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姜葉 趙敏 陶鑫
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現象探究
□ 劉姜葉 趙敏 陶鑫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新媒體發展日益強大。“擬態環境”并不是真實社會的再現,而是通過對事件或者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展示在受眾眼前的環境。“擬態環境”具有及時性與快速性、選擇性與不確定性、多空間多維度等特點。明星人設和微信朋友圈的現象是體現“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的典型現象。面對“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現象,監管部門應加強新聞監管,媒體工作者應提高職業道德和專業素養,受眾應提高媒介素養。
新媒體;擬態環境;擬態環境的環境化
“新媒體”一詞源于1967年CBS的一份商品開發計劃。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隨著互聯網、手機的普及,新媒體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后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給受眾帶來了新的虛擬生活方式。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政論家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中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擬態環境就是大眾所說的信息環境,也被稱為“似是而非的環境”,擬態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信息進行選擇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向人們提示的環境。李普曼這一觀點的提出引發了部分學者對自己身處世界的深刻思考,大眾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大眾以為的真實世界。
1968年,日本學者藤竹曉在李普曼觀點的基礎上,提出了“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的概念。“擬態環境”是指在新媒體中通過網絡營造給大眾的虛擬環境,“擬態環境的環境化”是指大眾通過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反作用于擬態環境從而形成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大眾傳播提示的“擬態環境”與現實環境有很大的區別,但由于受眾根據媒介提供的信息來采取行動適應生活,這些行為又作用于現實生活,從而促使了“擬態環境的環境化”,以至于現代人無法脫離這樣的環境。
在網絡蓬勃發展的今天,上網變得更加簡便、快速,通過新媒體營造出擬態環境,受眾不但可以知曉社會上的熱點新聞,同時也享有言論自由的權力,所以“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具有即時性與快速性、選擇性與不確定性、多空間多維度等特點。
首先是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的即時性與快速性。眾所周知,傳統媒介最終發布信息并讓大眾接收的這一過程是復雜繁瑣的,然而現在的網絡社會無論受眾在地球的哪一個角落,只要身邊有新媒體存在,便可以通過擬態環境即時快速地了解新聞娛樂事件,從而更好地作用于社會形成的“擬態環境的環境化”。
其次是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的選擇性與不確定性。在新媒體時代,擬態環境不再是單一的、確定的,擬態環境的多層次多種選擇以及受眾媒介的不同,促使大眾接收多元化的信息,受眾接收的信息形形色色,真假難辨。假新聞的報道更是不計其數,誤導大眾,從而造成大眾在擬態環境中信息選擇的不確定性。
最后是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的多空間多維度。新媒體的發展日益突出,大眾傳播所構筑的擬態環境把社會中多方面多維度的信息呈現在一個人們所熟知的平臺中,把信息緊密聯合在一起,受眾每天都會接收到不同的信息,在錯綜復雜的擬態環境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從而更好地適應生活、適應社會。
在大眾傳播中受眾所知曉的知識都是來自社會的知識經驗,這就是擬態環境,受眾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大部分都來自于大眾的間接經驗而非受眾的親身經歷。久而久之,受眾腦海中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便都是來自他人的灌輸,就是媒介希望受眾看到的世界,而受眾也對這個世界深信不疑。
