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哲喻,胡 宇,葉小雨
宿遷學院文理學院
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學習方式現狀研究
——以宿遷學院為例
杜哲喻,胡 宇,葉小雨
宿遷學院文理學院
探究我國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學習現狀對于提高本科生人才培養質量具有特殊的意義。研究發現,與一般公辦本科高校相比,宿遷學院大學生整體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情況良好,學生整體明顯傾向于深層學習方式,具有應用知識的學習觀:其學習方式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也受外部情境影響。根據實際情況,我們認為,民辦高校在教學中應以加強學生主體性為導向,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民辦本科;大學生;學習現狀;對比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將高等教育質量作為今后十年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任務。筆者認為,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終究還是要立足于大學生的學習,首先要通過研究大學生的學習現狀來尋找可行的提升方案。
1954年,美國學者赫伯特·西倫最早提出了“學習方式”(learning style)一詞。此后學習方式的英文表述主要有“learning style”和“approaches to learning”。不同的表述自然在含義上也會有差異,諸多國內外研究者在探討中,也形成了對學習方式的新界定,即“學習風格”。但無論是“風格”還是“方式”,本質上和馬頓與比格斯的界定是一致的。
20世紀70年代,瑞典歌德堡大學的馬頓教授將學習方式分為深層學習方式(deep learning approach)和淺層學習方式(surface learning approach),并認為它受學習者本身和學習環境的共同影響。澳大利亞學者比格斯將其看作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兩個維度的組合(Biggs,J,1987),馬頓也在1997年正式指出了這一點(Marton,1997)。
有關大學生學習方式國內外已有不少調查和研究,國內在此領域主要有楊院、史秋衡、郭建鵬等的研究。但由于民辦本科院校的特殊地位,我國現今鮮有針對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有研究者指出,民辦學校的辦學對于大眾文化及國家民族學養素質的提高都具有重大意義。當我們看到高等教育發展形勢大好的同時,也應看到新建立的民辦高校入學錄取分數低于一般高校,學生入學后不抓學習很難保證其學習進步,也難以保證民辦高校的辦學質量這一嚴重而又緊迫的問題。
基于楊院對大學生學習方式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本課題以宿遷學院為例,針對我國民辦本科院校,對大學生學習方式進行調查研究。
我們認為民辦本科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受到人口統計學因素、個人學習觀(應用知識和記憶知識)和學生感知的課堂學習環境(學生主體、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教學組織)的共同影響;學習方式可分為深層和淺層兩個維度,并且是學習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和學習策略(深層策略和淺層策略)的組合。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選取宿遷學院2013級至2016級的1168名本科生作為被試,按照學科門類(文科、理科和工科)、年級(大一至大四)以及專業分類別發放問卷,樣本結構較為均衡,詳見表1。
本課題組根據其他研究者的具有很高信效度的問卷以及宿遷學院的實際情況創新編制了“關于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方式問題研究”的問卷,問卷共有55題,包含學習動機、學習目標、學習策略等多個維度。

表2 各量表的可靠性分析(N=1168)

表3 大學生學習方式基本特征

表4 大學生學習方式交叉分析
“大學生學習方式調查研究”采用李克特氏量表(Likert scale),每道題目從“1=完全不同意”到“6=完全同意”共分6個等級。相較于5點量表,6點更具有敏感度,因此本研究數據也具有更高的信度。
(二)量化處理
基于馬頓和比格斯的理論,對數據進行操作性定義量化處理,將問卷整合制出了具有很高可靠性的量表(見表2),采用SPSS 24.0對數據進行處理,并與一般本科高校進行對比(本研究用于對比分析的一般本科高校大學生學習狀況均來自楊院究成果)。
有研究表明,人口統計學變量屬于控制變量,總體上對于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沒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影響。而實際上,本研究的重點在于探討民辦本科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現狀,并依此提出可行的建議,人口統計學因素帶來的影響不在可控的范圍內。因此,本研究決定從分析宿遷學院大學生采用學習方式的傾向入手,試圖首先通過學習方式及其下屬各維度的均值和標準差來探討宿遷學院大學生學習方式的基本特征;使用K—means聚類分析法分析大學生學習方式的類別。
(一)學習方式分析
從表3可以看出,內在學習動機、深層學習策略和深層學習方式的均值均分別高于外在學習動機、淺層學習策略和淺層學習方式的均值,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宿遷學院大學生整體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情況良好,學生整體明顯傾向于深層學習方式;學生外在學習動機、深層學習策略和深層學習方式得分的標準差分別大于內在學習動機、淺層學習策略和淺層學習方式得分的標準差,這說明學生的外在學習動機、深層學習策略和深層學習方式的離散程度更大。
大學生學習方式理論上可分為深層學習方式和淺層學習方式兩種,筆者結合實際情況認為,在現實中,同一個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是兩種學習方式的不同程度的組合。因此,本研究首先對調查數據進行頻數分析。基于學習方式得分是由其下屬各維度的得分通過計算轉換而得的均值,是介于1-6這6個分值之間的小數,本研究根據這些得分對數據重新編碼,將得分“1-2”編碼為“1”,依此類推,將得分“5-6”編碼為“5”。在此編碼基礎上,對大學生學習方式作交叉分析(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出,深層學習方式得分為“5”的學生中,淺層學習方式得分為“2”的學生占比最大,同時,淺層學習方式得分為“5”的占比非常小;深層學習方式得分為“4”的學生中,淺層學習方式得分為“2”的學生占比最大;深層學習方式得分為“3”的學生中,淺層學習方式得分為“3”的學生占比最大;深層學習方式得分為“2”的學生中,淺層學習方式得分為“3”的學生占比最大;深層學習方式得分為“1”的學生中,淺層學習方式得分為“2”和“3”的學生占比最大,且淺層學習方式得分為“5”的占比為0。由此可見,學生實際上確實幾乎不存在單純地使用兩種學習方式中的某一種,而是兩者的組合運用,組合類別復雜多樣。并且,無論深層學習方式得分有多高,總受很大比例且占比相對穩定的淺層學習方式的影響。
基于此,本研究采用K-means聚類分析法,以學習方式為變量進行分類。通過多次分類,本研究最終確定劃分出6類(見表5)。
表5再一次說明,不能單純地將學生劃分為采用深層學習方式或者淺層學習方式。第1類學生具有最顯著的深層學習方式傾向,這類學生占比較大,為20.12%,其余類別學生的學習方式基本無顯著的傾向。第4類學生的深層學習方式和淺層學習方式傾向均較高;第2類學生的深層和淺層學習方式傾向均處于中等水平,這類學生占比最大,為44.52%;第3類和第5類學生的深層和淺層學習方式傾向均較低,占比較大,為22.69%。值得注意的是,第6類學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淺層學習方式傾向。

