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應萍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可見培養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閱讀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這樣,不能從實質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詞匯、說話、朗讀、概括、思維能力都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生;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俗話說“開卷有益”,只要學生能養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也就是在培養其閱讀能力。怎樣培養呢?就此,我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培養閱讀能力要注意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
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于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如有個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后,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它自己卻不會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師想不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教師隨機應變,發動學生,說:“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有個學生回答說:“因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師接著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學生答:“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由于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
二、指導閱讀,授之以“漁”
我每次讓學生讀課文時,都告訴他們要邊讀邊做記號:畫自己不認識的生字,畫自己不理解的語句,畫一些優美的詞語、句子等。讀完后,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可以查工具書,可以向成績好的學生請教,也可以問老師。對于那些優美的詞語、句子可以抄在摘錄本上,熟讀熟記,以后在寫作的時候,就可以“順手拈來”,真可謂“一舉多得”。
課本上的精讀篇目,我一般采用傳統的三步閱讀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即瀏覽全文,略知其意;精讀品味,掌握重點;體會感情,聯想感悟。對于一些較長的文章,更要緊扣課文,從字詞句入手,深入瀏覽,分析文章的層次結構,理清作者的感情變化線索,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還要聯系實際,掌握朗誦基調和語氣。這樣才能在朗誦時以聲傳情,正確地表情達意。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通過描寫一個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賣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的罪行,表現了作者對窮苦人們的同情。由于課文篇幅較長,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大概內容;在此基礎上引導精讀,掌握五次擦然火柴時所看到的和想到的內容,朗誦時又要根據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內心的情感“悲——喜——失望”的變化適當變換語氣、速度和語音,這樣才能生動地表現出文章的感情基調,很自然將朗讀基調確定為低沉緩慢。
三、重視朗讀,讀出“其義
我們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讀是學生取得知識的主要來源,通過讀,學生也同時取得了說話的樣本和寫作的范例。這些技能都必須在品析詞、句、段、體會感情中把握。
1.選擇感情濃郁的句段。課文中某些句段,比較集中地體現了作者某方面強烈的思想感情。比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那是一間高大的宮殿式的房子,室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是而已”,這句話充分體現出周總理生活的簡樸,加之后文中提到的“一疊文件”“一小碟花生米”等,更加突出了總理生活上如此清貧,但在工作上又是何等勞苦!
2.選擇含義深刻的句段。課文中部分句、段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包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導學生在反復的朗誦中思考、討論,才能理解、領悟。如《“出色極了”和“糟透了”》一文中“從我心底知道,‘出色極了也好,‘糟透了也好,這兩個斷言有一個共同的出發點——那就是愛。在愛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駛去。”通過有感情地朗誦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感悟作者在兩種不同的愛的驅使下努力向前駛去。
3.選擇描寫出色的句段。課文諸如應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具有總起、過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這篇優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誦素材,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并珍惜時間的寶貴,從現在做起,掌控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四、教師要將讀書方法滲透在閱讀教學中
指導學生掌握讀書方法,主要靠教師有意識地把方法滲透在學生理解課文的過程中,使學生經過一次次的閱讀實踐,一點一滴地逐漸領悟方法,并且反復地練習運用,這樣才能慢慢地形成閱讀能力。為了培養學生自覺地運用科學方法去閱讀,就要求教師必須做到:
1.讀前提出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應將讀書方法的指導作為一項重要的教學目標寫進教案,并設計出實施步驟和方法等;
2.讀中相機指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不懂的地方或文中的重點、難點給予適當的點撥、啟發等,指導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困難,從而讀懂課文。
3.讀后歸納方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實踐,讀完某段或某篇后,應引導學生回想剛剛經歷的學習過程,小結讀書方法。
五、增強群體觀念,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除了學生個體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等因素起作用外,與學生群體也有密切關系。課堂上不僅要有師生之間的交流,而且要有學生之間的交流,要充分認識和發揮學生群體在推動閱讀教學上的作用。教師要善于營造愉悅的、寬松的、開放的學習氣氛,使每個學生樂于投入其中,把讀書討論視為一種快樂的事。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學生群體,展開互助學習。有時學生提出了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應把它交給大家,依靠學生群體的優勢求得妥善的解決。
知識來源于實踐,閱讀能力也是在實踐中形成的。閱讀能力的掌握與否,是檢驗閱讀教學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決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還應“授人以漁”,這樣才能真正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