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靜
摘要:環境審計在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是日益顯著的,并且現階段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環保、經濟監督方式。但是需注意的是,國內的環境審計制度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有必要對環境審計原因與現狀進行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構建我國環境審計制度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環境審計;制度;構建
中圖分類號:F239.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245-01
引言
在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于環境資源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國內當前低水平技術與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的雙重影響下,導致絕大多數企業都沒有意識到環境資源保護的重要性。對此,在進行環境監督治理過程中,有必要發揮出環境審計的作用與價值。
一、環境審計的含義
在環境資源保護領域中環境審計處于核心地位,通過客觀的、系統的評價與環境相關的設備、組織以及管理的方式,來對環境規范的相關政策制定,最終實現保護環境資源的目的。發達國家在20世紀60年的工業經濟發展速度是飛快的,意味著對環境資源帶來較為沉重的壓力,在此背景下出現了環境審計。環境審計最初是由加拿大與美國所提出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后逐漸擴展到歐洲部分發達國家當中。但是在對國內環境審計領域的發展現狀剖析,可看出對環境審計領域的研究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導致環境審計無法發揮出經濟水平提升、經濟結構優化以及環境資源配置等作用。
二、我國構建環境審計制度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說,當前國內的環境審計制度仍然處于初級發展階段,那么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出環境審計的作用,首先需要闡述構建環境審計制度的原因。
(一)有助于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時進行
雖然現階段全球經濟水平的提升速度較快,但是都面臨著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自然資源短缺等問題,而環境審計制度對于保障審計單位履行環境責任的效益性、合法性以及公允性具有積極意義。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是格外嚴重的,這對于經濟水平的提升具有較大的負面影響。而環境審計制度的構建,不但能夠實現環境資源的保護,同時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積極意義。除此之外,環境審計制度能夠對環保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以及節能產業發揮促進作用,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
(二)有助于減少綠色壁壘
近年來中國產品出口受綠色壁壘的影響較大,其根本原因主要包含兩點:其一,是綠色壁壘已經成為部分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的核心方式;其二,在環境保護標準方面,國內與發達國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對此,通過環境審計的方式來進行披露引導與監督的方式,來對產品結構進行調整,不但能夠降低受綠色壁壘的限制,同時還可實現對企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
(三)有助于履行社會責任
審計行業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還需要履行社會責任。對此,環境審計的內容需要涵蓋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相關信息,最重要的便是業績評價與環境保護。環境審計的出現和發展,可以幫助政府提高宏觀政策調控,同時也凸顯了審計在國家發展中的基石和保障作用。
三、構建環境審計制度的相關建議
荷蘭在環境審計制度構建方面具有較為成熟的經驗,實現了經濟、環境與社會的協調,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小視的作用。通過對荷蘭環境審計模式的分析,認為我國環境審計制度的構建,應該從法律、憲法以及準則三個方面人手。
(一)完善《憲法》
《憲法》中規定了審計機關需要對企事業組織與財政金融機構進行審計,而執行環境審計的根本目標便是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此,最重要的是對環境審計在可持續發展戰略地位的確立,在此基礎上實現對當前《憲法》的完善,在《憲法》中將可持續發展戰略內容添加,這對于構建綠色法律體系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還可將審計機關環境審計職權職責的內容加入到審計條款中。
(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由于環境審計所涉及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而環境審計屬于審計的范疇,因此第一步需要對《審計法》進行優化。想要達到更好地發揮出環境審計的目標,需要將環境保護的內容加入到《審計法》中。與此同時,在《公司法》、《環境保護法》、《會計法》以及《證券法》中,紛紛需要將環境資源保護與環境審計有效的結合,其根本目標是促使企業在生產與交易階段,能夠自覺的履行環境保護方面的社會職責。
(三)構建《環境審計準則》
《環境審計準則》的構建,對于提升我國環境審計水平、優化環境審計制度是最重要的。首先,在環境審計主體方面可由審計機關通過內設環境審計部門的方式來執行。此外,社會審計組織和內部審計機構也可執行環境審計,盡可能的來發揮出環境審計對企業與組織的監督作用。其次,為環境審計的對象。具體可將環境審計對象劃分為三類:其一,為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其二,為生產經營性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其三,為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地方組織。再次,環境審計內容也需要進行合理的、科學的制定。一是通過環境審計的方式,來對企業所繳納的環保費用與生產階段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與自然資源消耗量是否匹配;二是衡量被審計對象是否存在消極抵制、變相執行或者棚架等情況;三是借助于績效審計的方式,來對被審計對象在執行環境保護、環境治理以及資源保護過程中,是否滿足效率性、經濟性以及效果性等方面的要求,并根據實際情況來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最后,需要明確環境審計的法律責任。由于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在《審計法》中已經有明確的規定,因此《環境審計準則》中僅需在執行主體、法律責任承擔者以及責任追究方式進行明確即可。
四、結語
通過全文的研究與剖析,掌握了我國環境審計制度構建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并基于憲法、法律以及準則三個角度,提出了構建環境審計制度的相關建議,相信在未來環境審計制度能夠發揮出真正的作用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