在網絡發達的現代社會,擬態環境構成的生活現象數不勝數,比如微博的火熱話題“明星人設”。靳東便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因為接連飾演“高富帥”“文藝青年”的角色,并且在現實生活中每天都準時在微博上為粉絲送上小詩一首,所以在粉絲心中他的“好男人”形象更加根深蒂固。粉絲對他趨之若鶩,他也在這樣的環境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于是他更努力維持自己泡沫般的形象,讓這泡沫永遠漂浮在粉絲心中。可是在一個專訪中他說,他喜歡看“諾貝爾數學獎”的文章,在微博上更是暗諷知名主持人金某不男不女。于是網絡上明星“人設崩塌”一詞開始盛行。
明星“賣人設”是現代媒體中典型的擬態環境現象。“腦殘粉”們被這鑄造的擬態環境所欺騙,活在他人為他們構筑的虛假環境中,他們對自己的偶像深信不疑,明星們也被他們影響依舊保持自己在熒幕上的形象,即使徒有其表。“腦殘粉”受這虛假形象的影響依舊擁護明星,明星受腦殘粉的鼓勵依舊在塑造著另一個自己。他們互相反饋、互相影響,從而成為當下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現象的代表。
明星通過媒體網絡社交軟件營造擬態環境,讓粉絲們在這虛擬的世界里尋求慰藉,即使知道真相也不愿接受相信。網絡構建的擬態環境是刻意地迎合大眾,作為受眾從中獲得信息更好地適應社會才是正確的生活姿態。在擬態環境里粉絲們在網絡上聲嘶力竭地探討,這便是擬態環境對于受眾的作用,大眾受作用于擬態環境,最終形成“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它們相輔相成促使社會發生變遷。
生活中處處可見“擬態環境的環境化”對大眾的影響,微信的擬態環境便是更重要的體現。越來越多的人用朋友圈來了解好友動態,了解世界,在大眾的眼中朋友圈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新的認知。微信的主要作用是滿足人的社交需求,其低成本的傳播和遠距離的及時信息,使它迅速成為受眾的寵兒,也因此為大眾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一個事物存在優點的同時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點,微信的擬態環境也是如此。微信的擬態環境歸根究底是人們所創造出來的,它與現實終究還是有很大區別的,與一般的傳播媒介不同,前者信息的過濾篩選有專門的媒體把關人,而微信的擬態環境自我意識強烈。受眾在自己的朋友圈呈現出他人愿意看到的部分,為了博取別人的眼球,努力做出一些他人所喜歡的東西。大眾受用于擬態環境,在擬態環境中活得怡然自樂,有時甚至無法認清自己。擬態環境是在大眾傳播中汲取更多信息并進行有機的篩選組合,從而營造出類似現實環境的環境,讓大眾無法區分真實與虛擬。
在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環境化”仍然有許多弊端,而大眾根據擬態環境作出的反應反作用于社會,反作用于生活,有關部門應該加強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管理與整治。
監管部門應該強化制度管理,加強新聞監督,完善新聞制度,制定嚴格的新聞紀律,規范各項新聞行為,對采訪、制作、傳播等環節進行全程監督。相關監督者應該依法打擊危害嚴重的新聞,對于發布虛假新聞的有關部門予以嚴厲打擊。在受眾極其依賴網絡的今天,從而網絡工作的有關團體應更好地管理約束自己,維護網絡秩序,給予受眾更精準的信息環境,從而形成更好的擬態環境。
我們還需要提高媒體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行業道德修養,提高媒體工作者辨別擬態環境中真假新聞的能力,確保新聞的真實和正義,決不允許其以損害社會公信力來換取一己之利。建議有關部門制定管理媒體工作者的相關制度,相信該制度的出臺對規范媒體人的行為,杜絕虛假新聞的產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就受眾本身而言,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和道德文化,不要盲目地相信擬態環境中的任何現象,應該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在擬態環境中選擇適合自身的信息。在擬態環境中,大眾不僅要做好自己,更應該做好網絡的監督者。生活在擬態環境中的受眾,要端正生活態度,避免被擬態環境所影響。
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現象體現在多個方面,決不僅僅體現在明星人設和微信朋友圈中。大眾傳播中擬態環境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在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現象層出不窮,無論是明星人設問題還是朋友圈問題都是社會發展必然的產物,生活在擬態環境中的受眾要擦亮雙眼,意志堅定才能避免被擬態環境操縱。受眾要堅定自己的想法和意志,不斷學習,豐富自己,只有內心足夠強大,才能更加理性地生活在新媒體塑造的擬態環境中,不被其操縱,活出自己的模樣。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日]藤竹曉.現代大眾傳播理論[M].東京:日本放送出版社,1968.
3.[美]沃爾特·李普曼.公眾輿論[M].林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南陽師院大學生實踐教學活動創新項目“新媒體中‘擬態環境的環境化’現象研究”(項目編號:spcp2017550)。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