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贏 楊春宇 徐興花

摘要:旅游業快速發展產生了諸多環境問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許多不利影響。環境稅作為一種政策性手段,能夠對這種不利的影響進行調整。“十三五”規劃表示,建立健全現代財稅制度,為環境稅的發展提供政策性支持。旅游業征收環境稅,不僅為旅游業發展提供一定資金,還可以通過環境稅制度可以使得其旅游業生態環境的到良好的保護,同時也為貴州省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借鑒。
關鍵詞:環境稅;旅游;旅游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592;F812.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36-000493-01
一、引言
1920年庇古在《福利經濟學》首次提出“污染稅”的概念,環境稅就是從這一概念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隨后更多的學者開始進行對環境稅的研究。通過文獻的研究可以將環境稅的研究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20世紀70年代OECD提出“污染者付費”原則,歐盟國家首先做出環境稅政策方面的創新。現今,環境稅制度已經成為對生態環境調控的重要手段。目前,環境稅的研究集中于“雙重紅利”理論,最優環境稅率,環境稅制度改革等方面。
國內環境稅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生態文明理念提出的背景之下,開始出臺一些環境稅制度。國內多數學者選擇從廣義、中義和狹義三方面對環境稅的概念進行定義,名稱上多稱為:綠色稅、環境稅、生態稅、環境保護稅、環境污染稅等。多將環境稅做為一種財政手段。
二、環境稅與旅游業
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人們認識到旅游業發展做出經濟貢獻的同時,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環境稅作為經濟手段可對旅游業發展產生的負面效應進行調節,但把環境稅這個環境經濟調節手段運用到旅游業效益分析中的研究還未深入展開。
現今,關于旅游業的環境稅收問題,雖然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還有很多需要加強和完善的地方。許多學者認為國外對我國旅游業環境稅制的建立提供了全方位的參考。
三、環境稅與旅游生態環境效益研究
旅游業生態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對于旅游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同旅游資源自然供給的相對有限性之間的矛盾。旅游業經營者為了增加收益就必須增加旅游產品的供給水平,人為的對其進行干預容易造成實際游客接待量大于該地區環境承載力的問題,這將對旅游資源環境造成不利影響。這種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的出現,加之兩者之間的矛盾直接導致旅游環境問題不斷惡化。
旅游資源t價格Pt=開發成本+正常利潤+普通稅收+產權成本(1)
公式(1)在計算旅游資源價值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除旅游資源的本身價值之外,還具有環境價值。環境價值是一種外部性價值,這說明對于多數旅游資源來說其本身就有很強的外溢效應,因此,其價格的變化也會對外部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公式(1)沒有考慮資源的環境價值,因此Pt通常小于旅游資源的實際價值,如果長期以往,就會產生負外部性作用,造成生態環境的惡化。
旅游資源t的價格Pt=環境稅收+開發成本+正常利潤+普通稅收+產權成本(2)
公式(2)中計算了環境稅,使得旅游資源t的價格Pt與旅游資源的實際價值相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原有的負外部性作用。同時,旅游業環境稅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為旅游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提供經濟支持,促進整個行業內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四、對貴州省的啟示
貴州省作為發展生態旅游的重要省份,但是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其生態環境也受到的一定程度的影響。在旅游業實施征收環境稅,不僅為貴州生的旅游業發展提供一定資金,更重要的是通過環境稅制度可以使得其旅游業生態環境的到良好的保護,實現永續發展。
五、結語
旅游業實施環境稅制度,可以緩解旅游業在供給和需求矛盾。因此,通過實施環境稅制度不僅能夠有效的抑制旅游環境的污染,改善旅游業生態環境,達到保護旅游環境資源的目的,同時可以利用旅游環境稅收降低現存稅制對旅游業資本、勞動力生產的扭曲作用,從而有利于在旅游業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以及社會效益這三重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