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受眾需求基礎下電視新聞編輯創新對策
□李寧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媒體行業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電視新聞作為傳統的信息傳播手段,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必須要加大創新,以受眾需求為基礎,創新新聞編輯工作,吸引更多受眾,提升電視新聞的收視率,滿足現階段新聞行業的發展需求。本文分析受眾對電視新聞的需求,探討電視新聞編輯工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電視新聞編輯創新的對策。
受眾需求;新聞編輯;創新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取得了顯著的提升,對信息接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新聞作為人們了解信息的重要渠道,近年來在網絡媒體的沖擊下,電視新聞在社會影響力及傳播效果方面均受到較大的影響。為了能夠提升收視率,對電視新聞編輯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進行電視新聞節目策劃時,要以受眾為基礎,報道更多的社會熱點話題,滿足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目前,大多數電視新聞編輯還在采用傳統的編輯模式,注重文字修改,不注重文字總體效果的創新,導致新聞內容單調、主題不明確、內容老套,難以引起受眾的關注。加之受到媒體網絡化的影響,編輯模式雖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和創新,但“假大空”及“報喜不報憂”現象仍然存在,難以滿足受眾對信息的多樣化獲取需求,導致新聞信息的真實性下降。還有一些電視新聞欄目,新聞節目編輯形式及排版順序常年不變,還采用單純的、羅列式的新聞報道方式,僅是對一些新聞畫面進行解說,導致新聞內容缺乏吸引力和創新力,新聞畫面缺乏美感,一些受眾對新聞編輯模式失去興趣,進而影響新聞信息的傳播效果。
隨著網絡媒體的快速發展,電視新聞相對于網絡新聞時效性較差,無法滿足受眾的新聞獲取需求。經常報道過去發生的新聞事件,新聞內容的價值性不高,無法吸引受眾關注,致使受眾對新聞失去興趣。一些省級及縣市級電視臺,在進行新聞事件報道時,沒有說清楚新聞事件的時間,用“近期”“前不久”“近來”等時間概念不明確的詞語,使受眾對新聞信息的理解不夠全面。
電視新聞編輯是新聞報道的核心,是新聞內容整合和傳播的關鍵,其自身的編輯水平直接影響著新聞節目的傳播價值。但是,通過對現階段電視新聞的信息價值進行了解可知,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相對較少,大多數新聞信息呈現出同質化特點,重復的新聞事件較多,難以吸引受眾的關注。同時,新聞信息的表現能力較差,語言缺乏美感,局限于套話和官話模式中,脫離群眾。例如,“省市領導在井陘縣指導搶險救災工作時強調,全市各級有關部門要認真貫徹中央關于做好當前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保障群眾生命安全擺在搶險救災工作首位,扎實做好防汛抗洪搶險救災各項工作。”這樣的新聞語言乏味枯燥,難以激發受眾的閱讀興趣。
面對網絡媒體的沖擊,電視新聞編輯要創新新聞表現形式,將文字、聲音、視頻等表現形式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多種信息載體的融合。同時,編輯人員要加大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力度,不斷豐富新聞內容及新聞形式,借助網絡互動交流平臺,與受眾進行溝通和交流,及時了解受眾的需求,不斷促進新聞形式的創新和新聞內容的完善。在新聞沖擊感上,要了解受眾的審美需求,對新聞板式進行視覺調整,優化新聞畫面和屏幕文字,合理設計排版方式及顏色效果,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滿足受眾的審美需求,促進電視新聞節目質量的提升。例如,2017年《吉林新聞聯播》相繼推出了《新春走基層》《行進中國精彩吉林》《抓環境抓項目抓落實》《吉林這一年》《砥礪奮進的五年》《吉林好人》等內容,主要圍繞經濟建設、改進作風、深化改革和弘揚核心價值觀展開,針對新聞表現形式和切入點進行大膽創新,擺脫了傳統的高姿態說教方式,使新聞節目更加耐看,符合大眾的新聞信息獲取需求。
通常,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時間都相對較短,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對新聞信息的有效傳遞,成為新聞編輯人員的主要工作任務。新聞傳播的時效性,也表現為新聞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強調對新聞事件進行快速和真實的報道,使受眾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新聞事件。新聞事件在報道過程中受時間及空間限制的影響較大。近年來網絡發展迅速,新聞通訊手段日益多元化,新聞時效性逐漸提升。現階段,在進行新聞事件報道時,強調“全時新聞報道”,采取滾動重復新聞板塊的形式,使受眾在24小時內隨時可以了解到各地發生的事件,使新聞的全時性得到良好展現。在編輯新聞的過程中,需要將每一條新聞播出的時間進行控制,篩選出重點新聞信息,確保新聞內容的完整性。同時,還要求新聞編輯人員具備較強的應對能力,能夠在第一時間對新聞內容進行精簡提煉,以搶占新聞播出的先機。例如中央新聞聯播,都是播報國內外24小時內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同時還會以簡訊的形式來呈現出相應的新聞事件,每條新聞的播出時間控制在20s以內,會對一些特殊的新聞事件做特殊的標注,并配以相應的圖片和資料來解釋說明。例如,在2017年8月8日21點19分,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了7.0級地震,地震發生后,朋友圈瞬間被刷屏,新聞工作者快速趕赴到地震現場播報地震的實時情況,進行及時和詳盡的報道,使國外媒體嘆為觀止。及時性、有效性和公開性的新聞播報,滿足了廣大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在九寨溝地震當天,中央電視臺以每分鐘一條新訊息的速度發布了無數條關于地震的實時消息,提升了新聞信息的價值。
在信息化時代下,傳統單一化的信息接收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受眾的新聞信息獲取需求。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網絡媒體的發展,海量信息充斥在電腦屏幕上,人們主動獲取信息的意識提升,除了傳統的音頻類媒體信息外,人們還接收到網絡彈出窗口、手機短信及滾動字幕等信息。受眾獲取信息由傳統的被動接受逐漸向主動獲取轉變。不同的受眾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與個人的需求及經歷有直接關系。例如,中央電視臺曾播出過一位高齡女性的自然分娩過程信息,引起了廣大女性受眾的關注。原本該新聞的主要目的是宣傳科普知識,但是一經播出,使廣大未婚女性對分娩產生恐懼感。該新聞的社會效應說明在進行新聞信息獲取時,受眾更加注重自身的需求及感受,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要求電視新聞編輯要對稿件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確保“軟”“硬”新聞的數量能夠趨于合理化,滿足受眾的信息獲取需求。在新媒體時代,要走出舊的思維框架,站在歷史的高度,對電視新聞編輯進行全方位拓新,培養電視新聞編輯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做出好新聞,推出獨家新聞,瞄準“條線采編”的盲點,挖掘有價值的邊緣新聞。例如,浙江衛視推出的《中國式過馬路》《尋找身邊的雷鋒》等一系列接地氣的新聞,采用海采式的報道方式,并借助微信、微博及網站等多媒體平臺,將大眾最關心的問題最大化。節目一經播出便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拉近了與大眾之間的距離,更容易被受眾群體所接受。
電視新聞編輯是新聞信息傳播的關鍵環節,要承擔起新聞編輯的重任,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樹立創新意識,創新新聞表現形式,增強新聞發布的時效性,提升新聞信息的價值,促進電視新聞媒體效益最大化。
1.姚金華.電視臺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對策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21):191.
2.孫碩.受眾需求視角下提升電視新聞編輯創新的對策[J].新媒體研究,2016(08):134.
3.李晶晶.從受眾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J].新聞研究導刊,2015(24):137.
(作者單位:吉林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