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
摘要:為了完成2018年全部村鎮“減貧摘帽”,2020年與全國同步小康的目標,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赫章,任務艱巨而繁重,本文從赫章縣扶貧開發取得的成就、存在的問題出發,對扶貧開發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赫章縣;扶貧開發;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473-04
“貧困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促進發展、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今年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認為“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作為國家級貧困縣的赫章,在2018年實現全部村鎮的減貧摘帽,2020年與全國同步小康,任務十分艱巨。本文就赫章縣在國家的大力扶持、自身的努力之下在扶貧開發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不足之處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以期能為赫章縣的脫貧攻堅,同步小康助力加油。
一、扶貧開發在赫章的實踐成果
赫章縣位于貴州省西北部,東鄰畢節、納雍,西連威寧,南接六盤水,北界云南省鎮雄、彝良。縣城距省會貴陽300多公里,距市政府所在地畢節約70公里。自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戰國時為夜郎轄地,秦置漢陽縣。1985年6月,新華社貴州分社記者劉子富通過內參刊物《國內動態清樣》第1278期,以《赫章縣有一萬二千多戶農民斷糧,少數民族十分困難卻無一人埋怨國家》為題,報道了赫章縣海雀村的貧苦狀況后,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習仲勛同志作出重要批示。1985年7月24日,剛就任貴州省委書記3天的胡錦濤同志,專程深入赫章縣海雀村等地調研。1988年6月,圍繞海雀村這類貧困地區的改革發展,經國務院批準,成立中國第一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人口控制”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海雀村由此成為畢節試驗區的發祥地。面對全縣農業基礎條件差、底子薄、生產水平低、農村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大、扶貧任務艱巨的實際,縣委、政府積極探索、大膽創新、主動作為,涌現出了“時代楷模”文朝榮先進典型,打造出了海雀精準扶貧示范點,農村經濟發展和扶貧開發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因地制宜,經濟發展成果顯著
1.發展特色產業促農民增收致富
基于赫章山高坡陡、河流深切的地理環境,緊緊圍繞“三農”發展目標,走出了一條山地特色高效生態發展道路,農業農村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高,“1985年至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66元增加到5857元,增長34.28倍;糧食總產量從7.4萬噸增加到24.96萬噸,增長2.37倍;農村貧困人口發生率從82.4%下降到22.13%”。二是農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特色產業持續發展。核桃種植遍布赫章27個鄉鎮,“種植面積41萬畝;種植中藥材15.5萬畝、辣椒4.15萬畝、蔬菜28萬畝、魔芋2萬畝、茶葉1萬畝、精品水果1.6萬畝,收購烤煙10萬擔,全縣生豬、牛、羊存欄分別達44萬頭、12.41萬頭、33.8萬只。”
2.通過園區建設增強示范引領作用
赫章縣農業園區建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強大的過程,5個省級農業示范園區:核桃、草地生態畜牧業、平山休閑觀光、六曲農業綜合開發、茶產業等共同引領中藥材、蔬菜、魔芋等農業示范園區快速發展;赫之林食品飲料、魯源生態農業、紅頂農業科技、夜郎春秋、貴州優龍谷等17家企業進駐農業園區,共計完成投資10.08億元,實現總產值13.5億元。
3.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民生活條件
截止2015年建成通村水泥路(油路)700公里,逐步實現村村通;2005年以來,“建成農村飲水工程436處,實施了“同心水窖”12804口,解決了53.3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整治力度,“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863戶、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工程640戶、公路沿線民居美化亮化1299戶、建成88個行政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
4.貧困人口大幅減少
