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會江
摘要:生活化教學是置教學活動于現實生活之中,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來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進而使學生自主地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和生活實踐能力。生活化教學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方法。語文學科因其自身特點,尤其適合實施生活化教學,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正確方向。本文就此探討了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氛圍;教材
初中階段是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的重要時期,而初中語文所留給學生的印象就是一味地“填鴨式”照本宣科,并沒有創新,長久下去,就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厭惡的心理,這對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十分不利。而我們通過生活化教學,能將原本枯燥的知識形象化,以便有效加強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感悟與理解,強化語文學科的學習,有效推動學生創新性思維的發展。
一、營造語文生活化教學的良好氛圍
良好氛圍的營造是保證教育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它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生活是語文教學的源泉,只有將初中語文教學放到生活的大背景下,才能提高教學質量。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在生活化情境中進行學習,教師要保證教學環境更加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例如,教師可以打造開放式校園,在學校的圍墻上創建學生展示平臺,并在走廊、班級墻壁等地方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或文藝作品,將學校下課以及放學的鈴聲進行改變,采用更加貼近學生生活的音樂伴隨他們休息。這樣一來,就能為學生打造一個溫馨的環境,改變以往沉悶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在更加生活化、更加寬松的空間里進行學習。
二、將教材進行生活化處理
將教材生活化處理,即科任教師要深刻掌握教材的深層次內容,尋找與學生的共鳴點,以便最大限度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方說,在教授《音樂巨人貝多芬》的課程時,雖說學生根本不能體會貝多芬以殘疾之身而堅持音樂創作的艱辛,但我們通過仔細閱讀,仍然能在文章中找出跟自己生活經歷比較類似的內容,比如怎樣通過生活信念的堅守,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理想。我們應在文章中尋找這些隱含的教學內容,教師應該借此來引導學生將課文內容與自己的實際情況相聯系,更好地自我反思,實現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三、創設課堂情境,再現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應借助于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如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悟。例如,在教學《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時,可以組織學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帶著三個孩子專程前來中國看望聶將軍的情景。通過生動鮮明的表演,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聶將軍是活菩薩、是中日友誼的使者的理解,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盎然,想象力、創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又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小英雄王二小為了保衛后方機關和幾千個老鄉,將敵人領進八路軍的埋伏圈而被敵人用刺刀挑死的英勇場面 ,加之教師抑揚頓挫的表情朗讀、精心剪輯的配樂。音樂、畫面、語言、神情營造出來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代的鴻溝去理解、領悟二小的英雄氣概,同時獲得情感的陶冶。
四、積極引導同學們參加生活實踐,不斷提高其語文綜合素養
豐富的社會實踐會加深同學們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同時還有助于他們從生活中汲取營養和知識,因此教師一定要注重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為此教師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可經常帶領同學們走出封閉的校園,走向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等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或者組織他們去參觀附近的名勝古跡或名人故居,使之真正體驗到自然生活之美,增加自己的情感體驗,教師還可鼓勵同學們課余時間多去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或是去養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等,相信這些實踐活動定會凈化學生的心靈,升華他們的情感,當然在參觀完這些活動之后,教師可要求學生寫一寫自己的收獲和感受,真正把情感體驗付諸筆端,不但抒發了他們的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其寫作能力和語文綜合素養。
五、把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比如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的需要和當地的教學實際,引導學生走出封閉的校園參加春游活動,組織學生參加一些公益事業,也可以引導學生參觀一些名人故居,讓學生在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過程中更好地去感知生活,發現自然之美,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去感知生活的意義,讓學生得到心靈的凈化。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豐富學生的內心感受,讓學生更加快樂積極地面對各種生活問題。學生在參加完各種活動以后,讓他們記錄下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收獲和感受,這樣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同時能夠增強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更好地去感知生活、感受自然,豐富學生的實際生活體驗,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總之,語文生活來源于、服務于生活。在新課改的實施下,生活化教學方法正好符合新課改的要求,不但可以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而且還能優化和整合語文教學過程,不斷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更多的應用生活化教學方法,提高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推動小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武春玲.讓語文融入生活――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模式探析[J].語文天地,2014(05):79-80.
[2]杜丹.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探究[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4(05):5.
[3]王瑞.初中語文課堂趣味教學探究[J].成功(教育),2012(22):76.
[4]周勇暉 初中語文課堂生活化教學方法與策略之我見[J]現代閱讀,2013,(02)。
[5]王曉張 返璞歸真――淺談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學習(下),2011,(07)。
[6]郭永勤 淺談初中語文的生活化教學[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3,(06)。
[7]陳連玉.語文教學生活化構想[J].文學教育:下,2007(04).
[8]鄔青松.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途徑[J].學生之友:小學版.上半月,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