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哈拉海鎮第一中心小學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小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行為,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型課程。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學中,我們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越易被學生認同、接受。在教育內容的選擇上,我們要真正做到不脫離課標,不拘泥教材,讓德育走進社會生活,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設置;課程特點;豐富教育內容
一、結合課程設置,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熱愛生活
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純真的。然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會發現一些和書本上或與教師所講的相矛盾的現象、事件,甚至是殘酷的,使學生產生許多困惑。如果我們的教學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價值。所以,在教學時我強調以兒童現實生活為課程基礎。在品德教學中我們要特別關注兒童正在進行中的現實生活,做到有實效性、針對性。
例如,教學《地震災害中的英雄少年》,使學生了解有關地震的基本知識,使學生掌握避震要點,如震級,最大強度,震型,成因,震中位置等。介紹防震減災知識。那什么是地震呢?當地震來臨時作為21世紀的你,是否懂得防震和避震呢?在“防震和避震”環節,可讓學生憑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經驗,進行小組討論,設計一些場景,再在組內分工合作進行角色扮演,然后進行演繹。在演示過程中,教師適時進行引導。例如,我們設計在此時突然發生地震,應該躲避在什么地方呢?請同學表演。學生馬上向自己認為最佳的地點跑去,但有的同學自己也搞不清楚學生躲在哪里好,就會轉來轉去舉棋不定。理解正確的學生迅速抱頭閉眼,躲在自己的課桌下。這時如果你在操場上怎么做呢?學生搶答:可以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記住不要回到教室去。
結合課文“地震災害中的英雄少年”在如此一場特大地震中,我們的小朋友們在生死間選擇了勇敢,在危難中選擇了擔當。他們體現著堅強勇敢,互助互愛的精神,還彰顯了鎮定機智,無私無畏的英雄本色。他們的英雄事跡感動著大家,也為我們樹立了榜樣。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無畏、科學理智的意識。
在教學中,讓學生敢于沖破教科書及教師講授的狹小范圍,鼓勵他們在教材基礎上大量閱讀有關課外知識進行補充、延伸。例如,教《家鄉人生活的變化》這一課時,我首先安排在課前先讓孩子采訪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了解家鄉以前的狀況,按照吃、穿、住、行四個方面讓學生進行采訪。第二個環節各組分別籌備展覽。利用教科書出示的范例和大家搜集的資料;討論如何展示家鄉人民生活的變化,如何布置展臺,如何向大家介紹,以及還可能找到什么資料和實物。鼓勵各小組互相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實物和資料。第三是小組分工。誰負責寫報告,誰負責講解,誰負責向全班展示展品。介紹“住”的小組,提供居室的新舊照片,對比介紹新舊房子的總面積,結構,材料,人均面積,居住條件等。
在上課時,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家鄉舊貌和如今我們的生活和家鄉為什么會發生這樣大的變化?激發孩子的興趣,孩子的激情被點燃了。結果學生很快說出自己的觀察與體會,從而使學生懂得今天的生活是多么來之不易,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善于聯結課堂內外的生活,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生活經驗。
二、根據課程特點,引領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實踐中才能體驗其價值的,學生的一些認識和新的道德觀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廣泛的認同。我們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所給予學生的不應是一個簡單的結論,該是怎么才是讓學生親自去試一試。你會怎么做?人們會有怎樣的評價?我在上《集體處處有規則》這一課時,
先布置學生在課間自由活動十分鐘,喜歡活動什么就活動什么,盡量活動的開心。活動結束后,我提出疑問:“你活動了什么?活動得開心嗎?學生們一致回答:不開心!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這樣活動嗎?
通過活動學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為標準——沒有規則的活動,勢必不開心!品德與社會課上學了遵守社會公德,乘公共車時不擁擠,給老弱病殘的人讓座。可在現實社會中經常遇到一些人爭搶座位,對老弱病殘的人是視而不見。我們要正視這種社會現實,引導學生樹立自己的是非觀念,建構起自己的內心道德標準。
三、豐富教學內容的認知環境,輕松學習知識
例如,在講《生活中的交通與安全》內容時,讓學生利用多媒體教學,以對該節內容有一個全面的認識。通過播放交通事故數據及交通事故視頻,看到如此觸目驚心的數字和慘不忍睹的一幕幕,學生們的心靈受到震撼,通過多媒體事項直觀的表述,我們知道僅在2012年度,我國共發生了幾十萬起重特大交通事故。在事故中總共約有幾十萬人死亡,是1991年海灣戰爭中死亡人數的3倍多,而死于交通事故的,是海灣戰爭中死亡人數的3/5。看到這些個冷冰冰的數字,該警醒了!我們付出的鮮血和生命的代價已經太多!而且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歸結起來是人們對交通法規的漠視,是交通違章所造成的。多媒體豐富教學手段,貼近學生生活,直接切入主題,突出重點,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情緒,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明白交通事故對個體及他人的身心造成的嚴重創傷。同時也讓每一個人都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他人的生命,讓我們共同生活在交通有序,安全而又輕松的社會大家庭里。
總之,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一種“教學立足于社會生活”和“社會生活促進了教學”的觀念。教學要以小學生的生活為主線,以他們豐富多彩的實際社會生活為內容,以密切聯系兒小學生現實生活,以他們的整個生活世界為教學空間,讓社會生活走近小學生,讓小學生走進社會生活,讓品德融入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昌松.《品德與社會課》中如何創設有效運用教學情境材料[J].小學科學,2011(02).
作者簡介:
孫洪寬,大專學歷,小教高級,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