2015年赫章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857元,同比增長14.6%,農村貧困人口減少5.14萬人,其中六曲河鎮、古基、哲莊3個鄉鎮實現省級“減貧摘帽”。
5.農村社會事業快速發展
完成教育項目投資5.9億元,建成教學樓及配套用房34萬平方米,學前教育“混合制”辦園模式日趨成熟;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100%;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81.59%,發放農村低保金13573萬元、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金5329萬元;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7.9萬人;統籌開展各項職業技能培訓17651人。
(二)“三精準”在扶貧中的積極探索
1.精準識別
通過安排專項資金、優化制度設置、提高民眾參與、加強跟蹤監督等方式把貧困群體精準識別出來。解決了“扶持誰”的問題,摸清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問題,為精準脫貧打好基礎。赫章縣實現幫扶全覆蓋,每個貧困村有一個縣直單位定點幫扶,省市在赫章縣也有幫扶點。赫章縣各縣直部門選派黨員干部進村駐扎,開展摸底調查,并提出脫貧策略,做到因戶、因人施策。
2.精準幫扶
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之上,從因災、因病、因學、缺技術、缺勞力、缺發展資金等方面對貧困戶的致貧原因進行梳理,分類施策,制定差別化的幫扶措施,集中各方面的力量予以綜合扶持。選派專人實施扶貧,解決了“誰來扶”的問題,落實扶貧開發工作,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在解決好“誰來扶”以后就是“怎么扶”的問題,按照貧困村鎮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兩個一批”工程,逐步實現“造血”與“輸血”并舉。一是“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創造條件,支持有生產能力的貧困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本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實施核桃產業、養殖業(養羊、養牛、養土雞、養野豬、養蜂等)、櫻桃產業、觀光農業等,發放扶貧款與市場銷售結合,增加貧困群眾收入。二是“發展教育脫貧一批,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積極爭取國家教育經費對赫章縣的支持,改善辦學基礎條件,充分利用特崗教師制度和高層次人才引進制度,為赫章縣的教育事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針對留守兒童,開展由教師、村干部和鄉鎮干部連帶負責的留守兒童關愛活動。
3.精準管理
按照返貧即入、脫貧即出的原則,建立動態檢測機制,實時更新數據;另外,在項目安排、資金管理等方面全程監管,不僅關注貧困群眾,還對已經脫貧的群眾和處在貧困邊緣的非貧困群體進行關注,進行長期跟蹤。提前發現可能的返貧和進入貧困的因素,將其消滅在萌芽狀態。關于項目和資金的監管方面,對資料的申報、資金去向和項目發展情況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機制,例如對申報人是否是已經建檔立卡的人員,資金是否直接打到貧困群眾手中,后期的資金是否用在申報項目上的檢查等,在精準管理方面成果明顯。
(三)移民搬遷、社保兜底實行最后攻堅
赫章縣的扶貧開發和全國的其他貧困地區一樣,也到了“啃硬骨頭”的時候,在這扶貧攻堅的最后階段,針對客觀原因和自身條件的無法改變,采用移民搬遷和社保兜底來實施最后攻堅。一是生態移民搬遷,也就是國家“五個一批”中的易地搬遷脫貧一批,赫章縣的每一個貧困村鎮,在貧困人口自身具有生產能力,而自然地理環境惡劣,沒有生產資料實現生產力生產的地方,就把貧困人口實行統一規劃,整體搬遷。并解決好“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的問題。在赫章縣的發展歷程中,在部分鄉鎮實施了移民搬遷,但是由于沒有解決好生產生活的問題,搬遷到移民點以后,生產資料(如土地)距生活區過遠,居住點又沒有解決移民的生存問題,導致移民搬遷后回流嚴重。目前赫章縣實施的移民搬遷實施統一規劃,集體搬遷,結合工業園區的建設、用工問題,很好的解決了“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問題。做得好的案例有媽姑鉛鋅礦沉陷區搬遷、雉街大小涼山生態移民搬遷等。很好解決了生產資料和生產條件不足或缺乏導致的貧困問題。二是社會兜底。解決沒有生產能力的問題,社會有充分的生產資料,但是由于市場或自然的競爭,“對貧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人,赫章實施了社會保障兜底政策,統籌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加大了各種形式的社會救助力度。加強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大病保險政策等都開始對貧困人口開放”。舊
二、赫章縣扶貧開發存在的問題
(一)貧困人口量大、面廣、程度深