表5 大學生學習方式聚類分析

表6 學習觀和課堂學習環境基本特征
與一般高校大學生對比可以看出,宿遷學院大學生傾向于深層學習方式的比例、深層學習方式和淺層學習方式傾向均較高的比例和兩種學習方式傾向均處于中等水平的比例都小于一般高校大學生,兩種學習方式傾向均較低的學生比例遠大于一般高校。值得注意的是,宿遷學院包括傾向于深層學習方式在內的各類學生,其深層學習方式這一維度的傾向均遠低于一般高校大學生;并且,宿遷學院的學生具有一定比例的淺層學習方式傾向,而在關于一般高校大學生的研究結果中并沒有這一類。
(二)學習觀和課堂學習環境特征分析
表6可以反映出作為影響學習方式的兩大因素的學習觀和課堂學習環境的基本特征。可以看出,宿遷學院大學生在學習觀上應用知識的均值大于記憶知識的均值,也就是學生傾向于應用知識的學習觀;學生記憶知識的標準差大于應用知識,說明記憶知識的離散程度要大于應用知識。在課堂學習環境上,各維度均值得分均較高,其中教學組織的均值最高,且具有較高的標準差,也就是較高的離散程度;缺乏師生交流的均值最低,另外還具有最高的標準差,也就是最大的離散程度。
(一)研究結論
第一,民辦本科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現狀良好,學生整體明顯傾向于深層學習方式,具有應用知識的學習觀。
筆者注意到在可靠性分析中,“記憶知識學習觀”和“努力記憶”這兩個維度的可靠性均較低。基于宿遷學院大學生實際情況,筆者認為被試在答題過程中為了避免自己顯得像“死記硬背”型學生,有刻意回避這兩個維度的問題的可能性。但是,“應用知識學習觀”這一維度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相對較低的標準差,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宿遷學院相較于其他民辦本科高校具有其特殊性,首先這是一所江蘇省內高考錄取分排在靠后位置的民辦本科高校,因此考入這所高校對于學生有多重特殊意義;其次,從宿遷學院英語四級、考編和考研等考試的較高通過率可見,宿遷學院具有嚴謹務實的校風和學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宿遷學院大學生總體上確實具備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觀。
第二,民辦本科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具有相對穩定性,但也受外部情境影響。民辦高校的課堂學習環境良好,但其中教師的主導作用顯著大于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實際上基本符合我國大學課堂環境的現狀。并且,從師生交流維度上可以看出不同的學生感知到的課堂學習環境具有顯著差異,結合大學學習對學生主動性要求較高這一實際情況,筆者認為這正是由不同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差異導致的。總體來說,學生主體性在民辦本科高校教學中較一般本科高校尤其缺失。
(二)建議
基于以上結論,筆者認為由于民辦本科高校具有一定特殊性,這一類高校具有較為嚴謹務實的課堂學習環境,民辦高校大學生也同樣具有良好的學習方式傾向。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民辦高校的課堂主要是老師起主導作用,缺乏學生的主體性。因此,筆者對提高民辦本科的辦學質量提出兩方面建議。第一,民辦本科高校需進一步引導學生接受主動學習的理念;第二,教師在課堂中要注意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加強師生交流。
[1]楊院.大學生學習觀對學習方式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不同課堂學習環境的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09):75-80.
[2]史秋衡,郭建鵬.我國大學生學情狀態與影響機制的實證分析[J].教育研究,2012,(02):109-121.
[3]郭建鵬,楊凌燕,史秋衡.大學生課堂體驗對學習方式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多水平分析的結果[J].教育研究,2013,(02):111-119.
[4]孫培文.試論民辦(私立)學校辦學的意義[J].當代教育論壇(管理研究),2010,(11):121-122.
[5]趙惠君,陳勞志.民辦高校大學生學習心理特點與調適[J].思想教育研究,2004,(08):35-36.
[6]楊院.大學生學習方式實證研究——基于學習觀與課堂學習環境的探討[J],2014:83-102.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2016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重點項目(201614160001Z)。
杜哲喻(1997-),男,江蘇蘇州人,漢族,宿遷學院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2015級本科生。