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湖南 益陽 413000
摘 要:本文對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評估現狀與相關文獻進行分析,并找出研究存在的不足,為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價值評估體系打下基礎。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評估體系;分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顧名思義是非物質的形態存在的,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耳口相傳的經驗、技藝、精神??梢钥闯?,其最大的特點是緊密地與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聯系起來,是民族個性“活”的體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載體,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那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姿多彩,尤其是我國這樣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國,更是如此。面對浩如煙海的傳統文化現象,如何確立搶救保護的認定標準,是一個現實和重要的問題。我們需要構建合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價值評估體系,以客觀地可度量的標準為基礎,對眾多傳統文化現象的歷史價值、藝術審美價值、科學價值等進行綜合評判,這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保護的前提和基礎,首先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價值評估體系研究現狀進行分析。
一、國外研究現狀分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制定并公布《人類口傳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時,對如何確定這些遺產代表作的標準進行了歸納,大體有這樣幾個標準:①必須是高度集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②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必須具有突出的價值;③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植根于當地社團;④民間文化必須對本社團的文化特性起到重要作用;⑤必須在技術和質量上都非常出色;⑥具有反映現存文化傳統的價值;⑦其生存受到某種程度上的威脅。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實際上也從社會、政治的角度提出了標準,規定“在本公約中,只考慮符合現有國際人權文件,各群體、團體和個人之間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順應可持續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是說,符合人權標準、相互尊重和順應社會發展,是衡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應受到保護的基本尺度。這些標準雖然是就全球范圍而言的,但對我們具有很大的參考性,對我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基本尺度。如表1-1所示。
現在各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具備體現人類創造性的優秀作品的特殊價值。在日本,對于“無形文化財”的認定標準則凸顯國家特色。
綜上所述,總結國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標準的特點如下: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是具有突出珍貴的價值(歷史、藝術、科學等);②它是獨特的,具有民族、群體文化特征的;③它是依附并現存于特定民族、群體、區域或個體生活中的;④它是面臨瀕危狀況、需要搶救和保護的;⑤它是符合人性、順應發展、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進步的。
二、國內研究現狀分析
在傳統工藝美術方面,1997年國務院發布《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對傳統工藝美術保護的標準規定為:“百年以上,歷史悠久,技藝精湛,世代相傳,有完整的工藝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手工品種和技藝?!币勒沾藰藴?,國家建立了評定機構,保護了一大批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命名了二百余名“工藝美術大師”。隨著全國保護試點名錄的推出,文化部頒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梢哉f,工作取得了很好的實際效果,建立了一批專業隊伍,形成了基本的規范和模式,這都為我們在法律上確立認定標準、建立保護制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現在我國相關價值評估體系的構建研究比較薄弱。主要有尹華光、彭小舟二人所撰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評估研究》,文章從定量與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四大主要價值的指標要素,初步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指標體系,但該文僅有一、二級指標,缺乏三級評價因子作數據支撐,并且在問卷調查過程中,參與問卷的對象僅選取高校等各界的旅游專家,有很大的局限性;錢永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與保護實踐》一文,對“文化遺產主導者以自身觀點、意愿決定文化遺產名錄”提出了質疑,令人深思。文中從“本征價值”、主觀價值與功能性價值等三方面對非遺價值進行了區分,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評估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建設性的意見。
三、國內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通過對國內外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評估標準相關研究文獻的閱讀和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學術領域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價值評估的研究已進行了部分嘗試與努力,但暫未形成科學、系統且行之有效的評估體系。大多研究成果都是從非物質文化遺產某項具體的角度出發,如資源價值、旅游價值、開發價值等,極少從總體進行研究,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非遺項目價值評估體系。實際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不僅要從縱向、沿著歷史的時間長河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精神價值這些歷時性基本價值,而且還要從橫的角度、視野開闊地掃視寬廣空間,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學價值、和諧價值、審美價值這些共時性基本價值,縱橫結合,時空交叉,立體地、全面地認識非遺的基本價值。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條提出的國家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其中的四大主要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至今未展開系統的整體評估研究。
綜上所述,現有研究涉及非遺的價值評估體系建構仍在探索之中,缺少科學、簡便、可操作性強的評價體系。至于結合湖南本土非遺資源和非遺管理實踐的評估體系更是空白。因此,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價值評估體系構建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劉光平(1978—),男,碩士研究生,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職業教育,非遺傳承保護。
湖南省2016年度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優秀青年項目“非遺在高職院校傳承保護與創新的“五位一體”模式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6B080)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