“2014年,赫章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57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10489元的一半,與全省6671元、全市6223元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別相差814元、366元。2013年、2014年赫章縣分別減少貧困鄉鎮2個、3個,減少農村貧困人口5.03萬人、5.14萬人,但仍有貧困鄉鎮16個、貧困人口12.38萬人,與2018年實現全縣“減貧摘帽”目標相比,需每年減少貧困鄉鎮5個以上、貧困人口5.66萬人以上;與貴州省提出的到2017年實現貧困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000元以上,年均增速需達10.95%以上,要實質上實現這一目標十分困難”。凹赫章縣的貧困現狀依然是量大、面廣,程度深。脫貧任務艱巨而繁重。
(二)“供給與需求錯位”矛盾突出
1.貧困群眾未精準識別,導致瞄準偏差
精準識別是開展精準扶貧的基礎,關鍵在于統計數據的準確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貧困群眾收入難以統計。雖然我省有著明確的貧困線的收入標準,但是由于收入來源的多樣性,統計數據的龐雜性,導致收入統計不完全,以收入作為標準劃分貧困困難。二是存在徇私的可能。對貧困家庭和人口的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是由基層的村委會來完成,村干部為了工作的開展和其他的原因,存在扶貧對象識別的故意偏差。三是由于大多有思想和能力的青壯年勞動力均已外出務工,真正的貧困群眾被邊緣化,失去話語權,為了保證民主評議的公正性,而對識別對象舉行的公示,變成了一種形式。由于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基礎數據失真,存在瞄準對象偏差,造成真正需要扶持的貧困對象被排斥在政策之外。
2.治策錯位,導致效率低下
由于精準扶貧需要有高度的精確性,需要因戶因人制宜地采取幫扶措施。赫章縣和全國的其他許多貧困地方一樣,“扶貧資源(包括專項扶貧資金和部門扶貧資金)通常都是與項目捆在一起,缺乏足夠的靈活性。”扶貧項目由上級主管部門確定,地方政府根據上級的項目要求編資料去爭取。但是由于貧困群眾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和不斷變化的。導致扶貧供給與實際需求脫節,一些貧困群眾需要的項目沒有資金、政策支持,而不需要的項目又有資金來源。這不僅會導致扶貧精準度的下降,生產積極性降低,還會造成資源浪費,為完成數字任務而完成數字任務。
3.指標控制,貧困群眾不能全覆蓋
分配到每個村的貧困人口名額,是由上級部門確定,然后再按比例分配,不能包括全部的貧困群眾。而扶貧資源只針對已經建檔立卡的貧困群眾。部分真正貧困的群眾被排除在政策之外。
(三)扶貧資源投入及使用效果不足
1.資金投入總量不足
貧困面廣,政府財力有限,扶貧資金分派到貧困群眾后明顯不足;“‘十二五以來,赫章縣共爭取到財政扶貧資金41671.8萬元。”從2011年至2014年,平均每年只爭取到國家扶貧資金8334.38萬元,按五年的平均貧困人口為20萬人計,每人每年可以分攤到416.7元。
2.地方財政資金困乏
赫章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沒有財政資金配套,使扶貧項目沒有預期效果。項目建設都是依靠國家的優惠政策,從國家開發銀行或者農業發展銀行貸款實施。縣財政收入僅能滿足財政供養人員的吃飯問題,所有的項目建設,基本沒有地方財政配套,在貸款時允諾的地方配套部分,往往不能兌現。銀行貸款撥付到一定比例以后,就要求地方兌現承諾部分的比例,否則資金就不撥付,如此一來項目就進入停滯,扶貧項目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3.資金使用效率低
存在扶貧形象工程,資金投入缺乏科學性,難以產生綜合效益。扶貧資源下撥到縣以后,一方面,為了樹立典型,資源會被集聚到固定的村寨,造成扶貧資源的過度集中,邊際效益降低;另一方面,一些偏遠的貧困村寨卻連基本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再者,在同一個貧困村,為了避免矛盾,實施平均主義,將扶貧資源平均分配到各個貧困戶手中,不能集中資源,形成自我發展能力,相反還造成了“等、靠、要”的懶惰思想。
(四)貧困戶能力弱與勞動力空心化并存
1.貧困人口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不斷降低,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知識成為主要的生產資料,“識字”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全縣12.38萬貧困人口中,文化水平均在初中以下,”由于退學早,環境封閉,久而久之便步入同村老一輩的后程,因沒有與外界進行接觸,認為現在的貧困狀態就是生活本該具有的模樣,最終就是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失去發展的積極性。另外,從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實施扶貧開始,大力給予物資救助,形成的“等、靠、要”思想嚴重,甚至就在縣城周邊,把成為貧困戶、吃低保看成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毫無羞恥愧疚之心的行為。
2.自然地理環境惡劣,客觀條件差
