表達了對色彩統一、和諧的要求,體現在中國畫的色彩上就是不偏不倚、有度有節。道家的老子、莊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因而在色彩上選擇“知白守黑”,傳統中國畫的黑白色彩,既表現了一種大氣、闊達,同時也反映了無欲無求、超脫世外的追求。
二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影響,如社會階層結構、物質生活水平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傳統中國畫色彩的表現及傳承,如社會經濟發展盛極一時的唐代,畫家的用色絢麗、豐富,如周昉、張萱、李思訓、薛稷等,無論是人物畫、山水畫還是花鳥畫,都以繽紛、多姿的色彩來展現一種大氣、富麗的藝術世界。
三是傳統中國畫的繪畫理論比較完善,不同時期的理論家不僅對不同類型的中國畫類型、技法進行了總結、評判,也會促進人們對繪畫色彩的認識,如唐代的理論家張彥遠就繪畫要有“氣、韻、思、景、筆、墨”,可見,他對筆墨極為重視,同時,他有注重“自然”,這些理論進一步推動了“墨”的發展,使“筆墨”對傳統中國畫色彩運用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是繪畫技法的影響,唐代以前,傳統中國畫的繪畫技法主要是平涂、渲染,到了宋代,文人們對筆墨之法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宋代文人認為“筆墨”創造的濃淡世界更具藝術效果,尤其是當皴法技藝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時,色彩的地位便一再降低,繪畫與社會、自然的聯系更加疏遠,傳統中國畫色彩的傳承與發展更現式微。
1.2 傳統中國畫色彩的現代化發展
(1)中國畫色彩的多元化轉型。隨著中國畫“水墨”的弊端日趨凸顯,人們對水墨的程式化產生了審美疲勞,在現代多元文化日趨頻繁的背景下,筆墨繪畫中單調的黑白色彩難以吸引大眾的關注。從清末民初開始,一些海派畫家通過中西繪畫的對比,進一步認識到了色彩的重要性,他們在繪畫中通過對多樣化色彩的組合,形成了一個激烈、鮮活的藝術空間,這種被傳統正派畫家鄙夷為“民間、世俗”的色彩運用,將人們帶出了黑白二色的世界。隨后、徐悲鴻、林風眠等繪畫大師也通過西方的繪畫技法與傳統水墨畫進行積極的融合,形成了實與意相互交錯、色彩變化層次豐富的視覺藝術,將“色彩”與“筆墨”充分地結合在一起,促進了傳統中國畫多元化、現代化的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畫藝術也經歷了偉大的變革,在一些敢于創新、大膽突破的藝術家的努力下,傳統中國畫的色彩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如傳統水墨、抽象水墨、彩墨、重彩等,這些表現方式在傳承傳統中國畫色彩內涵的同時,也為中國畫色彩的發展帶來了更加強勁的動力。
(2)中國畫色彩的個性化發展。藝術是哲學精神的折射,民族哲學精神、美學思想對傳統中國畫色彩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對繪畫色彩的審美更趨個性化,無論是藝術家還是理論家,都積極、主動地樹立了對傳統中國畫的民族性意識,為發展個性化、民族性的傳統中國畫深入嘗試、突破,除了在色彩與西方繪畫進行吸收、對比外,還通過色彩的運用,釋放并傳達真實的情感,不同創作者對色彩的理解不盡相同,在色彩的運用上彰顯了個人對藝術的探索,通過個性化的色彩,表現生動、飽滿而且特色的藝術形象,在傳承傳統中國畫色彩多樣性的同時,他們也結合自身的經歷及藝術感悟,發掘傳統中國畫色彩的內涵,并將其以個性化的語言來發展中國畫的色彩,為推動傳統中國畫的現代化進程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2 結語
傳統中國畫的色彩經歷了“重色輕墨”“重色重墨”“重墨輕色”等不同的發展歷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政治、經濟、哲學體系、繪畫理論、技法等對傳統中國畫色彩的傳承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傳統中國畫色彩的傳承與發展歷經曲折,甚至一度衰落,但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隨著人們思想變革,社會物質生活及審美水平的提升,色彩在中國畫創作中的地位日益顯著,中國畫藝術家們在借鑒西方繪畫技術的同時,充分融入傳統中國畫色彩的內涵,促進了中國畫的個性化、多元化發展,在吸收并鞏固傳統中國畫色彩養分的基礎上,中國畫藝術家還應利用現代繪畫技法,拓寬中國畫色彩的發展路徑,為建立民族化、特色化的中國畫色彩藝術提供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王文娟.墨韻色章——中國畫色彩的美學探淵[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2] 金瑞.當代工筆畫作品集一金瑞[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3] 保羅·蘭芝斯基(美).色彩概論[M].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