赫章縣的生存環境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客觀的自然地理環境十分惡劣。一是山高坡陡,不適宜普通農作物的耕種;二是生態脆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山體滑坡和石漠化;三是溝壑縱橫,交通不便,赫章縣至今與外界建立的唯一高速路是畢威高速,也因為赫章剛好處在畢節和威寧的中間,搭了便車,由于山巒重疊,道路修建不是橋梁就是隧道,建設成本十分昂貴。因此,造成的產品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3.扶貧項目缺乏勞動力支撐
一是,現有農村發展勞動力不足。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流入城市以后,農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缺乏優質勞動力支撐。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農業比較效益的低下,多數年輕人都不愿從事農業生產;農村“空巢化”,農村勞動力大量向非農產業轉移,外出務工,留下來的是老人和兒童,現有農村發展勞動力不足。二是貧困的代際傳遞,導致未來發展的勞動力不足。由于貧困,有思路和想法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謀求生計,沒有思路的留在村落里從事傳統的作業,一方面造成大量的留守兒童,另一方面,造成思想僵化,兩者都造成未來勞動力的社會競爭力差,形成貧困的傳遞。
三、對策建議
要深入推進新時期的扶貧開發工作,實現全面建成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的宏偉目標,必須解決好當前扶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針對赫章縣扶貧開發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增強責任感,深化對扶貧開發的認識
1.認識到扶貧開發工作只有進行時
“貧困”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概念,貧困的劃分標準也是不斷變化的,在所有人群的對比中,總是存在差別,在社會的劃分中,總是有那么一群人處于社會的底層。所以扶貧開發工作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應該看到赫章縣實現“脫貧攻堅”任務的艱巨性,認識到困難,勇敢面對貧困現實。針對已經取得的成就,應該認真進行可行性研究,不能跟風,邯鄲學步。就已經建立的各個園區,站在全國乃至是世界的角度上,盤活這一批資產,不能形成“鬼城”;已經建設的移民搬遷工程,要解決好移民的生產生活問題。具體做法是:第一、再次對全縣的資源情況進行詳實的核查,并結合社會發展的趨勢,突出特色,發展特色產業;第二是在第一的基礎上,調整產業規劃,將農業與工業相銜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充實產業發展的資本力量,以農產品的加工銷售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第三是將移民搬遷與園區建設統一規劃,一方面解決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解決工業發展所需勞動力不足問題。第四是解決“兩頭在外”問題。在原材料一頭,根據本地資源建立產業鏈條;在市場一頭,爭取國家政策,實施物流補貼。
2.增強扶貧開發工作執行者的責任感
國家有大政方針,地方政府有抓落實的具體措施,扶貧開發工作開展的好壞,根本之處在于政策的執行,要提高脫貧攻堅的成效,需要從以下幾點著手:一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處在基層的工作者,應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作為奮斗的目標,將真心實意為了人民發展,也確實能夠帶動一個地方脫貧致富的人放在脫貧致富的崗位上;二是在赫章縣這樣的國家級貧困縣,干部考核提拔應提高從事脫貧攻堅工作人員的考核比例,并將實際脫貧績效作為關鍵性考核指標,將對社會的貢獻和個人價值有機結合,真正體現社會公平,調動工作的積極性,取得更大的脫貧攻堅成效;三是進一步深化“三個精準”工作,嚴肅懲處人為偏差;四是發揮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復查和記錄脫貧致富情況,時刻關注可能出現的返貧情況,根據“減帽不減政策”、“不讓一個人掉隊”的要求,實時更新統計數據。杜絕扶貧的形式主義和扶貧攻堅的數據脫貧。
(二)扶貧資源從“供給主導”變為“需求主導”
由于我國的扶貧工作是由政府主導,導致在扶貧項目的選擇,扶貧思路的確定等方面都是政府說了算。“供給主導型”的扶貧決策模式會有很多弊端,即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急需的扶貧資源供給不足,而涉及“達標評比”等政績工程卻大量過剩,造成扶貧資源的嚴重浪費。因此要改變扶貧資源的決策程序,建立貧困戶資源需求表達機制,讓貧困戶能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渠道充分表達對扶貧資源需求選擇的意見,并由有關專業人士進行完善和評估認為可行后,派駐專業人員進行指導生產。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建立貧困戶評議官員政績的考核體系,杜絕形象工程。同時建立精準幫扶的過失追究制和公眾監督舉報制度,確保精準幫扶的公開透明和科學有效,將扶貧資源真正投放到貧困戶的手中。這樣不僅把扶貧資源投放到貧困戶手中,而且還要使幫扶資源的提供符合貧困戶的需求,貧困群眾不僅有資源生產,而且愿意生產。
(三)建立扶貧機制,用活扶貧資源
1.完善綜合扶貧機制
建立扶貧部門主導,其他相關職能部門高效聯動的綜合扶貧機制,形成統籌使用扶貧發展資源的綜合扶貧格局,提升扶貧攻堅工作的綜合效益。扶貧不單是扶貧辦一個部門的事情,縣直各個部門都應該圍繞扶貧開發工作,不僅要完成分配到手上的任務,還應該具有積極的態度,為脫貧攻堅建言獻策,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在明確責任的基礎上,建立扶貧工作各負其責的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問題出在那個環節,就追究那個相關責任部門的責任。
2.建立扶貧項目資源整合機制
作為國家級的貧困縣,靠自身的力量是完全不行的,為此,在思想上著力形成以國家財政扶貧資金為主,相關行業部門資源和社會力量為輔的扶貧資源投入體系,在行動上,要對國家的扶貧開發,脫貧攻堅的政策熟悉、吃透,吃準,結合本縣實際,積極對接溝通,爭取更大的扶貧資源投向赫章縣。除了借助外力,還應考慮自身未來的發展,創造條件,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再者整合各項涉農資金,形成合力,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不斷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充分發揮東西協作對口幫扶、中直單位對口幫扶、企業扶貧等社會扶貧的力量,不斷優化社會扶貧愛心平臺建設,拓展平臺功能,豐富平臺內容,把社會扶貧資源與扶貧需求連接起來。
3.完善鞏固已有產業的發展機制
針對赫章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積極搭建政府與科研院所合作平臺,在核桃、中藥材、櫻桃、黑山羊養殖、蜜蜂養殖等農副產品和優勢特色農業產業中建立研發點。一是為研發提供基地,二是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和營銷思路指導。在既有開發建設的基礎上,培育優化核桃品種,擴大種植面積,延長核桃產業鏈,在核桃工藝品、核桃乳生產,旅游紀念品等方面加大投入,積極參加各種政府搭臺的展銷會,樹立并強化品牌,提高知名度,使赫章核桃走出赫章走,出貴州,沖向世界。在發展中藥材種植的基礎上,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制藥企業,進駐園區,建立農戶家企業機制,使藥農分享更多的產品利潤。加快旅游景點、觀光農業點建設,形成旅游帶。利用已經興盛的櫻桃節,主打赫章櫻桃的優點,研究櫻桃的運輸,加工工藝,走出赫章,實現享名創收。赫章黑山羊素有生態自然的特點,在迅猛發展的同時,應加強經營管理,提高防治疫情市場營銷和羊肉深加工的能力。赫章還可以發展的有大韭菜坪的天上花海、小韭菜坪貴州最高峰和落布石林、可樂古夜郎遺址、水塘國家深林公園、雙龍飛瀑、古夜郎黃毛豬養殖、嫩包谷阿穴酒和土酒藥醉食匯酒等。
(四)采用綜合手段,為扶貧開發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1.“扶貧先扶智”,大力發展教育培訓
一是農村九年義務教育。繼續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優化師資隊伍,保障入學兒童的生活學習。用高收入和榮譽感留住優秀教師。抓住國家教育投入向西部、邊遠貧困山區傾斜的機會,進一步鞏固加強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改善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環境;老師是所有教育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要用高收入和榮譽感彌補赫章縣生活工作環境的不足,吸引并留住優秀的教師。二是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把工廠建在家門口,解決留守兒童關愛缺失問題;三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充分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勞務人員的培訓,搞好培訓、轉移、就業銜接,提高勞動力的產出能力。四是建立完善嚴格的培訓考核制度,嚴禁虛報冒領培訓經費。五是務工人員要走出去,學回來,在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后要走出去,到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去學習先進的技術、管理知識、經營理念,進行資本積累,了解市場需求后,回到家鄉創業致富。六是實施交流生計劃,在每年兩假(暑假及寒假),讓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在學兒童與西部貧困地區兒童進行交流,體驗各自的生活,開闊眼界,不做井底之蛙。
2.為扶貧開發提供智力支持
一是“抓住中央統戰部、臺盟中央、省委統戰部、深圳市福田區、重慶市北部新區聯系幫扶赫章縣的機遇,爭取‘博士服務團等更多領域的尖端人才進駐指導和掛職幫扶,不僅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還可以爭取到更多的扶貧開發資源。二是發展高附加值的產業,繼續擴大核桃和中草藥的種植,提高收益,達到留在家鄉也可以發財致富的目的。三是就近就業,解決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問題。三是繼續加強對策第一條,靠教育解決知識問題,交流開闊眼界,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